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教学管见

2011-02-19 16:01江苏省宜兴中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1年7期
关键词:碧玉诗词诗人

■吴 英 (江苏省宜兴中学)

诗是最古老的文学样式,有着悠久的历史。中学语文教学中,通过诗词的教学,可以使学生了解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欣赏灿烂辉煌的文化,可以陶冶学生健康高尚的情操,给学生以丰富的美的享受。

然而,在诗词的教学中存在一个普遍问题:教师为教而教,代学生咀嚼,使诗词失去了原有的滋味,因此学生对之畏而却步。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亦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笔者试从以下两个方面谈谈个人的观点,以求教于同仁。

一、意境的挖掘

诗忌直露,讲究含蓄。诗主要运用形象思维,但又不排除说理,而说理也离不开形象。所以,诗歌教学首先应立足自身,从内容出发,让学生读懂,注重对诗境的发掘。

1.从形象入手,着眼于诗中描写的物象。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应从形象入手,抓住诗词所表现的客观物象,使学生能在整体上把握诗词的内容。如贺知章的《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教师引导学生思考:这里的“碧玉”形容什么?这样形容有何好处?诗句出神入化地以碧玉形容柳树,碧玉这一形象既有色彩又有独特的质地特征。那一片片的柳叶绿得鲜亮,绿得晶莹,整株柳树都闪耀着玉石的光泽。教师再进一步引导,“碧玉”还有一个典故:南朝宋代汝南王的小妾名叫碧玉,《乐府诗集》“清商曲辞”一目中所列“吴声歌曲”里有《碧玉歌》,歌中唱到“碧玉小家女”,后世遂以“小家碧玉”形容小户人家出身的年轻貌美的女子。从这一典故中,你又能想到什么?像这样从抽象到形象,学生得到的是扫除文字障碍后的愉悦,仿佛通过了一条幽深的小径,诗的王国的大门在他们面前豁然打开了。

2.由直觉到联想,扩充诗的境界。教师在诗词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对诗的境界进行横向扩展。由于语文知识的积累,中学生已初步形成了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即通常所说的语感。初读诗词,学生可以凭语感察觉到诗词中所表现的主要情绪。通过字面所提供的物象在头脑中初步形成表象,在简单的画面上添加,从单线条到多线条,从黑白到彩色,从简到繁,使之成为波澜壮阔的画卷,诗词的境界无形中就被扩大了。当学生立身于头脑中的画卷时,会自然地融入诗境,聆听诗人的心声,感受诗意,从而进一步把握诗的含义。

如王之涣《登鹳雀楼》中的“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寥寥十个字,却以丹青泼墨的雄姿描画出一幅俯瞰江山的雄伟画图,也为读者留下了许多层想象空间。教师可以系列设问:明晃晃的“白日”已沿山峰徐徐落下,则山之态势如何?山之色彩如何?生辉白日和逶迤群山尽收眼底,则诗人立足点——鹳雀楼高度如何?黄河入海该是怎样一番雄姿?声响又该如何?一连串的提问,必将打开学生想象的翅膀,使他们在想象中看到耀眼的太阳,拔地参天、郁郁苍苍的群山;看到奔腾喧嚣、一泻千里的黄河,听到黄河黄钟大吕般的宏声巨响;也看到正在登高远眺、目极千里的诗人的峻骨丰神。这样一些想象,是对原作形象层次的极大丰富,使学生深味作品的艺术魅力。

学生对作品的联想与想象,是他们调动自己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经验进行再创造的过程。中学生涉世未深,感情世界还很单纯,对自然界的景物,对社会中的人、事的观察还是粗线条的。因此,教师在教授中应结合学生实际,从他们的日常生活中寻找切入点,引发他们的共鸣。而在课外,教师可在某一恰当的情境中复现这些诗句,使学生在不经意间浸染诗意,好似画龙点睛的神来之笔,必将加深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学生秋游登高远望,鸟瞰大地时,教师脱口说出杜甫《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学生仿佛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点,站在愉悦之中冥想,在游玩之中获得诗情。

二、诗情的感悟

《毛诗序》有言:“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诗以言志,情感是诗的生命、诗的灵魂。因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从诗词所描写的物象走向诗人自身的心灵世界,走向诗人心中的物境,去感受诗人的生活,体会诗人的心情,追寻诗人思想的轨迹,寻求与抒情主人公思想感情的共鸣。

如姜夔在《扬州慢》中描绘了这样一幅图景:暗淡无光的薄暮色调,凄凉寂寥的劫后景象,悲哀的军中号角,吹冷了整个世界。历史上,扬州有过怎样的变迁?“烟花三月下扬州” (李白)“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杜牧)……昔日“春风十里”的扬州城,如今“尽荠麦青青”,一弯残月下,名桥犹在。面对此景,诗人情何以堪!引学生踏进历史的隧道,靠近作者,一起感受那份凝重。我们也就可以深切地体会词人为何在序中写道:“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理解词人的精神,与他的心共同跳动。俄罗斯伟大的诗人普希金描述自己写诗的情况:“把一块燃烧的赤炭塞进我剖开的胸膛。”这“燃烧的赤炭”,正是灼人的感情。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自己的心灵中求得与诗人的那块“燃烧的赤炭”相等的“燃点”。

又如阳羡词人蒋捷的《虞美人》 (听雨):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这首词虽然只有几十个字,但把诗人的情感表现得淋漓尽致。

了解字里行间作者蕴含的情感,学生甚至可以看到诗词以外的形象:《秋浦歌》里看到的是狂放不羁的李白,《声声慢》里看到的是凄凉孤苦的李清照,《春望》里看到的是忧国忧民的杜甫……从作品到作者的情感,再到诗人本人的形象,教师带领学生一步步走向诗词的深处。

以上主要从诗境、诗情两方面谈谈,其实,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运用多种手法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诗歌有很强的音乐性,可以引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诗词的音乐美。另外当讲解某些诗词时,可以试着让学生以散文化的笔调描摹古诗词的意境。有些诗并无多少时代之隔。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如果让学生提起笔来:“雨说停就停了,一切都被洗得清清爽爽……”写作一篇散文,不字字落实,而在营造词中的意境,那么学生将会调动自己的想象力,既领略词的美,又感受到现代汉语的魅力。笔者曾让学生写了些唐诗宋词素描,效果颇佳。

教师在教学中要讲究艺术性。应以诗化的语言,把教者、作者、学生三者的情绪融合起来,产生相互感染的作用。正如邹韬奋在《工程师的幻想》中指出的那样:“一个人在学校里表面上的成绩以及较高的名次都是靠不住的,唯一的要点是你对于所学的是否真正觉得喜欢,是否真有浓厚的兴趣。”中学的古诗词教学为学生开辟了一方天地,希望教师为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兴趣所做的种种努力,能使学生真正热爱这一文学中的奇葩,真正地由苦学变为乐学。

猜你喜欢
碧玉诗词诗人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关注诗词
红 火
晒娃还要看诗人
我理解的好诗人
诗意“碧玉”
诗人猫
碧玉清溪织彩绸
诗词之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