胸中有丘壑 源深流自远——浅议中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

2011-02-19 16:01倪月园江苏省无锡市山明中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1年7期
关键词:中学生习惯读书

■倪月园 (江苏省无锡市山明中学)

书籍不仅是生活,而且是过去、现在和未来文化生活的源泉。高尔基说:“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是人的心灵和上下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阅读,是人类谋求发展的第一需要,是人们终生学习必须掌握的技能,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训练,是中学生最基本的功课之一。那么,如何培养和提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使阅读深入学生生活,成为学生未来学习的主要技能呢?笔者认为,关键在于落实阅读的三个要素,即阅读兴趣、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

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皮亚杰说:“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兴趣是学生学习最直接的动力。然而,如今中学生的阅读兴趣明显不高,阅读理解能力普遍偏低,作文也表现出语言贫乏、言而无物的倾向。因此,语文教师应该从学生“学”的实际出发,在阅读教学中千方百计地激发他们的阅读兴趣,并使之成为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从而提高他们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1.打破旧格,畅所欲言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上习惯于那种师生相对,师讲生听、师问生答的被动格局。这种格局往往有如下弊端:养成学生一种固定的思维方式,形成一种刻板的学习心理流程;造成学生一种很难纠正的、认为教师是中心的假象;抑制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不利于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中学生由天真无忌变得害羞拘谨,环境对他们的影响十分明显。课堂答问不积极,多因害怕答错出丑;有学生想说,却因为课堂气氛不好而欲言又止;也有学生习惯了“且听分解”,等着教师讲答案。鉴于此,我们可以大胆打破教室中长期固定不变的布置格局。上课时,不妨让学生分排相对而坐,教室中间空出适当的场地,把讲台变成学生的“论坛”,改换学生视角,把学生推到学习阵地的前沿上,因势利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教室布局的改变,有利于学生的讨论与交流,激活了学生的情绪,也活跃了课堂气氛。每次上阅读课时,学生们读书的兴致很高,学习很投入、很主动,讨论热烈;学会了在论理中摆事实、讲道理、研读原文;能够主动走上讲台,面对教师和同学的目光侃侃而谈,镇定大方。

2.学生“值学”,轮流“助讲”

兴趣也可以产生于“信任”“责任”。我从学生每天的值日中受到启发,在阅读教学中制定了“值学”制度。所谓“值学”,就是每次上课必须有一到两名学生负责教与学两方面的事宜。实行起来,精读课文由教师主导,“值学”的学生充当“助讲”角色,主要讲解注音、背景介绍、学练要点等,也可以和教师一同设计练习、批阅作业。略读则请他们自己设计阅读思考练习题,突出学练要点,教师完全放手,当一回学生,参与思考和讨论。

3.提供教参,参与设计

教师在适当的时候也可以把教参交到学生手中,让学生参与教师的教学设计,体验备课滋味。这种做法是:指导略读课文时,教师首先依据教学要点提出课文的主要学习问题,设计一个“母题”,在自习课中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发现问题,围绕“母题”提出若干“子题”,然后在课堂上共同讨论解疑。这样,学生不仅“沉入”课文之中探索“子题”设计,而且基础较好的学生还能设计出色而恰当的“母题”。

此外,还可以借助以下方法: (1)字词教学巧借飞白法,教师于阅读指导中有意留下“破绽”,以引起学生的思辨兴趣; (2)议论文教学摆设擂台法,师生对擂或互换位置;或学生之间设擂,教师从旁教练; (3)课外活动法,组织阅读学习小组,召开读书会,主办专题讲座、专题讨论,交流心得体会等。通过不同形式培养中学生的暂时兴趣,并渐进到稳定兴趣培养,使其产生阅读的愿望,初步具备广泛阅读的基础,最终形成比较成熟的兴趣。

二、让阅读成为习惯

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很重要。阅读能力的形成是一个艰苦的过程,它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自己读书的能力”,从而达到无师自通的境界。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习惯比学问更重要。语文教师在学生的阅读习惯培养上,必须坚持一个“严”字,突出一个“恒”字。严肃地纠正不良习惯,严格地对学生进行良好阅读习惯的规范。好习惯的养成和不良习惯的克服,都应长久地坚持。

1.树立榜样,正面引导

良好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应该长期坚持培养,要从小事着手。比如,一个学生如果连书籍都不知道爱护,那么很难说他有一个良好的读书习惯和相关素养。读书就应该爱书。要让学生认识到,道德修养和学问造诣一流的学者名人,都有良好的读书习惯,都爱惜书籍。在学生阅读上要树立榜样,督促学习,严格要求。我常常告诉学生历史上有争议人物的读书经验,使他们懂得不应该因人废言。比如曾国藩,其读书论学,是值得学习借鉴的;秦始皇呢,且不论其政绩如何,单看他“昼断狱,夜读书”的事实,我们可以推知他有一个每晚坚持读书的好习惯。可见,良好的习惯一旦养成,终身受益。学生如果明白其中道理,实行起来就不是难事了。

2.言传身教,率先示范

在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上,教师不可忽视言传身教。一个不拘小节、执教不严的教师,其学生的习惯必定受影响。我们仍需提倡言传身教,尤其注重发挥身教作用。在阅读习惯的培养、训练中,教师应该率先示范。比如笔记,让学生看看教师工整条理的读书札记,对养成他们良好的读书习惯不无裨益。

3.确定目标,规范行动

要在纠正学生不良阅读习惯的同时,让他们明白良好的习惯是什么,该如何去做。不能纸上谈兵,或布置了事。为此,我总要分析所带班级学生的现状,参照大纲有关阅读能力培养的要求,有针对性地确定培养目标,制定“良好阅读习惯培养目标要求细则”印发给学生,让他们贴在语文教科书的封底上,以便对照检查。实践证明,严格按“细则”去做,学生在克服不良习惯、养成正确读书习惯方面效果明显。

三、无法之法是善读

语文教师不能局限于“传道受业解惑”,还应根据中学生的实际,切实有效地指导他们掌握一些必需的、科学实用的读书方法。中学生可谓读书有年,然而会读、善读者毕竟不多。作为学生,他们更需要正确的学法指导。

1.熟读成诵,积土成山

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这是前人学习的有效方法。语文教师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朗读可以化无声文字为有声语言,是领会和理解文章的一种好方法。而达到成诵的地步,则能准确把握文本情感的脉搏,融入自己的情感体验,增强语感,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同时,新语文大纲也要求学生“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这无疑是对学生较高阅读能力的期望。书读得多了,语感就强;积累多了,语文能力自然增强。

2.点评摘抄,集腋成裘

法国著名思想家布丰说:“读书不作记号等于不读。”在阅读时,要引导学生学会摘抄精彩词句、修辞等,并随时记下自己的体会、感受,通过边读边评的方式,把读、记、想紧密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真正把书读懂、读活、读透,积累起丰富的知识。学生要懂得学习别人文章的长处,对文章妙处进行玩味和欣赏。阅读时认真作记号、写批注,其实就是促使自己在读书时开动脑筋,记录某些思想火花,这是一种卓有成效的阅读方法,所以教育家徐特立说:“不动笔墨不读书。”

3.读写结合,相得益彰

叔本华说:“阅读是在走别人的思想路线,只有通过写作才能把阅读来的东西消化掉,才能变成自己的东西。”可见,阅读与写作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读必须和写结合起来。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有必要指导学生将“读”和“写”的“经脉”打通,以读助写,借写促读,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以写来巩固阅读的效果,最终取得双赢的教学效果。

阅读是积累的过程,阅读的目的是积累知识,培养能力,感悟人生。阅读兴趣、阅读习惯和阅读方法是阅读的三个基本因素,语文教师只有在阅读教学中始终坚持这三个因素的培养与指导,使学生对语文阅读形成具有个人心理特征的稳定兴趣,在学习生活中逐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才有可能切实提高中学生的阅读能力。

猜你喜欢
中学生习惯读书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上课好习惯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当你不喜欢,你就不习惯
你总要习惯一个人
好习惯
我们一起读书吧
我与《中学生》的初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