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 齐 (江苏省连云港市新海实验中学)
一节公开课后,老师们纷纷要向我取经,说我教过的学生不论小组合作演读,还是全班合读,都那么有声有色,那么投入,一定要我谈谈指导他们朗读的诀窍。其实,所谓朗读的方法技巧都是次要的,关键是教师有没有走进文本,以情感人,有没有真正激发学生的感情,唤起他们的内在体验。梁启超说过:“用情感激发人,好像磁力吸铁一般,有多大分量的磁,便引多大分量的铁,丝毫不得躲闪。所以,情感这东西是人类一切动作的原动力。”的确,一节成功的语文课必须首先充分调动起学生的兴趣。那么,如何在学生和课文之间架起一座金色的桥梁,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达到情感共鸣,使课堂教学水到渠成,生机勃勃呢?在教学中我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对于个体的认知过程具有组织效能,又能直接作用于学生的课堂行为,并会微妙地影响和改变其学习质量。所以,在课前注意感情的蓄积是重要的一环。例如在教《回忆我的母亲》时,我考虑到学生未必能深入体会到作者朱德对自己母亲的无比热爱之情,于是课前便开了个座谈会,让学生谈谈对母爱的感悟。一开始,不少同学觉得母爱太平常,不值一谈。在我的启发和鼓励下,有一位同学讲到一天晚自习回家,天特别冷,可很远就看到在路灯下母亲孤独等待的身影,当时泪就下来了,那个情景一辈子都难以忘记。一个小小的细节经过这位同学的描述,使母爱变得可触可感,令场下的同学潸然泪下,一个个都情不自禁地想起了母亲的慈爱,讲述起了母亲关爱自己的例子,越讲越觉得母爱的不凡和伟大,越讲越能体会到朱德对母亲无限挚爱却无以为报的悲痛之情,这为深入理解朱德由爱母亲到对党对人民无限忠诚与热爱的崇高感情奠定了基础。而大家课前共同的情感交流与认识上的一致,也为这堂课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教育美学认为,青少年的形象思维比较发达,他们认识事物总是从感性开始的,任何事物只有当它能激起人们的满意、愉悦和振奋的感情时,才去接受它,深入地了解它。在我们的课文中,有许多小说、散文、诗歌确实包含着丰富的感情和深刻的思想、易于激起学生情感的浪花,但是面对一些令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的文章,如何使学生动情呢?这就要求老师首先对所教内容充满情感,能入情入境,使一开头老师的每一句话像高明的琴师一样在学生心弦上奏出动人的乐章。
在教授说明文《春蚕到死丝方尽》时,我了解到大多数同学厌弃蚕、害怕蚕,于是我联系新闻作了这样的开场:“这几天不知大家看了电视没有,杭州正在举办丝帛节,展出了大量精美绝伦,巧夺天工的丝扇、丝巾、真丝服装,还有丝画,使得众多的外地游客大开眼界,一饱眼福,人们在赞叹之余,不由暗暗感谢那吐丝结茧、为人类造福、毫不起眼的小动物——蚕,而唐代的大诗人李商隐也留下了‘春蚕到死丝方尽’的千古佳句。”在教师的由衷赞美中,学生们的畏难情绪消除了,取而代之的是对蚕多了一份好感和喜爱。这样的导入为后文进一步学习了解蚕的生理机制开了好头,吸引着学生们去抽丝剥茧,追根溯源。
音乐,是一种声音的艺术,是心灵的直接语言。它感染力强,能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活跃思维过程,使学生兴味盎然。同时,优美的旋律可以陶治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品位,起到其他教学手段无可比拟的艺术效果。因此,我比较喜欢使用音乐作为激活语文课堂的一个手段,在用音乐进行课前唤情、诵读染情、高潮掀情、背景融情、练笔激情等方面,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教授艾青的《给乌兰诺娃》时,感到诗很短小,在学生心中难以长久地激起愉悦美好的感情体验。于是,我在授课时配了一段小提琴协奏曲《夏夜》。这样,简洁的诗于学生眼中变得灵动、鲜活而意味深长,在那流畅舒缓的音乐伴奏中,我们仿佛看到了一个美丽、圣洁的女神在翩翩起舞,她婀娜动人的舞姿像风、像雾、像梦,轻盈曼妙,把我们带入了一个如诗如画、纯洁美好的世界里。这时候,音乐和诗篇相得益彰,共同净化着学生的灵魂,丰润着他们的情感。卢梭曾说过:“音乐包含着比词语大一百倍的力量。”不错,音乐在教学中有着难以抗拒的魅力。
心理学认为,无论是小学生还是中学生,没有具体形象作为支柱,往往不能形成抽象思维,同时,还认为人的多种感官在掌握知识过程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其中眼最灵,耳次之,所谓“百闻不如一见”。在教学中,板书也是重要的辅助手段,有强化情感,固定印象,深化认知的作用。好的板书就是一幅简洁鲜明的图画,正确地加以使用会起到提高学习兴趣,帮助学生从宏观上理解课文,增强对内容的记忆等重要作用。
教授刘禹锡的《陋室铭》,我在讲陋室环境时画了一幅简洁的茅屋图,接着问学生:“为什么作者认为陋室不陋呢?”通过对课文的阅读理解,学生回答出:因为主人认为自己品德好,即所谓“德馨”。于是,我把具有文眼作用的这两个字写在了房子中,接着用彩笔在房子周围画上辐射线,并说道:“正因为作者不同流合污,而是洁身自好,他那简陋的小屋都变得熠熠闪光。”这样的启发不仅使学生怦然心动,深深感叹美好品德的重要性,而且还会使文章的主题深深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在语文教学中,使用图画有时能起到画龙点晴、出人意料的作用。
钱梦龙在解释“以学生为主体”时说:“学习过程,是学生的认识过程,学生是主角,教师是导演,导演代替不了主角的演出,只能带领他们去体味当主角的乐趣。”而表演正是带领学生体味当主角的乐趣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使学生有兴趣,情绪高涨,能力、智力也获得有效的培养。
教授《孔乙己》的第一节时,我请同学上台表演“踱”字,大家非常踊跃,把穿长衫阶层阔绰的生活状态表现得细腻传神、惟妙惟肖,令观者忍俊不禁。在欢笑之余,学生们加深了对孔乙己的同情,对造成他悲剧的社会根源有了更加清醒的认识。
当然,除了在字词细微处的表演,还有文章段落及全文的表演等多种渠道。通过这些表演,同学们能体味当主角的乐趣,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课堂教学也变得充满活力,有声有色。
调动学生情感的方法还有很多。只要教师努力培养自身多方面的能力,钻研教材,把握文章的感情基调,提高自身的修养,就能尽快培养出时代所需要的情感丰富、情趣高雅、具有良好人文素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