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许正中
7月13日,国家统计局发布了2011年上半年的经济运行情况。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虽然取得了增长9.6%的好成绩。但是6月份的CPI和PPI分别达到6.4%和7.7%,又创新高,在上半年央行连续提高准备金率和利率以抑制通胀、PMI不断下行的情况下,大家普遍认为近期中国经济出现较大波动、甚至硬着陆的风险大大降低,中国经济如何缓解经济过热倾向、实现软着陆,使宏观经济向着持续稳健方向发展,切换发展动力必不可少。
一般来说,当经济增长速度过快,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时,国家就要利用紧缩性政策来抑制通胀,但是这时候社会总需求会下降从而经济速度增长变缓或者出现负增长。如果政策过紧,就会出现大规模的通货紧缩,导致失业增加,经济速度下滑过快,造成经济硬着陆。如果实行的紧缩政策,使得过快增长的经济速度平稳的下降到一个合适的比例,而没有出现大规模的通缩和失业,那就是期望的经济软着陆。目前,中国经济增速放缓是主动调控的结果,而且保持9%以上的增速不可能出现所谓硬着陆,但通胀压力会非常大。“硬着陆”区别于其他类型危机最明显的地方是,它是由人有意识的活动引起,而不是市场自发形成的。调控的意愿固然很好,可是政策实施本身存在着难以克服的问题。比如政策“时滞”,政策效果难以及时监测。如果因为效果还未显现、或者通胀的翘尾因素导致误判,就很容易过度紧缩,甚至给陷入困境的宏观经济落井下石。又比如政策的“示范效应”,持续的紧缩政策很容易让市场形成紧缩预期,并据此调整自己的行为。在政府紧缩政策的影响下,一部分市场主体可能突然转变自己的既有策略,使紧缩政策的效果突然加剧,以至于经济超调,出现问题。
就中国今年的情况来看,去年以来物价的快速上涨有很多原因,除了不少农产品受到天灾影响供应不足,主要是近两年来信贷和外汇储备过快增长导致了巨额货币超发、人民币购买力贬值造成的。此外,国际市场上大宗商品价格的快速上涨也在为通胀推波助澜。这一点和1997年的情况极为不同。那个时候中国政府的调控政策、尤其是货币政策并不会受到国际环境的过分影响,而且中国经济的货币化水平才刚刚突破100%,外汇储备也仅有1300多亿美元,尚有相当充裕的政策空间。因此,要避免今年经济出现较大起落,必须重视与政策相关的其他因素的影响。
经济风险从来都不是单独出现的,它们总是在特定的条件下聚集在一起,最终破坏宏观经济的稳定运行。在美国依然坚持极度宽松政策的情况下,国际大宗商品价格还将在一定时期内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这样,输入性通胀的形势不会有太大改观。这意味着,下半年政府的宏观调控政策有可能需要进一步紧缩。而进一步的紧缩,以及它带来的紧缩预期,依然存在引发“硬着陆”链式反应的可能性。
地方债务、民间债务和外汇机制造成的风险巨大,6月27日,审计署公布了《全国地方政府性债务审计结果公告》。公告显示,到2010年底,全国地方政府债务余额达到10.7万亿,其中负有偿还责任的达6.7万亿;银行贷款达到8.4万亿,占全部债务余额的79.01%。这些债务中部分存在交叉担保、超出财政能力的情况。因此,进一步的政策紧缩显然会增加这些地方债务的还款成本,导致银行呆坏账的增加,从而给经济造成巨大风险。在审计署公布上述结果之后,我国的城投债市场上就因为云南省投资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突然重组而陷入一场恐慌,相关的几只城投债变得有价无市、无人问津。这似乎就是紧缩政策引发债务危机的一个缩影。有统计显示,中国地方债的偿还高峰将在2012、2013年到来,这个风险显然不能忽视。
紧缩可能引发民间借贷的债务危机,中国很多地方,尤其是南方地区存在的包括地下钱庄、高利贷在内的民间融资体系,将许多有钱的私人投资者联系在一起,他们中的许多人既是放贷者,也是借贷人,一层一层相互联系,为当地的中小企业提供融资。并且他们一直游离于政府的监管之外。今年以来,由于货币政策收紧,南方出口产业中心普遍出现了“钱荒”,不少地方民间借贷的利率一路走高,甚至达到一年40%以上这样令人咋舌的高度。这样高的利率给金融体系带来了巨大的风险。另外,从去年以来,各种各样的融资担保公司在全国各地建立起来,以各种名义向普通投资者募集资金,再贷款给需要的人。这样的贷款年利率一般会在15%左右,是同期银行贷款利率的三倍左右。这部分货币供给是在央行的控制范围之外,它一方面给宏观调控政策带来不确定性,一方面又在货币供给层面带来了很大的不稳定性。当债务关系扩张时,民间借贷可能以比正规金融机构更快的速度创造货币;当遇到冲击时,它也可能以同样快的速度进行债务紧缩。据预测,未观测信贷的总量可能已经上升到7~8万亿的水平。如果考虑到这些货币参与其他经济活动可能衍生出来的货币供给,实际带来的货币供应增量可能更大。鉴于目前大量的民间借贷成为了南方诸多加工制造企业的重要融资来源,出现债务紧缩的结果可能是破坏性的。
外汇机制性风险依然游离于宏观调控。十几年来,中国大部分时候处于资本项目和经常项目双顺差的状态下,积累了大量的外汇储备。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经济体,国际资本对中国经济的未来多持乐观态度。双顺差的国际收支结构,又增加了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因此,大量投机资本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中国,进入资本市场以期获得中国经济增长和汇率升值的双重红利,关键问题在于,目前进入中国的“热钱”规模到底有多大?2月份,国家外汇管理局对外发布《2010中国跨境资金流动监测报告》,指出2010年热钱流入的数目约355亿美元,而10年间流入中国的热钱总额约为2890亿美元。无论这个数字是否正确,“热钱”存在的本身表明,我国的外汇机制存在着巨大制度性风险。
当前,中国和世界经济形势都处在一个敏感时期。美国和欧洲还深陷在后危机时代的泥淖中,给中国维持经济增长的努力带来了相当大的外部风险,中国需致力于调整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为持续发展积累能量。就是要将降低通胀水平、保持经济活力、促进就业和继续扩大内需合并考虑,实现经济的软着陆。
此次危机的冲击昭示着技术、技能、创意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新的三大驱动力。美国经济学家索洛引入“技术进步”维度对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进行了修正,主张在资本积累不可能再增加条件下,投资增长维持不变,通过技术进步,可以大大提高资本和劳动的全要素生产率(TFP),经济仍然可以保持快速增长。当资本与劳动投入进入增长拐点的时候,依靠技术进步才是保持长期经济增长的源泉。目前,我国投资、消费、出口-经济增长三驾马车出现同步减速趋势。依靠这三驾马车短期实现经济增长的边际收益空间越来越小。在未来中国经济长期增长中,技术进步将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此外,科技不仅是人类现代化的发动机,也是应对经济危机的根本手段,历史上1857年和1929年两次大的世界经济危机之后,分别爆发了电气革命和电子革命两次技术革命高潮,这次金融危机也将会带来加速科技进步、引领经济增长的契机。
技能通过提高人力资本积累、促进劳动力熟练掌握技术,形成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双重动力机制。人力资本理论提出者、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在索洛技术进步论基础上,提出虽然技术进步能促进经济增长,但是技术进步本身源于人力资本的积累,即劳动者知识积累、技能提高与身体健康,人力资本和物质资本不同正在于“人力资本的边际报酬是递增的”,因此政府应该多投资于全社会教育和健康水平的提高。技能是耦合技术使用与人力资本的节点,经济长期增长需要提高社会整体技能水平,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
创意通过引领、刺激以及膨胀消费,驱动经济快速增长。创意产业,又称创意工业、创造性产业、创意经济,是“源于个人创造力与技能及才华、通过知识产权的生成和取用、具有创造财富并增加就业潜力的产业”。创意产业“消费者为王”的发展思维模式,对于驱动经济增长的机制在于,从创意产品导向到消费导向通过产品的创意激发消费者的购买潜力,引导消费、刺激和膨胀消费,或者形成新的消费市场,形成扩大内需的“发动机”。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发展背景下,创意产业引领、刺激以及膨胀消费拥有巨大的潜力和空间。
未来中国经济长期增长中,技术进步将发挥引领作用;技能通过提高人力资本积累、促进劳动力熟练掌握技术,形成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主动力;创意通过引领、刺激以及膨胀消费,驱动经济快速增长,克服“中等收入陷阱”,顺利实现经济社会战略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