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刊 评
找准提高地质找矿效果的给力点
——评地质找矿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
■ 刊 评
“十二五”开局以来,国土资源部明确提出地质找矿的“358”目标,即“三年有重大进展,五年有重大突破,八年重塑矿产勘查开发格局”。这是一个对我国矿业发展有重大意义的奋斗目标。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建立在提高地质找矿效果上。所谓地质找矿效果,应当是商业性矿产勘查的产能,之所以用产能来表述,主要是强调地质找矿的生产性质,即地质找矿成果虽然用信息来反映,但它是矿业企业重要的产能之一。在中石油、中石化和中海油等大型矿业公司,每年下达的生产任务,都把探明多少可供开采利用的矿产资源储量作为不可缺少的实物指标列入其中,同产出油气产量并重。我们期望地质找矿的“358”目标,最终一定要形成这样的产能指标。
要形成地质找矿的生产能力,必须有四个基本生产要素:第一是劳动,人的劳动,特别是具有找矿专业技能的人的劳动。这个要素不仅是地质找矿最重要的要素之一,而且对其他要素的选择和使用具有重要影响。第二是技术装备,在一定的条件下,技术装备的水平对地质找矿效果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第三是资金,包括资本和多种形式的融资,它既是地质找矿的启动器,又是地质找矿运作的血液。第四是地质找矿所选择的空间,或者叫“区块”。这个要素在地质找矿的生产活动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它是地质找矿的潜力所在。因为我们从事的是找矿,而不是造矿,所以成功的地质找矿,其前提必须是客观上存在矿。从这个意义上说,它是地质找矿四个基本生产要素中最具有否决权的要素。
上述四个生产要素共同作用,形成地质找矿的生产能力,其中最短缺的要素,决定地质找矿最大的生产能力。要提高地质找矿效果,以尽可能少的投入,取得尽可能多的地质找矿成果,首先必须使四个基本生产要素的搭配最优化,充分发挥各自的作用,否则必然会造成某些找矿资源的浪费。前些年,由于地质勘查体制的转换,造成地质找矿投入不足,致使大量地质找矿队伍和装备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近几年,由于地质找矿投资增加迅速,又出现了地质找矿技术人员,特别是起关键作用的高级技术人员不足和不适应的问题。所有这些都说明,单纯增加某一个要素,是不能同比增加地质找矿成果的。要想实实在在地提高地质找矿效果,必须找准生产要素中最薄弱的环节给力,才能事半功倍。
从国家层面和地区层面来说,要提高地质找矿效果,必须加强为地质找矿服务的公益性地质调查,把具有矿产资源潜力的区块搞得准确一些。在这方面多花一些投入,不仅在微观上会节省大量投资,而且会切实地提高找矿效果。
从微观层面和地质找矿的具体组织实施者来说,必须全面正确地分析自己所掌控的生产要素,准确地找出制约地质找矿效果的薄弱环节,努力攻关,务求必克。比如在地质找矿投入比较充裕的情况下,大多数地勘单位或企业,出现了能够胜任的技术骨干短缺的现象,对此,可以通过创新用人机制加以解决。在我国,高端的地质找矿技术人员,大多数是部门所有、单位所有,利用效率相对较低;而西方市场经济国家,常常是社会所有,通过有偿服务的体制和机制,广泛为社会所用,利用效率很高。如果我国能够在一个单位、一个部门、一个地区,把高端技术人员组织起来,形成强有力的咨询力量,并且把咨询效果同后续收益挂钩,一定会极大地促进他们发挥作用,进而会有效地提高地质找矿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