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实施追问 积极建设有思维深度的语文课堂

2011-02-19 16:01江苏省高邮市赞化学校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1年7期
关键词:陋室刘禹锡语文课堂

■龙 振 (江苏省高邮市赞化学校)

作为语文教师,在课堂上如果注重对问题的有效预设,就能发挥出高质量的引领、激发、调动作用,达到“以问促教,以问助教”的效果。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常常忽视课堂提问的艺术技巧,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我认为,当前语文教学存在以下问题:幻灯片多,音乐视频多,学生掌声多,活动讨论多;但是教学的有效生成少,师生的个性解读少,决定课堂教学深度的教师追问少。究其原因,还是语文课堂过于追求热闹,学生冷静思考的时间少。诚如严华银老师所说:“没有难度来适度‘抑制’和支撑的课堂,经常会表现为热闹非凡,不少水平一般的学生兴高采烈,老师也常常会自鸣得意。”

当前的语文课堂充斥太多的缺乏教学智慧的“满堂问”,缺少能启发学生思维、拓宽思维宽度、提升思维深度的“追问”。富于智慧的追问是教师在学生回答问题的过程中、或者问题回答结束后的一种教学策略。追问集中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

特级教师钱梦龙在《死海不死》课堂教学的结尾有过成功的追问:“按照作者这样推算的思路和方法,死海真的会干涸吗?”这个问题引发了师生热烈的讨论,钱老师及时抓住同学回答中的问题出击,一追到底。正是在这样的追问中,学生的思维和兴趣几乎全部被调动起来,大家都处在一种高度兴奋和深度开发的状态,也就是理想化的语文教学形态。这个问题引发的讨论,深化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拓宽并加深了学生的思维。最终的效果是,采用追问法,让师生对话实现“从平面走向立体”。

如何成功地实施追问,涉及到教育艺术和教育的尺度。我以为,要产生成功的追问,需要具备以下条件:

一、备课时少一点沿袭,多一点理性思考

我曾多次执教《陋室铭》,最近的一次教学在今年三月。备课前,我经过了一番理性思考,觉得此次备课与以前教学相比有两方面的差异:

1.教材位置的转变。我此次使用的是“苏教版”八年级下册,单元的教学目标是“道德修养”。教师备课首先要把握编者的意图,不能孤立地分析课文。第二单元课文从具有伟大共产主义精神的白求恩,到提倡敬业与乐业精神的梁启超,编者的用意无一不在提醒教者: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之一要落实到“引导学生效法先贤,努力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上。据此,我将课文的一个教学难点定位于引导学生认识作者的“君子之德”。

2.学情的差异。首先,现在的学生之于网络电脑已是游刃有余,借助网络查找资料甚为便利,学生占有的信息量大,提前预习已成为可能。其次,八年级下学期,学生已经学习过几篇与刘禹锡同经历的作者文章,如柳宗元的《小石潭记》,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等作品,对贬谪文学已有一定的鉴赏基础,使教师有可能引导学生认识和探究“陋室文化”。

二、课堂上少一点“跟风”,多一点个性表达

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对作品进行有创意的解读,以自己丰富的阅历来诠释知识,读出文章的内在灵魂和魅力,绝不能只依靠一本“教参”,用“教参”替代自己的阅读。此次教学《陋室铭》,我的个人储备较为深厚,因为此前刚刚为学校开设一个古代文史讲座,对刘禹锡等作家有了比较深刻的了解,在课堂教学中首次引入“陋室文化”这个概念,引发学生思考,重修陋室为什么会遭致声讨的怪现象。其实是引导学生探讨“陋室情结”——对古代优秀知识分子崇高品质的一种肯定。借此,我告诉学生,陋室已经不再是一个普通建筑,而成了一座精神丰碑。综观全课,教学思路由读文、读人到品文化,层次感强,教学具有明显的梯度,包含教师个性解读的意识。

三、追问时少一点“做秀”,多一点积极生成

当学生在课堂上真正动起来之后,就会生成大量信息。这时,教师不可因为与自己的事先预设大相径庭而打压学生的观点,要对课堂生成的信息进行重组,顺应学生的思维走向。对于那些即兴闪现的火花,教师应敏锐捕捉并加以点燃,让所有的学生都积极参与,共同探究。在讲授《我的叔叔于勒》时,我曾引导学生思考:“作者对于勒寄予满腔同情,对势利的菲利普夫妇也有同情的成分吗?”一石激起千重浪,学生产生了激烈的争论:有的说文章主要是在鞭挞和讽刺,有的说文章也包含对小人物阶层贫困生活的同情……这些争论,有的已经偏离了我的预设,我没有急于评判,借势引出作者的小说《项链》来提醒学生:文学作品的解读,切忌简单地贴标签,关键要有自己的观点;答案并不重要,关键要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形成自己独特的感悟。这时,我很高兴地略去了课前精心准备的对本文中心认识的一些观点,因为我觉得学生的生成远比幻灯上的答案要深刻得多。抛弃已有的定论,欣然接受学生随机生成的结论,是一种教育的大度,何尝不是一种幸福?

四、追问时少一点“功利”,多一点责任

当前的语文教学受功利思想影响很深,一些教师讲什么,怎么讲,讲到什么程度,不是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角度思考的,更多的是从提高学生的分数上着眼的。新课程引进的“名著阅读”在很多地方遭遇“水煮”的命运:教师不是努力促进学生阅读名著的热情,而是为学生编印一些名著概要,或者干脆以一条条试题的形式肢解名著……将课文条分缕析地印成试卷,搞题海大战的教师不在少数。这种应试桎梏下的语文课堂,谈什么启迪思维呢?当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之后,教师会因为与自己的事先预设大相径庭而打压学生的观点。

此次讲授《陋室铭》,我在结尾提出一个追问:“作者愤然写下这篇铭文,究竟想要告诉世人什么?”这个问题引发了学生的热烈讨论:有的说抒发对贬谪生活的不满;有的说作者超脱世俗,不慕荣利;有的说作者流露了消极厌世的思想……我借势引出作者“前度刘郎”出处的两首诗,让学生自己品味作者的为人。这时,我借机检查学生预习情况。有学生搜集到一段显示刘禹锡政绩卓著的资料,我用多媒体为学生做了投影展示。此时,师生互动到达高潮,学生对刘禹锡的认识不仅止于安贫乐道,更有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积极作为的古代优秀知识分子形象。我顺势总结:这篇文章绝不是牢骚之言,而是作者的政治宣言书,并尝试用孟子“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的思想为刘禹锡作结,加深学生对刘禹锡这个封建社会积极有为知识分子的印象。此时的文言文教学,不止于字词教学,还包括文史、古代知识分子的优秀思想品质等。

语文教学要时刻保持理性的思考,不要被浮华的表象所困。语文教师应该积极建设有深度的语文课堂:在教学中少一些功利,多一点责任;少一些盲从,多一点坚持;少一些空谈,多一点实干;少一些张狂,多一点谦虚。而其中的关键,就是语文老师睿智地将“追问”进行到底。

参考资料:

1.钱梦龙《死海不死》教学实录。

2.严华银 、荣俊红《“难度”和“追问”:让“课堂对话”精彩而深刻》,《中学语文教学》2008年第6期。

猜你喜欢
陋室刘禹锡语文课堂
高中语文课堂有效提问要做到“四要”
母 校
赏牡丹
桂花
方寸天地
《刘禹锡 陋室铭》
陋室有鱼
刘禹锡与《陋室铭》
让语文课堂之树根深叶茂花嫣然
让快乐走进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