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2011-02-19 11:59王伟光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2011年10期
关键词:战略思想经济社会同志

王伟光

(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100732)

论邓小平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

王伟光

(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100732)

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观点,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部分,为我国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是全面发展观;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统筹兼顾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方法,也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邓小平同志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邓小平理论;可持续发展;指导意义

可持续发展思想是人类反思伴随工业文明而至的生态环境恶化、自然资源锐减以及全球性人口激增、贫困加剧等一系列威胁人类生存和延续的问题而提出的新的发展理念,是对以往发展观的创新和超越。邓小平同志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在领导中国人民改革开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论,借鉴国外可持续发展的经验和做法,提出和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奠定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容和理论前提。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观点,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部分,为我国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指南。

1 关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总体思路

邓小平同志关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从总体上提出并原则回答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什么,怎么发展”问题。他指出:“我们要在大幅度提高社会生产力的同时,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的经济制度和政治制度,发展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和完备的社会主义法制。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1]162这段讲话是邓小平同志对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总体表述。他强调要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在生态可持续改善的前提下,以人为本,改善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健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制,繁荣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发展即是时代的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要求,也是实现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先决条件,只有通过发展才能解决我国包括政治、经济、人口、资源和环境等等的一切问题,才能解决我国可持续发展问题。在推进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思路中,邓小平同志科学总结我国建国以来推进经济社会发展的经验教训,强调发展对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极端重要性,提出了“发展才是硬道理”的著名论断。他认为,对于我们这样一个经济基础薄弱、资源相对不足的发展中的大国来说,如果不发展,没有坚实的经济基础,就不可能彻底解决环境问题、资源问题,不可能彻底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繁荣问题,也不可能实现经济社会的持续全面发展。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邓小平同志把发展提高到了头等重要的战略地位上来。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三十年来,我们党正是紧紧抓住发展这个重大战略任务不放,才取得了经济社会发展的优异成绩。

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邓小平同志首先强调发展是以发展生产力为根本任务。邓小平同志指出:“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完全清醒的。马克思主义最注重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结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一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一定要把发展生产力作为全部工作的中心,把经济建设放在中心位置上。根据邓小平理论关于发展生产力是社会主义根本任务的观点,我们党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三十年来,我们党坚持基本路线不动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坚持发展生产力的根本任务不动摇,创造了中国经济发展的世界奇迹。

为了全面推进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邓小平同志从对我国现代化建设的长远安排考虑,提出了“三步走”发展战略。“三步走”战略是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集中体现。它既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长期性和阶段性的有机统一,又体现了当前经济社会发展和长远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统一;既体现了发展的持续性,又体现了面向未来、造福后代的传承精神。“三步走”战略包含了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即既要保持高速增长,又要使人口、环境、资源与经济社会全面持续协调发展,保证速度和效益协调发展。经过三十年的努力,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三步走”的战略设想已经或正在或必将变成现实。

唯物主义历史观是关于现实人及现实人全面发展的历史观,是以人为本的历史观。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他特别强调发展是消灭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的发展。“实现共同富裕,消除两级分化”是经济社会可续发展的基本目标和根本要求。邓小平同志从实际出发,提出允许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主张。但是,允许部分人、部分地区先富,目的不是为了扩大贫富差距,造成两极分化,而是为消除贫富两极分化、实现共同富裕做准备。实现共同富裕,这是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得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战略选择,是保证我国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保证。为保障共同富裕,邓小平同志提出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同时,坚持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实现社会公平。以人为本的公平原则与可持续发展原则是完全一致的,没有以人为本的公平原则,也不会有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是全面发展观。邓小平同志提出精神文明与物质文明全面抓的重要观点。他说:“精神文明、物质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两手抓,两手都要硬”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原则。邓小平同志认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全面推进,不能单打一。既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又要坚持“两手抓”,即“一手抓物质文明建设,一手抓精神文明建设”、“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一手抓改革开放,一手抓惩治腐败”、“一手抓计划生育,一手抓人口素质的提高”等等。不仅要两手抓,而且两只手都要硬。只有这样,社会发展才既有中心,又能综合平衡、全面协调,使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制度文明,政治、经济和文化,人口、资源和环境全面协调发展,达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推进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构成了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重要观点。他认为,发展的实质是“稳步协调发展”,发展要讲究总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重视提高经济效益,不要片面追求产值、产量的增长”[2]375。“不是鼓励不切实际的高速度,还是要扎扎实实,讲求效益,稳步协调地发展”[2]373。“讲求经济效益和总的社会效益,这样的速度才过得硬”[2]132。邓小平同志强调指出的“稳步协调地发展”、“讲求总的经济效益和总的社会效益”的发展,是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的实质内容。实践表明,邓小平同志对我国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谋划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可行的。正是在邓小平同志的这种可持续发展观的指导下,党中央提出了要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对于扭转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长期存在的高投入、高消耗、低质量、低效益的状况,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和效率提高,增强我国在国际市场中的竞争能力,应对发展过程中的各种经济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推进可持续发展,必须进行经济体制机制制度改革,只有制度创新保证,才能保障可持续发展。邓小平同志认为,改革是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他指出:“改革的意义,是为下一个十年和下世纪的前五十年奠定良好的持续发展的基础。没有改革就没有今后的持续发展。所以,改革不只是看三五年,而是要看二十年,要看下世纪前五十年。这件事必须坚持干下去”[2]131。三十年的改革开放,形成了保持可持续发展的体制机制,才有了我国经济社会三十年的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2 关于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思想

生态可持续发展是邓小平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具有创造性的提法。人口、资源、环境是生态系统的三大基本要素,人是生态系统的主体,环境和资源是生态系统的客体,环境是人类存在和社会运行的物质条件,资源给人提供了生存和发展的物资基础。邓小平同志对人口的可持续发展、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环境的可持续保护作了深刻阐释,提出了生态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观点。

关于人口可持续发展,邓小平同志提出一方面要控制人口数量,另一面要提高人口素质。“人口多,底子薄”是中国最基本的国情,要实现经济社会快速持续发展,提高全国人民的生活水平,亟待解决的问题就是严格控制人口增长。邓小平同志从中国实际出发,从社会主义建设的全局出发,把控制人口增长提高到关系中国发展的战略地位来认识,提出了中国要实行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实践证明,人口的有效控制在我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环境保护、资源利用以及人民生活改善等方面起到了巨大的积极作用。“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2]120。人口素质的高低决定着可持续发展的质量,是可持续发展能否实现的关键因素。邓小平同志高度重视人口素质问题,认为提高人口素质是中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和关键所在。他指出:“劳动者只有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丰富的生产经验,先进的劳动技能,才能在现代化的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1]88。高素质的人口是国家的人才资源,人口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是实现控制人口增长、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是保证整个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前提。

环境既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物质来源,又是人类活动产生的废弃物和各种作用的结果的承载体。良好的生态环境既是人类赖以生存、社会得以安定的基本条件,也是人类发展最主要的前提。邓小平同志非常重视环境的保护与改善工作,提出要为子孙后代留下发展的良好空间而努力。1979年9月,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标志着中国环境保护进入了法制时代。反映了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对环境保护事业的高度重视。邓小平提出要植树造林,绿化祖国,造福后代。还明确指出了植树造林不仅保护环境,还有着培育改善环境、造福后人的可持续发展的深远意义:“植树造林、绿化祖国,是建设社会主义、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要坚持二十年,坚持一百年,坚持一千年,要一代代永远干下去”[3]。同时,要坚持环境污染防治并重,加强环境全面规划,邓小平同志多次强调,在制定和实施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时,要正确处理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把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之中。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环境建设,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发展”的方针。大力推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加快发展环境产业,合理保护资源,提高资源利用率,维护生态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形成经济、社会和环境、资源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关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邓小平同志提出要因地制宜和重视科学技术,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走资源节约型的现代化道路。他说:“所谓因地制宜,就是说那里适应发展什么就发展什么,不宜发展的就不要去硬搞”[1]361。要统一规划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加强对资源的管理,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的占用和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使资源得到有效的永续利用。由于长期以来我国的工业化的高速发展是以资源高消耗与破坏、环境高代价换来的,短期经济行为给中国生态环境带来长期性、积累性恶果,已经直接影响了经济和人类生存的可持续发展,目前我国进入城市化高速发展期,对资源的需求很大,探索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发展道路是十分必要的,在使用资源时必须充分考虑经济增长的自然成本,运用科学技术的力量建立一个资源消耗低的节约型国民经济体系,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生产率和人口承载力。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以邓小平关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为指导,在总结以往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科学发展观。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改善生态环境,显著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既继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又反映了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

3 统筹兼顾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邓小平同志指出,“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要服从整体利益,暂时利益要服从长远利益,我们必须按照统筹兼顾的原则来调节各种利益的相互关系”[1]175。在这里,邓小平同志提出了统筹兼顾的基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也是推进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统筹兼顾,就是总览全局,科学筹划,协调发展,兼顾各方。随着结构的调整和改革的深化,各种矛盾相互交织,必须从现代化建设的全局出发,做好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统筹兼顾,就是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亿万人民自己的事业,必须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要紧紧依靠广大人民群众,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发挥群众创造历史的主体作用。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化不利因素为有利因素,充分发挥中央和地方两个积极性,把各方面的积极性引导好、保护好、发展好,才能推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统筹兼顾,就是要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现代化建设涉及方方面面,要从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调节并处理好各种具体的利益关系,正确处理新形势下的人民内部矛盾,反映和兼顾各方面的利益。既要保护发达地区的利益,又要高度重视和关心欠发达地区的利益;既要保护优势产业的利益,又要高度重视和关心比较困难行业的利益;既要保护通过辛勤劳动与合法经营先富起来人们的利益,又要关心普通群众的利益,特别是要高度重视和关心农民、城市低收入居民和其他困难群众的利益。要正确处理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形成统筹兼顾的利益协调机制,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促进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统筹兼顾,就是要注重实现良性互动。城乡、区域、经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与国外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实现不同方面的良性互动,才能达到统筹兼顾的要求。实现良性互动,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注重制度建设和体制创新,形成统筹兼顾的体制基础;要遵循经济规律,发挥比较优势,促进互利互惠,推动共同发展;要加强政府服务,改善发展环境,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统筹兼顾,要着力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搞好统筹兼顾,要考虑方方面面,但在实际工作中一定要突出重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在农村,在中西部地区,对社会事业领域也需要更加注重。因此,要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前提下,更好地发挥政府调节各方面利益关系的作用。要从规划、政策、法规、科技、资金、市场、体制等各方面统一考虑,调动公共资源,引导社会力量,支持重点领域发展。当前,在政策与资金投入上,要向农业、农村、农民倾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向西部大开发、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和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倾斜,向科技、教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倾斜,向生态环境保护倾斜。

当前,面对国际金融危机、气候变化、公共安全等全球性问题和我国面临的科学发展、收入分配、民生保障、社会稳定等一系列重大问题,邓小平同志可持续发展战略思想对我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

References)

[1]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2]中共中央文献编辑委员会.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新时期环境保护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1:39.

Strategic Thinking of Deng Xiaoping Theory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WANGWei-guang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 100732,China)

As an important part of Deng Xiaoping Theory,the strategic thinking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constitutes a key element of the theoretic system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Such strategic thinking provides scientific guidance for overall,coordinated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social and economic system in China.The core of Deng’s strategic thinking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focuses on the human welfare and comprehensive development.Deng establishes the fundamental principles and essential methodologies for coordination among key challenges.Such principles and methodologies constitute key rule promoting sustainable development.The strategic thinking on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proves highly important significance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in China.

Deng Xiaoping Theory;sustainable development;instructive significance

A849

A

1002-2104(2011)10-0001-04

10.3969/j.issn.1002-2104.2011.10.001

2011-09-15

王伟光,博士,教授,博导,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副书记、常务副院长、学部主席团主席,中国辩证维物主义研究会会长,邓小平理论研究会会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首席专家。

(编辑:刘呈庆)

猜你喜欢
战略思想经济社会同志
同志
『大元帅』与『小同志』
OVER THE RAINBOW
贵州省2017年经济社会发展图表
严良堃同志逝世
“互联网+”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当前浙江经济社会发展的相关数据
推进实现“两个率先”,服务经济社会发展
论蒋百里的国防战略思想
清康熙帝的大战略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