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多党合作制度在促进阶级阶层关系和谐中的作用

2011-02-18 13:48刘蓉宝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多党合作社会阶层民主党派

刘蓉宝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1)

论多党合作制度在促进阶级阶层关系和谐中的作用

刘蓉宝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湖南 长沙 410001)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阶级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协调好阶级阶层关系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实践证明,多党合作制度对促进阶级阶层关系和谐具有重要作用。为适应当前阶级阶层变化的新形势,要进一步加强多党合作的制度化建设,完善运行机制,挖掘整合功能,进一步发挥多党合作制度在和谐阶级阶层关系中的促进作用。

多党合作制度;阶级阶层结构;阶级阶层关系;和谐;作用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我国社会转型进入加速发展时期,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发生了一系列重大变化,新的社会阶层逐步形成并发挥着巨大影响力。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带来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出现了一些社会阶级阶层利益关系不和谐的现象。协调好各阶级阶层利益关系,避免个别的局部利益冲突转化为整体的社会冲突,引导培育并形成一个合理、开放、和谐的现代社会阶级阶层关系,成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在和谐阶级阶层关系方面,多党合作制度应该也能够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多党合作制度促进阶级阶层关系和谐的实践探索

《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指出:“中国共产党从近代中国国情出发,深刻分析和把握社会各阶级的特点,认识到农民是工人阶级坚固的同盟军,城市小资产阶级是工人阶级可靠的同盟军,民族资产阶级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程度上是工人阶级的同盟军。”[1]中国近代这种多阶级、多阶层的组合和联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产生的社会基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我国阶级阶层状况的变化促进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的形成。

(一)“三三制”政权中对各阶级阶层力量的整合尝试

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国共第二次合作的基础上,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1937年 10月以后,根据洛川会议精神,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挺进敌后,开辟了大块的根据地。

抗战初期,根据地无论是在经济、文化、思想、军队编制,还是在政权建设方面,都贯彻执行了统一战线的总方针政策。然而,在政权的组织结构上,共产党员的比例占据明显优势。这种状况既不利于调动各党各派和各阶层人民共同抗日的积极性,也不利于体现政权的统一战线性质。1940年 3月,毛泽东提出“三三制”原则,“根据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权的原则,在人员分配上,应规定为共产党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2]。希望通过对参政人员比例的调整,来明确各抗日阶级、阶层在根据地政权中的地位,从而扩大根据地政权的阶级基础,实现团结抗日的目的。

根据这一原则建立的“三三制”政权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只要不投降、不反共,任何政治派别和团体,都可以参加到抗日民主政权中来,并且真正在其中拥有职权,充分发挥自身的作用。

这种兼收并蓄的政策,极大地调动了各方面的积极性,使我国社会的各种抗日力量团结在一起,以民族大义为重,共赴国难。当时,我国社会的构成是中间大、两头小。中等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地方实力派构成的中间势力,不仅人数多,而且拥有很雄厚的经济实力,他们的人心向背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战争的胜败。而“三三制”给中间派以三分之一的位置,并保证他们的参政权,这样就有力地争取了中间派别,孤立了顽固势力。

抗日根据地的“三三制”政权,坚持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同时也表明了中国共产党诚心诚意与各阶级各党派的合作,从政治上团结了各抗日阶级、阶层,争取了中间力量,进一步调动了一切积极因素。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协商合作的政权运作模式在此时初露端倪,而且也为当今协调好各阶级阶层关系积累了经验。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多党合作制度的发展对各阶级阶层关系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初期,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我国建立起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尽管是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工农联盟的基础上,广泛团结民族资产阶级、城市小资产阶级,恢复国民经济,巩固新生政权,保持了多个阶级、阶层并存的局面。

中国共产党针对当时的阶级阶层情况和民主党派的性质作用,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多党合作制度发展的方针政策,帮助各民主党派协商了各自分工活动的主要范围和重点,制定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基本方针。同时,各民主党派也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作出必要的调整,整顿清理组织,健全组织结构。随着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的共同努力,多党合作在这一时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各阶级阶层的关系也得到良好的发展。

1953年开始,着手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民主党派原有的社会基础——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已经不存复在,与这种阶级关系相适应,民主党派逐步发展成为以知识分子为主体的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多党合作主要体现为执政党与执政党以外的一部分知识界代表人士的团结合作。

1957年以后,重新强调社会的主要矛盾依然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矛盾,形成一条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左”的路线。在此背景下,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观点成为分析、观察一切事物的基本出发点。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这条“左”的路线导致阶级斗争扩大化的错误,民主党派赖以存在的传统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被破坏,丧失了与中国共产党政治协商、互相监督的资格,其地位、作用和代表性下降,多党合作制度名存实亡,各阶级阶层的关系遭到严重破坏。

综上所述,多党合作制度和阶级阶层的变化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阶级阶层状况的变化是我国多党合作制度形成的基本依据,而多党合作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又对阶级阶层的关系变化产生很大的影响。在实践过程中,多党合作制度对如何促进阶级阶层关系和谐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必须适应社会阶级阶层结构的变化适时调整,增强包容性、与时俱进、可持续发展。

二、当前阶级阶层的变化给多党合作制度的发展带来机遇与挑战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阶级阶层结构发生了深刻变化,对多党合作制度提出了新的要求。而多党合作制度适应阶级阶层的变化同步发展,进一步促进了阶级阶层的平衡发展与关系的和谐。

(一)改革开放以来各阶级阶层的深刻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初步确立了以公有制经济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促成了社会分层结构的变迁。

在此过程中,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原有的“两个阶级、一个阶层”逐渐分化。经过三十多年的不断发展,新的社会阶层逐渐形成并成为推动社会主义经济社会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有资料显示,这些新的社会阶层人数已超过 1.5亿,约占总人口的 11.5%,使用着全国半数以上技术专利,直接或间接地贡献着全国1/3的税收,每年吸纳半数以上新增就业人口[3]。

伴随着社会阶级阶层的分化,社会利益结构也发生了重大变化,呈现出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矛盾复杂化、经济利益矛盾显性化、利益诉求多样化的发展态势。不同利益主体在利益追求的内容和目标方面存在着激烈的竞争,促使社会利益结构间的不同步性和不均衡性日益明显,人民内部利益矛盾日益复杂。不同利益主体在经济利益矛盾冲突日益增多的情况下,在政治上的认识差异也日益扩大,政治利益的多元化诉求与日俱增。

(二)阶级阶层的变化对多党合作制度的发展提出新要求

满足需要、获取利益是推动人们进行社会实践活动的动力和目标。社会各阶级阶层的人们为实现、维护和发展自己的利益,必然会在条件具备时提出一定的政治诉求,寻求介入政治过程和政治决策的渠道。特别是新的社会阶层,伴随着经济上的发展,其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政治权利、价值实现等都要求得到表达、尊重和保障,政治参与愿望越来越强烈。这必然带来政治诉求的多样化和政治参与要求的扩大化。这种情况,客观上要求我国现有的政治体系更好地反映不同群体的利益和政治诉求,扩大各界人士有序的政治参与。因此,作为我国公民行使政治参与权利的主渠道之一的多党合作制度,必须以制度化的方式融合和消解这种利益诉求和冲突,拓宽利益表达渠道,提升利益整合能力,在促进阶级阶层关系和谐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阶级阶层的深刻变化,给多党合作制度既带来发展的机遇,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一是阶级阶层变化带来的政治诉求的多元化,要求多党合作制度把各种社会力量纳入政治体制,为社会各方面特别是民主党派的政治参与开辟制度化的渠道;二是阶级阶层变化带来的利益诉求的多元化,要求多党合作制度广泛涵盖各民主党派以及有关界别的代表性人士,有效反应社会各方面的利益、愿望和诉求,畅通拓宽社会利益表达渠道,协调利益关系,照顾同盟者利益;三是阶级阶层变化带来的各种社会力量的重新积聚与分配,要求多党合作制度发挥自身特点和优势,平衡制约、整合凝聚各种社会力量;四是阶级阶层变化带来的各种矛盾冲突的凸显和激荡,要求多党合作制度发挥自身功能,化解矛盾,协调各方利益,促进社会稳定和谐发展[4]。

(三)多党合作制度与阶级阶层变化同步发展并达成新的平衡

改革开放以来阶级阶层的变化,有力地推动了多党合作制度体制和运行机制的变化;多党合作制度适应阶级阶层的变化同步发展,则进一步促进了阶级阶层的平衡发展与关系的和谐。

1989年 12月 30日,中共中央制定颁发了《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意见》(以下简称中发[1989]14号文件);1993年 3月,八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通过宪法修正案,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载入宪法;1997年 10月,党的十五大将坚持和完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纳入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作为社会主义政治方略的内容之一;2005年,颁发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中发 [2005]5号文件);2006年,颁发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人民政协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中发 [2006]5号文件);2007年,颁布了《中国的政党制度》白皮书。这一系列文件,就我国多党合作制度建设特别是对正确处理阶级阶层关系提出新的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多党合作的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同时也促进阶级阶层关系达到新的平衡。

当然,随着社会的急剧转型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化,多党合作制度在促进阶级阶层关系和谐中也还存在一些亟须解决的问题。例如,政治参与渠道需要进一步拓展,利益表达渠道需要进一步通畅,各种社会力量需要进一步整合和各方利益需要有效协调等。

三、充分发挥多党合作制度的价值功能,进一步促进阶级阶层关系和谐

如何适应当前阶级阶层变化的新形势,调和矛盾、凝聚人心、整合力量,是中国共产党面临的一个全新课题。要进一步加强多党合作的制度化建设,完善运行机制,挖掘整合功能,进一步发挥多党合作制度在和谐阶级阶层关系中的促进作用。

(一)提升多党合作的制度化水平,增强各阶级阶层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中发[1989]14号文件颁布实施以来,多党合作的制度化水平有了很大提升;中发[2005]5号文件和中发[2006]5号文件的颁布实施,更是近年来加强多党合作制度化建设的重大举措。在当代社会经济关系、政治环境复杂多样的背景下,面对社会转型期阶级阶层的新变化,必须进一步建立健全多党合作制度,增强各阶级阶层的和谐,充分实现对各阶级阶层的整合。

第一,加大宣传力度,加强共识教育,解决多元利益趋向带来的社会思想领域的冲突。各级党委特别是统战部门要加强对新的社会阶层发展变动态势的调研,了解把握新的社会阶层的分布特点、活动规律、思想动态、思维方式,加大对多党合作制度的历史必然性、现实必要性和巨大优越性的宣传力度,加强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政治理论培训,重视政治理论引导和共识教育,积极引导他们在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上实现现代化发展目标、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目标基础上,坚持爱国、敬业、诚信、守法、贡献,做合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进一步提高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的政治认同度。帮助他们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实现广泛的共同价值趋向上的认同,在深化改革中心同气顺、和衷共济、增进团结。总之,要通过多党合作制度把多种多样的信仰和信念整合到全社会的共同理想上,把全社会的力量团结凝聚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避免意识形态领域的思想冲突。

第二,及时将多党公认的、有普遍意义和实效性的做法经验从制度法律上加以确认。进一步加强执政党执政理念和制度创新,进一步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多党合作制度,健全完善选举制度,建立健全和保障新的社会阶层政治参与机制,将实践中取得实效的一些制度如政务信息公开制度、政府决策听证制度、民主评议制度、民主监督制度、依法申诉制度等,从法律上加以确认,保障各阶级阶层利益诉求和政治诉求的权利。适应社会结构和利益格局的发展变化,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以制度化的方式消解和融合各种矛盾冲突。通过多党合作制度把各种各样的利益诉求整合为共同利益,谋求个体与整体、局部与全局之间在利益关系上的协调、互利、互补和相容,把各种政治资源、社会资源整合起来,增强各阶级阶层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二)完善多党合作制度的运行机制,实现、维护、发展好各阶级阶层的根本利益和具体利益

第一,充分合作协商,在政府出台的方针、政策中反映体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诉求。中国共产党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作为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代表,要进一步完善多党合作的运行机制,以人大、政协为场所,适当增加新的社会阶层代表人士在各级人大、政协的比例,把有代表性、有较高素质的新的社会阶层代表人士推荐到各级人大、政协中来,在坚持政治原则的基础上做好他们的政治安排,引导帮助他们积极参政议政。政府在出台重大方针政策前,通过广泛协商,征求吸纳多方面的意见建议,使各阶级阶层的政治诉求和利益诉求得到充分整合和体现,将利益整合真正建立在真实的民意基础上,使决策真正体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第二,充分发挥民主党派在促进和谐阶级阶层关系中的作用。各民主党派成员都是社会各界的精英,在反映社情民意方面有很多优势,能够引导其所联系群众以理性合理的形式表达利益需求,充分发挥各民主党派的作用,能够有效协调各阶层利益关系。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和市场经济的发展,廉政和反腐成为中国政治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执政党在加强建立党内监督的同时,要进一步拓宽监督渠道,拓展监督视野,保障民主党派履行民主监督的职能,发挥和完善各民主党派的民主监督作用;强化各民主党派对执政党实行民主监督的制度性、法律性约束,促进国家政治运筹得当,减少腐败引起的阶级阶层矛盾。

当今社会的深刻变革,也为民主党派发挥自身优势提供了一个新的舞台。民主党派可以针对影响阶层和谐的各种矛盾进行调研,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建议;可以在不同层面的平台上反映所联系群众的意愿诉求,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可以向所联系的群众宣传中国共产党的方针政策,在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之间搭起沟通了解的桥梁,积极协助中共各级党委政府了解民情、反映民意,协调关系、化解矛盾,为阶级阶层和谐打牢坚实的民意基础。

(三)挖掘多党合作制度的整合功能,妥善解决阶级阶层矛盾

第一,畅通利益表达渠道。目前,我国社会在利益表达方面存在不少问题。多党合作制度在进一步畅通利益表达渠道方面,还有许多需要完善和发展的环节。要进一步完善政治协商的内容和程序,坚持协商于决策前;积极发挥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参政议政的作用,大力培养选拔党外干部担任人大、政府、政协和司法机关领导职务;充分保障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行使民主监督的权利,鼓励他们提意见、作批评,从而最充分最有效地把社会各方面的利益要求和意愿输送到政治系统内,使党和政府的决策始终符合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要通过多党合作,在根本利益一致的基础上,充分反映不同社会阶层和群体具体利益的差异性,使不同社会阶层、群体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各种意见和要求,在有序正常的渠道中得到系统综合的反映,并在协商中得到有效的解决。

第二,密切与各阶级阶层的联系。紧密联系群众不仅是执政党的生命线,也是作为参政党的各民主党派赖以生存的基础。各民主党派虽然没有执政党那样庞大的组织网络,但也有众多的基层组织。民主党派通过他们的基层组织和成员,密切与所联系群众的关系,反映他们的利益要求,让其他相关群体认可民主党派是他们表达利益诉求的渠道;通过党派成员的本职工作,尤其是担任民主监督的特约人员职务广泛联系群众;通过大量的调研活动直接接触群众,切实反映、代表和维护自身所联系群众的利益。中国共产党加强与包括民主党派在内的各阶级阶层广大人民群众的联系,有效吸纳、疏导各阶层、群体的利益诉求,能使分散的个人利益要求的实现更理性化、系统化。

第三,扩大社会基础。要着眼社会多样性的发展,努力完善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组织发展的方针政策,不断将社会各阶层和群体特别是新的社会阶层中涌现出来的代表性人士纳入现有的组织体系,为他们参政议政创造条件,使其成为维护社会稳定的积极力量。要积极吸纳新的社会阶层中的代表性人士加入政党组织。社会阶级阶层的分化,要求中国共产党不断提高政治整合能力,及时有效地把各种新兴社会力量吸引过来,扩大党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民主党派也要在新的社会阶层中合理有序地扩大组织,增强对原有阶级阶层和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新的社会阶层利益群体的代表性。中国共产党要加强与各民主党派之间的联系和团结合作,善于包容、善于融合,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第四,扩大有序的政治参与。随着新的社会阶层力量的增大和发展的逐步成熟,扩大有序政治参与是和谐阶级阶层关系的重要途径。要牢牢把握团结民主两大主题,科学、合理、有效地扩展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的内容、程序、方法和途径,扩大和容纳社会各阶层、团体和各方面的有序政治参与。一是要扩大比例,扩宽渠道。要打破体制、系统、身份的传统界限,探索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安排道路,坚持平等对待、一视同仁、适当照顾的原则,在人大、政协、工商联给新的社会阶层安排一定的比例代表,反映其政治和利益诉求。二是要完善政策,规范监督。建立健全新的社会阶层政治参与的各项制度,如选举制度、听证制度、立法参与制度、陪审制度等,对其政治参与的内容、渠道、方式等作出规定,用制度来保证包括新的社会阶层在内的广大公民的利益。大力发展商会、行业协会等民间组织,重视人大、政协、工商联之外的政治安排。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将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引导到规范有序的轨道,通过各种途径把他们的政治愿望和利益诉求真正纳入政治制度中,为阶级阶层的和谐提供政治动力。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中国的政党制度[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7.16.

[2]毛泽东选集 (第 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741.

[3]黄海霞.新阶层成为统战新着力点[J].瞭望,2006,(30).

[4]杨建国.我国社会结构变化与多党合作制度的完善[A].政党·政治·统一战线——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招标课题成果集 (2008-2009)[C].

责任编辑:王 珊

D665

A

1002-0519(2011)02-0026-05

2011-12-30

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大项目“转型期我国阶级阶层关系问题研究”(MZ48)

刘蓉宝,女,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教研部主任,副教授,主要从事中共统战史、民主党派史和中国政党制度研究。

猜你喜欢
多党合作社会阶层民主党派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实现创新发展呈现崭新局面
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与统一战线工作的新发展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发展趋势、挑战及组织策略
我国多党合作制度确立70年的主要经验及启示
我国多党合作制度发展70年的三维认识
传递民主党派声音 讲好多党合作故事
民主党派民主监督应当稳立本位
民主党派高层次人才培养与安排使用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关于完善民主党派内部监督机制的探讨
再议民主党派的界别趋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