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苗德朝 (河南省武陟县第一中学)
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人们在现实世界中的欲望越来越多,我们看到兄弟阋于墙,为争夺房产而置父母于不顾;我们看到企业为追求高额利润而不择手段,把有害的物质添加在食物中,让千万消费者深受其害;我们也可以看到,一位老人摔倒街头却无人搀扶,恐怕惹祸上身。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都到哪里去了?如果我们的民族失去了传统,我们就失去了生存之根。在这种情况下,传统文化教育就显得非常重要,也非常必要。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只有把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传承下去,我们的民族才能获得世界其他民族的尊重;同样,一个中国人如果能够不断地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他就一定会成为一个高品位的人,一个受尊重的人。
在中华大地上,许多有识之士早就认识到传统文化的价值。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传统文化进校园活动在各地开展起来,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如湖北武汉的水厂路小学、东湖中学,江苏扬州的竹西中学等。然而,在这轰轰烈烈的背后,也还存在着一定的隐忧。
1.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只注重形式而轻视内容与实效。形式和内容是密不可分的,但是如果片面地强调形式,必然会影响内容的表达。去年10月份,某小学举办了一次传统经典诵读比赛,老师、学生热情高涨。赛场上,先有《少年中国说》,又有《游子吟》,热闹非凡。看过之后感觉的确不错,然而又有一些遗憾:原来所有的参赛学生都必须穿古装。难道不穿唐装汉服就不能诵读经典了吗?难道只有摇头晃脑才算是诵读吗?他们的做法实在有点舍本逐末啊!
2.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忽略了对学习内容的取舍。传统文化是一个非常宽泛的概念,其中精华与糟粕共存,经典与低俗难辨。哪些内容适合学生读,哪些内容适合哪个年龄段的孩子读,都是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山东省教育部门日前发出相关通知,要求规范传统文化课程教学,各地中小学在开展经典诵读时不可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弟子规》《三字经》等内容,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虽然对于这项命令我并不完全赞同,但是这种做法的象征意义却是非常明确的:传统文化中有良莠之分,但是传统文化教育决不能泥沙俱下。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时必须做好对于传统文化的研究工作,认真地甄别、筛选,挑选出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诵读学习的传统文化的经典。
3.对传统文化教育作用的认识有失偏颇。加强对传统文化中经典的学习,可以提高人的素质与涵养,这固然不错。但在许多人眼中,传统文化教育好像和高考没有关系,甚至是冰炭不容的。这就直接导致许多学校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小学一至五年级和中学一、二年级的传统文化教育如火如荼、热闹非凡;但是一到毕业班,传统文化教育就销声匿迹了。这种做法显然是错的。一方面,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长期的工作,绝不可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另一方面,传统文化教育也有助于高考成绩的提高,近些年来高考试题中对于传统人文素养的考察就是很好的例证。
河南省武陟县第一中学地处中原腹地,南依中国的母亲河黄河,北靠太行云台山,西邻太极之乡陈家沟,东望古都开封,有着深厚的传统文化底蕴,历史名人不胜枚举,文物古迹比比皆是。由于领导高度重视,我校在实施传统文化教育研究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下面谈谈我们的一些初步设想和具体做法,请各位同仁指正。
1.充分利用现行教材中的传统文化经典篇目。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放弃教材而去钻研课外的文章是不明智的,是舍本逐末。现行教材中有许多经典篇目,它们很好地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精神。所以,传统文化教育实践的重要阵地还是课堂。在课堂,通过吟诵、体悟、探究来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使其掌握学习的方法以便于课外的阅读与学习。教材中的经典篇目非常多,在学习中,我们把每册课本中的相关篇目放在每学期的开头来学习,不同的篇目,不同的方法,不同的收获。比如必修三中的经典篇目就有很多:诵读《寡人之于国也》可以让学生了解孟子的“仁爱”;诵读《师说》可以让学生体会“师道尊严”;诵读《劝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诵读《蜀道难》可以让学生感受诗仙的洒脱;诵读《杜诗三首》可以让学生体悟诗圣的沉郁。
2.精选传统文化中的精华,编写传统文化读本,作为校本课程,形成三年一贯制的传统文化诵读学习机制。教材是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依据,但是只学教材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我们学校组织师生精心选编《传统文化读本》,挑选古今传统文化中的经典篇章,设置有趣的问题,形成三年一贯制的阅读蓝本。教师精心编制读本的过程,也是教师学习经典、感悟经典的过程,更是教师提升自我、加强修养的过程。同时,我们在选编教材时,让学生参与其间,把他们对于经典的感悟、思考也编写进去。另外,在编订的过程中,我们也充分考虑了高中三年学生的阅读层次,以不同的内容、或相同内容的不同问题设置来逐步提升学生的素养。
3.传统文化教育和学生的文化探究活动相结合。现行教材中有专门的梳理探究活动,这本身就是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如《奇妙的对联》《成语:中华文化的微缩景观》《姓氏源流与文化寻根》《走近文学大师》《古代文化常识》等。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又适当地增加了一些,如《古建筑之美》《家乡的物产》等。学生在假期中,可以分小组去研究考察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去了解家乡、体悟文化之美。比如到嘉应观去考察、了解古人的治水之策。
4.传统文化教育与地方特色传统文化相结合。我县紧邻太极之乡——陈家沟,有学习太极拳得天独厚的条件。太极拳是中华民族辩证的理论思维与武术、艺术、引导术完美结合的产物,是高层次的人体文化。学生学习太极拳不仅可以强身健体,而且可以修身养性、陶冶情操,还能在不断的练习中感悟中华文明中的太极阴阳之理。我校多次派教师到陈家沟学习正宗太极拳;学生在体育课上除了进行常规的体育活动外,太极拳也成为必修的课程。每年春夏秋三季,学生课间操活动就以练习太极拳为主,在紧张的学习之余,练习太极调节身心。我校还成功地举办了多次校内校外的太极拳团体比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5.传统文化教育和当地的文化名人研究相结合。河南地处中原,人杰地灵,文化名人灿如群星。因此,我校把对于当地文化名人的研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比如对我国伟大诗人杜甫的研究,学生读其诗文,探访其故里,写出了不少关于杜甫的文章。任晓云同学的《我的杜甫》在《作文指导报》上发表;刘金坡同学的《为了信仰而活着》在征文比赛中获奖;柴英凡同学的《杜甫诗歌中的“泪”》在河南省文化小论文评选中获得一等奖。同学们通过对一个人多方位的了解,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也增加了对家乡、对祖国、对传统文化的爱。
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是一项系统工程,绝不是跟风与赶时髦,对教育者的素质要求很高。如何提升教育者自身的素质,提高教育者的教育水平,是关乎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活动成败的大事。此外,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是什么,教育的效果如何,也是教育过程中必须认真考虑的重要内容。对此,我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1.快速提升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如何提高教师素质,尽快建立一支能够胜任传统文化教育的师资队伍呢?我觉得河北省唐山市丰润区岔河镇中学的做法非常好。“每读到一本好书总是有一种冲动——说给老师们听一听。”这是岔河镇中学张斌利校长的一句话。他常常把一本好书对自己人生的启示、对教育的启发讲给学校的老师们听,久而久之,在全校教师中形成了读书的热潮。“教师说书”成为该校的一大特色。老师们读书多了、知识丰富了,一些原来不太敢在大的场合讲话的教师竟然在数百人甚至上千人的陌生场合也能从从容容地“说书”,而且还将听众说得乐而忘返。“没想到这里的老师成长得这么快!”他们从经典中汲取了生命营养,思想与文化品位都有了很大的提升。然而,在许多地方,这种读书的习惯并没有在教师中养成,教师的素质怎么能尽快适应传统文化教育的需要呢?
2.迅速提高教师传统文化教育水平。知识和素养,还需要教师在教学中体现出来。传统文化教育不同于一般的常规教学,可以直接借鉴别人的教学经验,更多的还是需要教师自己去体悟、去思索。如何培训教师呢?我觉得,优秀教师一定要充分发挥“传、帮、带”的作用。“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只有创设了环境,形成了氛围,个人的教育水平才会迅速提高。另外,各级各类专家也要做好高端引领,用先进的理论来指导教师的教学实践,逐步形成教师个人的教育风格。
3.建立传统文化教育的评价体系。现在,各地的传统文化教育搞得轰轰烈烈,其根本目的是什么?在具体的教师教育实践中怎样来进行评价?最终的教育效果怎样?我觉得这不是一个人可以完成的,也不是一天两天就可以做好的。比如,可以在同一年级设立相同基础的实验班,作有无传统文化教育的对比,作不同教师不同方法的教学效果的对比。当然,对比的结果也不是马上就可以显现的,还需要有跟踪调研。教育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传统文化教育实践是一项长期的工作,是一项终身的事业,我们要有打持久战的心理准备,才有可能培养出真正高素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