解读近八年江苏省高考“语言文字运用”试题

2011-02-19 16:47沈郁菁江苏省苏州市第十中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1年11期
关键词:语言文字运用病句成语

■ 沈郁菁(江苏省苏州市第十中学)

到2011年,作为2004年起率先自主命制高考试卷的一个省份,江苏已经走过了八年风雨之路。江苏省高考语文卷已经从对高度成熟的全国卷的省级模拟卷,成长为别具一格、别开生面的独立高考卷。在此,笔者不揣浅陋,试从近八年“语言文字运用”试题的实际面貌出发,作一个全面的梳理,得出几个初步的结论。

一、语音试题

从2004年起的八年间,江苏省高考语音命题形式大致经历了以下两个阶段:

1.2004-2006年,语音试题形式基本为上一年全国卷的仿照。例如2004年江苏卷:

选出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不完全相同的一组

A.拜谒 哽咽 液晶 弃 甲曳兵 奖 掖后进

B.虔诚 乾 坤 掮 客 潜 移默化 黔

· 驴技穷

C.山麓 贿赂 辘轳 戮 力同心 碌

· 碌无为

D.阡陌 悭 吝 翩 跹 谦谦君子 牵 强附会

2.2007-2010年,命题形式以2005年的全国卷为母本,并始终保持稳定。例如2010年江苏卷:

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弹劾/弹丸之地 哽 咽/狼吞虎咽 责难/多难兴邦

B.鲜活/寡廉鲜耻 泊 位/淡泊明志 叶 韵/一叶知秋

C.大度/审时度势 长 进/身无长物 解 救/浑身解数

D.参差/扪参历井 披 靡/风靡一时 畜 牧/六畜兴旺

江苏省语音试题固守多音字考查框架不变,已出现“七年之痒”。2011年语音试题突然隐身,从选材本身看,有开发价值的多音字矿藏几近枯竭可能是主因。从语音转向错别字,想必只是偶然之举,恢复语音试题应该是情理之中的选择。事实上,全国卷语音题在2006年轮空后,2007年至今的五年已经恢复为多音字与其他常用词兼顾、并逐渐向常用词倾斜的命制形式。所以,江苏省的命题者也完全可以调整开采策略,向这样的试题面貌转变。

二、成语命题

从统计数据看,江苏省已采用的15例误用成语(句后括号内数字为权威引擎搜索数,可证明其是否常用)大致分为以下四类情况:

1.不明褒贬类(5例)

(2005-3-B)辩论会上,选手们唇枪舌剑,巧舌如簧,精彩激烈的场面赢得了现场观众阵阵掌声。

(2006-3-C)电视连续剧《亮剑》在黄金时段播出后,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人们对它评头论足,大加赞赏。

(2007-2-B)工会准备组织职工去九寨沟旅游,大家兴致勃勃,小张更是推波助澜,积极鼓动年轻人提出要搞生态自助游。(同年浙江卷也为这一考点)

(2008-2-A)为了不让下一代输在起跑线上,年轻的父母纷纷送孩子去练钢琴,学围棋,上英语兴趣班,真是费尽心思,无所不为。(此系袭用1995年全国卷“这些年轻的科学家决心以无·所·不·为的勇气,克服重重困难,去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2010-2-A)司机张师傅冒着生命危险解救乘客的事迹,一经新闻媒体报道,就被传得满城风雨,感动了无数市民。

2.不明对象类(5例)

(2004-5-A)我国许多城市都建立了食品质量报告制度,定期向社会公布有关部门的检验结果,从而使那些劣质食品在劫难逃。

(2004-5-C)只见演员手中的折扇飞快闪动,一张张生动传神的戏剧脸谱稍纵即逝,川剧的变脸绝技赢得了观众的一片喝彩。

(2005-3-C)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一些地区画地为牢,实行地方保护主义,人为地分割和控制煤炭资源。

(2008-2-D)老李从小就养成了勤学好问的良好习惯,遇到问题,总是不耻下问,及时向同事、亲朋好友甚至左邻右舍请教。

(2010-2-C)这些“环保老人”利用晨练的机会,将游客丢弃在景点的垃圾信手拈来,集中带到山下,分类处理。(2002年北京卷曾有“苏轼的《水调歌头》信手拈来前人的成果入词,达到了天衣无缝的境地,真是化典入词的范例”错例,但考查点在“不合规范”。)

3.不合语境类(3例)

(2004-5-D)现在,许多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情过于急切,往往不切实际地对孩子提出过高的要求,其结果常常是弄巧成拙。

(2006-3-D)清晨,我来到天安门广场,当五星红旗升起的时候,在场的群众自发唱起庄严的国歌,强烈的爱国热情使我感同身受,心潮澎湃。

(2010-2-B)近年来,在种种灾害面前,各级政府防患未然,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力争把人民的生命财产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同年北京卷也采用了此成语。)

4.望文生义类(2例)

(2005-3-A)他最近的状态一直不佳,接连几次考试都不理想,屡试不爽,心情糟透了。

(2008-2-B)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安土重迁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即使富庶地区的人们也乐意告别家乡,外出闯荡一番。

江苏卷采用的正确成语共7例,2004年的“玲珑剔透”,2005的“讳莫如深”(原句为:导演对筹拍的这部电视剧主要角色的人选讳莫如深,记者得不到任何信息,大失所望。其实使用未尽妥当。2010年卷全国卷“开发商们对商品房面积的计算方式一直讳莫如深,由此导致的开发商与业主之间的经济纠纷经常发生”则是准确的用例),2007年的“改弦更张”“一孔之见”与“釜底抽薪”,2008年的“淋漓尽致”(2000年全国卷已经采用、2007年安徽卷间接采用),2010年的“入木三分”。

采用的成语应该是生活中常用的。生活中常见误用成语毕竟有限,自从2004年越来越多的省区开始单独命题以来,误用成语进入试卷的数量每年以五六十个计。各省的成语命题,既要考虑出得新,有实用价值,又要避免类同。大量的成语已被采用,要回避;省内外各地模拟卷中的用例也须提防——前“狼”后“虎”陷狭路,这也正是江苏省高考命题面临的现实困境。所以,成语与病句自2009年起采用“轮流坐庄”法,2009年考病句,2010年考成语,今年考了病句,按规则明年应为成语。当然,高考命题存在不少变数,完全有可能打破这个规则。

三、病句选择

1978年至今,全国及各省共命制了约120道病句选择题。因部分要求为“选出不正确的一项”,所以共出现“正确选项或表达”120余项,错误设项约340个。结构类病句中,搭配不当约占34.66%;成分缺余约占20.21%;语序不当约占9.93%;结构混乱约占9.59%。表意类病句中,不合逻辑约占17.12%;表意不明约占 8.22%。

2004-2011年(其中2010年轮空),江苏省共命制了7道病句试题。其中“正确选项或表达”7项,错误设项21个,具体如下:

结构类病句14项,占66.67%。其中搭配不当4项,占 19.05%;成分缺余 4 项,占 19.05%;语序不当4项,占19.05%;结构混乱2项,占9.53%。表意类病句7项,占33.33%。其中不合逻辑5项,占23.81%;表意不明2项,占9.53%。通过比对,全国等卷相对偏重“搭配不当”类病句;江苏卷大致平均设点,略倾斜于“不合逻辑”类病句。

从已有实例看,江苏卷病句语料临时编制痕迹明显,不像全国卷那样使用鲜活的媒体材料,因而显得大气,现实感强。江苏卷病句命制迄今未见出彩题;相反,其多处考查点明显套用全国卷陈题考点。教师可以指导考生多做全国卷往年题,以提高辨析能力。上海文化出版社十多年前创办的语言类月刊《咬文嚼字》,每期都有成语、字形和语句方面的新鲜错例,教师可以参考。

四、定向概括

语言运用题向来是创新试验田。江苏省高考自2004年启用“定向概括”这一江苏特色的概括题型以后,就似乎再也没有改变它的意思了,例如:

(2004-22)下面一段文字中,介绍了“古代史分期”的主要学说及其代表人物,请用一句话加以概括。(不超过50个字,提供的答案48字。)(4分)

(2005-20)下面是有关“基因地理”项目的报道,请说明该项目的研究途径和最终成果。(4分)

(2007-18)下面的文字说明了利用“溶瘤病毒”消除肿瘤的过程,请概括这个过程的三个阶段。(6分)

(2008-4)下面是英国学者里基·特里维尔关于“战略环境评价”的经典性定义,请提取反映其主要信息的三个重要词语。(3分,本题题干中“提取词语”的限定明显不当,事实上答案也不全是“词语”。)

(2009-3)根据下面一段文字,概括说明什么是“洼地效应”。(不超过30个字,提供的答案26字。)(4分)

(2010-3)阅读下面一段文字,找出“碳链式反应”过程的三个关键性词语。(4分)

(2011-3)下面这段文字的结论是从哪些方面推导出来的?请简要概括,不要超过15个字。(4分)

语体转换出现过2次,分别是2004年第23题与2005年第21题,这两题较有创意,可惜昙花一现,此后无觅身影。

仿句题2004、2005、2006与2007年连续出现了4次以后,似乎就销声匿迹了。

语句扩展与语段修改同时出现在2006年,此后就踪影全无。

2008年采用的“话题表述”题似乎成了命题者的新宠,但去年生硬植入的安徒生文学常识与今年引入的鲁迅作品知识,均属于识记类范畴。

江苏省语言运用试题具有“山的沉稳”,因此,教师务必指导学生加强文字概括能力的培养,加强此类试题的操作训练。相信江苏省语言运用试题也会逐渐呈现“水的灵动”,所以,也务必熟悉全国等卷已经采用过的其他题型,如句式转换、语言得体、排序、对联、图像漫画、语义连贯、推断评析、图表分析、续写等形式,并进行适当的训练。

猜你喜欢
语言文字运用病句成语
师生讨论改病句
“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检测试题
拼成语
让说明文教学洋溢浓浓的语文味
低年段的“语用”策略
猜成语
高考病句辨识的两大抓手
2014年高考病句题归类解析
关于“病句”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