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创新型科技人才研究与队伍建设

2011-02-19 13:57李中斌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11年7期
关键词:科技人才创新型科技

● 李中斌

■责编 岳晋闽 Tel:010-68345891 E-mail:hrdyjm@sina.cn

胡锦涛总书记在第十三次中国科学院院士大会上强调:“建设创新型国家,关键在人才,尤其在创新型科技人才”。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开发,需要在对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内涵和特征科学界定的基础上,构建该类人才的竞争力评价体系,以促进其健康发展。

一、相关研究综述

(一)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内涵

创新的概念首先由熊彼特于1912年在其著作《经济发展理论》一书中提出,从生产要素重新组合的角度对其内涵进行了阐述,认为创新主要指技术和组织的创新。随后,德鲁克、弗里曼从不同角度对创新的含义进行了界定。2004年,美国国家竞争力委员会在《创新美国》一书中指出,创新是把感悟和技术转化为能够创造新的市值、驱动经济增长和提高生活标准的新的产品、新的过程、新的方法和新的服务。

目前我国学者已就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基本概念形成了共识,即认为创新型科技人才是指有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精神,在所从事科技领域中具有精湛学术造诣或掌握核心技术,在科技创新创业活动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才。一些学者从创新人才的范围和创新成果视角出发,认为创新型科技人才主要包括两院院士、重点学科带头人等六类人才。另一些学者从创新型人才的特征和成长影响因素视角对其展开了研究。此外,一些学者还对创新型科技人才所需具备的基本素质展开了相关研究。邵铭康等人认为,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强烈的竞争意识、高度的法制观念、坚忍不拔的奋斗精神和敏锐的创新能力、一专多能的适应力和深厚的方法论基础、较强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公关、社交能力是创新型科技人才必不可少的基本素质。唐承业认为,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素质和品格主要是指人的性格、智力等人的内在因素和与创新活动密切关联的思想、道德等方面的品质,大多属于人的非智力因素。邢媛媛认为创新型科技人才必须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科学的思维方法、创新和探索的热情、严格严谨的态度及合作精神。

目前,国内学者对创新型人才的研究还主要集中在道德水平、知识结构、能力素质和身心素质等方面,而对于人才的外部成长环境的研究还较为缺乏。

(二)人才竞争力评价体系

鉴于创新型科技人才在国家和地区发展建设中的重要性,党的十七大重申了科教兴国和人才强国的战略,强调要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973”、“863”等重大科技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建立,极大地激发了人才创新的积极性,各地区通过各种措施来吸引人才,学术界也加强了对创新型科技人才评价体系的研究。但从总体上来看,我国目前对创新型科技人才竞争力评价体系的研究还比较薄弱。

郑林从科技投入、科技产出、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等四个方面对江苏省科技状况进行了综合调研,认为科技人员尤其是R&D人员对GDP增长具有巨大推动作用,同时指出要进一步完善科研人员的激励机制以激发科技人才的创新热情。赵强强等人构建了创新型科技人才与区域核心竞争力系统的动态演化模型,并认为在适当的条件下,创新型科技人才会转变为整个经济系统演化的主导者,从而促进了经济的良性循环。

河北省从人才投入、人才产出和环境建设等三个方面,采用17个三级指标来综合测度了全国3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竞争力。经比较分析后,认为该省目前处于创新型科技人才竞争力与全国多数省份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从现有人才竞争力评价体系来看,在评价指标的设计方面基本符合全面性、动态性、现实性和科学性的指标设定要求,能较全面客观地测度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竞争力,有利于政府科学人才政策的制定。同时应该看到,某些重要指标尚存在主观性较强和难以量化测定的问题,也缺乏对人才发展软环境如社会创新氛围、产权保护程度、社会或组织文化等因素的考量。

二、我国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目前我国科技人力资源总量达到4200万人,居世界第一。其中,研究开发人员总量为190万人,仅次于美国。虽然从总量上看,我国的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仍然存在诸如人才创新力低下、拔尖和领军人才严重不足、技术对外依赖高等问题。

1.高端人才的数量和质量难以满足需求

截至2009年底,我国R&D研究人员为32.3万人,在国际权威性杂志、期刊发表论文数和在权威性科学院任职人数等都远远落后发达国家甚至是印度等一些发展中国家。2009年《世界竞争力报告》显示,我国“合格工程师”的数量和质量在参与排名的国家中处于下游。

2.人才分布结构不合理

创新型科技人才分布的不合理主要体现在地区、所属单位和年龄三个方面。截止2009年底北京、天津、上海、广东等四省市,R&D人员总数为87.96万人,约占全国的27.63%。同时,大量创新型科技人才主要聚集于科研院所和高校,而在企业供职的人才无论在数量和质量方面均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这样的人才分布结构直接制约了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同时,我国创新型人才的年龄结构普遍偏高,取得重大科技成就的创新型人才多数在45岁以上,而最具有创新热情和能力的中青年人才相对较少,导致创新型科技人才后备力量严重不足。

3.现有体制不利于人才创新

现有人才创新体制制约了人才的培养和发展。一是企业、科研院所和高校之间的技术成果合作机制比较松散,不利于科研人才研发工作的开展。二是对科技人才的激励机制不够完善,奖励水平低,激励形式单一等严重挫伤了创新型科技人员的积极性。三是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侵权行为泛滥。

4.科研经费投入不足

一是我国科研创新投入低,不能很好地满足创新发展的需要。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测算,2006年,我国(港澳台地区除外)研究与开发经费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1.42%,而以色列、美国和日本则分别达到了4.53%、2.61%和3.40%。二是我国科技经费构成中“重物轻人”的问题明显,影响了对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2009年资产性支出占R&D经费的16.1%,挤占了科研人才的培养和激励经费。三是创新动力不足。企业不愿主动追求创新,仅限于模仿和改进现有技术和成果。四是科技创新活动缺乏民间资本的注入。

5.重引进轻使用现象普遍存在

创新型科技人才的使用、管理和监督等配套机制尚不完善,致使人才的创新动力不足,不能充分发挥其在科研活动中的领军作用。同时,现有的管理模式已经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项目 (课题)申报、鉴定、归档等繁琐的程序牵扯了科技人才过多的时间和精力,科研活动效率低下。

6.科技成果转化不足

由于科研活动未引入市场化机制,导致创新成果转化效率低下。2009年我国申请受理的专利数为976686件,比2008年增加了17.91%,但技术市场成交额仅增长14.46%,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反而比2008年降低了9.33%。同时,我国科技论文产出虽然位于世界前列,但被引证次数却遥遥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

三、加强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的措施与建议

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各级党委和政府、有关部门、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以及全社会共同努力。具体措施与建设如下:

1.做好创新型科技人才规划

做好创新型科技人才规划。一是各级政府和组织单位要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应充分认识到强国兴邦,人才为本的重要性,加强人才工作力度。二是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总结创新型科技人才工作经验,研究分析当前国际和国内的人才发展形势,充分考虑本国、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对创新型科技人才的需要情况,科学设计出中长期的人才队伍建设总体目标和调控要求。三是要在总体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具体规划,以满足不同领域、层级的人才需求,并根据内外部环境的变化及时进行调整以符合实际。

2.建立合理的创新管理体制

一是实施“柔性流动”政策,实现人才档案、户口和工资的灵活管理。二是实施“特聘工作证”制度和“人才特区”制度,通过灵活多样的聘用方式,赋予科研创新人员以充分的自主权,并帮助其解决住房、子女入学等生活问题。三是建立针对性的多元化考核评价体系。四是建立与考评结果相适应的激励机制。通过实行权责利对等的产权激励、设立科技创新基金、提高工作成就感等多种方式在物质、精神和体制方面充分激励创新型科技人才。五是构建产学研合作机制。将政府的扶持、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的学科优势以及企业的经济效益转化能力相结合,推动创新型科技人才可持续发展,实现人力资本的增值。

3.加大资金投入

一是政府要加大资金扶持力度,鼓励创新型人才和机构进行创新。二是企业要进行利润分配改革,增加对科研活动的投入,重视人力资本投资,以激发高层次人才为企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的动力。三是扩展科研融资渠道,鼓励民间团体、私人基金投资创新活动,以充分发挥民间资金的灵活性和范围广的优点。

4.自主开发与引进相结合培养人才

人才培养必须坚持自力更生的理念。改革现有教育体制,丰富教学形式和教学内容,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和创新实践能力;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营造良好创新氛围,为学术研究和教书育人提供一个更加自由的环境。在引进人才方面,政府要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国际化政策,完善出入境和长期居留、住房、保险、税收、子女入学和配偶安置等政策,鼓励海外留学生归国工作。

5.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加大知识产权的保护,能更好地调动人们从事科学研究,调动人才的创新主动性。对于国家和地区来说,保护知识产权有利于吸引外资,促进外贸增长。所以,应积极落实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具体措施如下:一要完善知识产权法律法规,为产权保护提供法律准绳。二要严格执法,保证执法过程的严肃、公平和公正,彻底打击侵犯知识产权的行为。三要加强对知识产权的行政保护。总之,政府和组织要积极推进知识产权保护战略,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以促进人才发明创造的积极性。

6.营造有利于创新的社会氛围

一要优化社会的人才价值环境,倡导人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破除论资排辈的现象,用更加开阔的视野去发现人才和激励人才。二要鼓励学科带头人创新,发挥创新的扩散效应,从而影响其他人员投身创新活动。三要为创新型科技人才提供更多的机会和舞台,通过建立创新基地、健全社会服务功能、普及网络等方法,来完善创新设施建设。

7.加强基础平台建设

政府要加强对高新区、创业园区和大学创业基地的规划和建设,以整合科技服务平台,要鼓励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和民族企业建立研究中心,加强与科研机构与高等院校的产学研合作。同时,政府在科研创新平台的建设过程中要紧紧围绕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的需求,科学合理地分配物质和财力资源,以确保创新平台能为创新创业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服务。

8.国际合作

政府要积极开展与国际高水平研究机构和团队之间的实质性合作,特别是支持重大合作研究计划和项目,以发挥创新型人才的带头作用。

1.柯研:《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内涵及成长规律》,载《科技智囊》,2008年第10期。

2.《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3.《尽快形成我国创新型科技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布局》,人民网,2011年3月。

4.邵铭康、李刚、刘国亮:《关于创新型科技人才》,载《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3年第11期。

5.唐承业:《创新型科技人才的素质》,载《中国教育技术准备》,2007年第6期。

6.邢媛媛:《浅析创新型科技人才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品格》,载《科技管理研究》,2008年第5期。

7.郑林:《江苏省科技人才的量化分析及其与经济增长关系研究》,南京财经大学,2008年。

8.韩利红、李荣平:《河北省创新型科技人才竞争力评价与分析》,载《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9.王兴艳、李欣、许一村、鲁毅:《河北省创新型科技人才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载《河北企业》,2008年第11期。

10.林泽炎、刘理晖:《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典型特质和培育政策建议-基于84名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实证分析》,载《科技视界》,2007年第6期。

11.赵强强、陈洪转、俞斌:《区域创新型科技人才系统结构演化模型研究》,载《科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0年第3期。

12.《创新潮涌千帆秀——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以来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回望》,载《科技日报》,2010年5月24日。

13.《中国统计年鉴 2010》

14.孙蔚:《创新型科技人才开发与政府责任》,载《人才开发》,2010年第9期。

15.http://www.stats.gov.cn/tjsj/ndsj/2010/indexch.htm.

16.《在中科院十三次院士大会和工程院八次院士大会上胡锦涛的讲话》,载《文汇报》,2006年6月6日。

17.单国旗:《创新型科技人才资源开发战略的国内外比较研究》,载《特区经济》,2009年第1期。

18.张小菁、周斌、刘峰:《湖南省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研究》,载《湖南社会科学》,2009年第5期。

19.郦解放:《浙江省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体系的理论思考与对策建议》,载《高教与经济》,2009年第3期。

20.杜林灿:《我国科技人才原始创新能力研究》,长安大学,2008年。

猜你喜欢
科技人才创新型科技
学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思考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高校实践教学模式在创新型人才培养中的应用
巴斯夫推出创新型DURA-COLOR抗老化技术
南阳市中小企业科技人才发现、培养、激励机制研究
科技人才是发展的推动力
科技助我来看云
宁陕农业科技人才助产业脱贫
科技在线
科技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