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励:让语文教学更美丽

2011-02-19 14:47江纪卫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第一初级中学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11年9期
关键词:情感语文课堂教学

江纪卫 (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第一初级中学)

新课程呼唤生动活泼的课堂教学,教师要从关注生命的高度,以激励为手段,细心地呵护学生,积极地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真诚地尊重学生的发现,巧妙地启迪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展现生命的个性和灵性,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生机盎然的舞台,使课堂教学因激励而变得更加美丽。

一、安全激励,创设教学和谐美

课堂教学“和谐美”最基本的要素就是民主、平等和安全,即不论所提问题如何,都要使学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观点、体面地坐下去,这种学习环境和氛围,笔者称为“安全”学习环境。大量事实证明,学生不感到拘束、可以畅所欲言的课堂,才算是具有“和谐美”的课堂。

学生敢于提问是和谐课堂的重要标志。而要使学生“敢”,教师就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问”,不论其质量高低、是否切题都不得随意“打击”,应从精神上给予充分的肯定,以保护学生提问的意识和勇气,使他们敢问、想问、爱问。要充分发掘学生所提问题中蕴藏的丰富内涵,善于将学习探究活动引向深入,这既能促使学生的思维向高级发展,又能提高学生提问的技巧,最终达到会问、善问的目的。期望学生十全十美是不正常的,教师要尊重学生的失误和错误,引导学生正视不足,走向完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能够获得一份自信。当学生有了自信的时候,课堂对学生才有了一种亲和力。

笔者曾听过一位教师讲授《伟大的友谊》一课,其中的一个教学片断让我感触很深。

教学中,这位教师在让学生自由读课文之后,启发学生提问。其中有一个学生站起来问:“老师,插图中哪个是马克思?”学生们立刻哄堂大笑。显然,大家觉得这个问题太简单、太没价值了。然而,老师顿了顿,笑着对全班同学说:“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是呀,哪个是马克思呢?”话音刚落,同学们纷纷举手。这时,老师继续说道:“请同学们认真读课文,从文中找出依据来。”学生纷纷提起笔边读边批注,有的还小声议论起来。过了一会儿,一只只小手陆续举起。答案出来了:同学们一致认为那个头发梳理得整齐的是恩格斯,头发、胡须银白的是马克思。有的说,因为马克思长期流亡在外,家里很穷。恩格斯经商,十分富有。有的说,马克思由于操劳过度,显得老,况且比恩格斯去世得早。有的说,文中的恩格斯总到马克思家里讨论各种政治事件和科学问题,从图中的房子和他们坐的位置可以看出……

从这个片断中,我们可以看出这位教师对待学生提问的态度。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老师没有像学生那样一笑了之,更没有说出“这还用问吗”之类的话来,而是首先鼓励那位学生,然后加以正确引导。这不仅让那个提问的学生体验了成功的喜悦,而且给全班学生提供了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机会。由此我想,教师只有善待学生的提问,给学生创设一种不怕犯错误的心理氛围,学生才能提问。这里的“能”包含爱提问、敢提问和会提问。爱提问是会提问的前提。一个学生如果怕自己提出的问题太简单、太没有价值而遭到老师、同学的嘲笑,就会不敢问,也就谈不上爱问,更谈不上会问了。学生由于敢问、爱问,问得多了就会发展到会问。有了教师的鼓励,学生才敢问、爱问;有了教师的引导,学生才会问。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了疑问才能促进学生去探索,去创新,这不正是当今教育之所需吗?

二、兴趣激励,促成学生主体美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要使学生在课堂上有一种美的表现、美的享受,兴趣是基础。兴趣产生于认识和需要,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也是参与学习的强大力量。夸美纽斯曾说:“不了解其用途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无异于来自其他世界的怪物,学生会毫不关心它的存在,更不会产生掌握它的需求”。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以新颖、生动、活泼、贴近学生生活的例子有机地穿插在课堂教学之中,教师在课堂上用抑扬顿挫的讲解阐述,激情高昂的情感表达,栩栩如生的描述解说,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油然而生。这样的课堂不仅会变美,而且学生还会进入愉悦的、有意义的学习之中。

课堂导入在整个课堂教学环节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一段精彩的开场白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投入到自主的学习中去。因此,我们可以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将文字描述的抽象情景、意境,创设成能激发学生学习的一种场景,变成声情并茂的导入。

现代教学技术新颖、形象、直观、艺术化的特点,可以创设出悦耳、悦目、悦心的教学情景,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身临其境的感受。这样,无疑会诱发学生在情感上的参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和探索精神。为了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展示美的机会,在每学期期中考试后,我都要精心设计一堂“表演展示”课 (一般是两个课时放在一起)。在这个“表演展示”课上,有个人参演的,也有代表合作学习小组的,还有不同小组代表组合的。表演展示的内容更是丰富多彩:有朗诵的,有对对联的,有翻译文言文的,有介绍文言虚词用法的,有描写景物的……只要能上就是好、就是美、就是行。

如今的语文课堂教学在“蹲下来和学生交流”的精神的感召下,教师的激励用语应贯穿始终,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让课堂充满活力。新课程呼唤新课堂,“新课堂应是充满人文关怀的课堂”。一堂成功的语文课,凝聚着师生共同的智慧和心血,连结师生情感的纽带便是教师那充满感情和睿智的课堂激励。

三、情感激励,闪现生命灵性美

情感,是指人的喜、怒、哀、乐等心理表现。它是人对客观事物的一种反应,是人对世上万事万物的一种态度。正确而深刻的认识,准确而生动的表达,必须靠真挚的情感去体现。情感是认识的催化剂。情感是人在社会实践中产生和发展的,客观世界是产生情感的基础和源泉。但是,情感又影响人的认识活动,激发、推动人的认识活动向纵深发展,丰富人的认识内容。带着情感去认识事物,被认识的事物必然受情感的影响:平凡的,神奇了;抽象的,具体了;无情的,含情了;平面的,立体了;呆板的,活跃了;无生命的,有生命了。如在朱自清的散文《春》中,自然界的风雨花草都是那么多情:“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桃树、杏树、梨树,都开满了花赶趟儿”“花下成百上千的蜜蜂嗡嗡地闹着”“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唱着婉转的曲子,跟清风流水应和着”,读了这些,谁不和作者一样喜爱这生机勃勃的春天呢!

语文本身就是一首诗。它纵横千古,绵延万里,广袤美丽,多姿多彩。既有黄山、漓江等山水风景的赏心悦目,又有《春酒》《泥人张》等生活故事的回味无穷;既有黄继光、邱少云、狼牙山五壮士等英雄人物的荡气回肠,又有麻雀、老山羊等平凡生命的动人心魄、刻骨铭心。流连其间,可以提升道德境界,培养审美情趣,启迪人生智慧,丰富文化底蕴。

作为语文学习的主体——学生 (尤其是初一学生),则更是一首灵动的小诗。纯真无邪的脸庞,灵气闪烁的眼睛,侧耳凝神的表情,神奇绚丽的思想,以及那如雨后春笋般举起的手臂……即构成了那一首首或隽永、或诙谐、或深刻、或幼稚、或含蓄的小诗。

这样的学生,这样的语文,构成的课堂自然应该是诗意盎然的。语文课堂因诗意而变得浪漫,学生的思想也因浪漫而得以自由驰骋。没有诗意的语文课堂是呆滞的,是死板的,是做作的。只有飘逸着诗意的语文课堂,才是真正的返璞归真,才能让人如痴如醉,如沐春风。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与学生都在扮演一定的角色。因此,在教学实践中,不仅要充分利用教师自身的多重角色来激励学生快乐地学习语文,而且要以激励的手段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不同角色,丰富课堂教学的内涵,扩大课堂这个舞台的“演员”阵容,为语文课堂教学注入美丽的元素。

参考资料:

1.《中小学综合能力训练体系丛书》,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猜你喜欢
情感语文课堂教学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失落的情感
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且行且思,让批注式阅读融入课堂教学
把“三个倡导”融入课堂教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