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阶层分化

2011-02-18 13:48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社会阶层阶层分化

邓 凌

(重庆社会主义学院,重庆 400064)

当代中国社会转型中的阶层分化

邓 凌

(重庆社会主义学院,重庆 400064)

当代中国社会正处于快速转型期,社会结构发生深刻变化,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和知识分子阶层内部不断调整、分化,社会成员在不同阶层中相互流动。本文从理论到实际,以动态的观点,分析了我国快速转型期社会阶层分化的现状、原因及趋势,指出了由于社会阶层分化而引发的众多社会问题,对于预警公共安全、积极处理转型期阶层矛盾与群体利益冲突、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社会转型;阶层分化;社会问题

所谓社会转型,是指社会结构和社会运行机制从一种形式向另一种形式转换的过程,通常意义而言,就是指从传统社会向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转换的过程。中国社会转型是从 1840年的鸦片战争正式开始的,这一转型过程大致经历了 1840年至 1949年的启动和慢速发展阶段;1949年至 1978年的中速发展阶段;1978年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至今的快速和加速发展阶段[1]。社会转型必然造成并伴随社会结构的变化,也就是说,社会阶层结构必将发生改变。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加速期,一方面,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快速发展和繁荣;另一方面,社会转型中的问题也更加突出,社会结构失衡,阶层分化加剧,社会矛盾高发。深入理解当代我国社会加速转型过程中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了解社会各阶层的现状,解析阶级阶层变化的深层次原因、影响及其发展趋势,对于协调各方利益,化解社会矛盾,预警公共安全,继续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关于社会分层的理论

对社会分层的定义,理论界有不同的理解。一是“社会分层是指在法律或规则和结构基础上的、已经制度化的、比较持久的社会不平等的体系”[2]。二是把社会分层的定义表述为两个方面:“一类是视其为客观过程的界定,即认为社会分层是指社会成员在社会生活中因获取社会资源的能力和机会不同而呈现出高低有序的等级或层次的现象或过程;另一类是视其为主观方法的界定,即认为社会分层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将社会成员划分为高低有序的等级或层次的方法。这两种界定,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反映。”[3]

传统理论方面,最有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是卡尔·马克思的一元社会分层理论和马克斯·韦伯的多元社会分层理论两大流派。马克思认为,社会分工是阶级起源和存在的基础,生产资料是最重要的社会资源,生产资料的占有、财产所有制对社会分层有决定性意义。因此,应根据人们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来划分社会阶层。韦伯不仅强调经济利益关系,还提出了社会群体因素的作用,认为社会分层有三个要素:财富、声望和权力。财产的差异产生了阶级,权力的差异产生了政党,而声望的差异产生了地位群体或阶层。并且,在其《政治社会中的权力分化:阶级、身份和政党》中形成了“三位一体”的社会分层理论。现在看来,马克思的分层理论与韦伯的分层理论也是有联系的,即生产资料的占有状况与财富、声望和权力密切相关,只是马克思的分层理论只适用于阶级对立的社会,而韦伯的分层理论适用于存在分层现象的所有社会[3]。

在社会分层理论研究方面,除马克思和韦伯的理论以外,还有一些其他观点。例如,以赖特为代表,廓清了雇员中的中产阶级,认为阶层不能被简单地定义为某种职业分类,而是一种控制资本、决策、他人工作和自己工作的关系的新马克思主义学派观点;以戈德索普为代表,强调从非经济资源的占有来划分社会阶层的新韦伯学派观点[4];以戴蒙为代表,主张职业声望作为主要指标来划分阶层;皮埃尔布迪厄为代表,用人的消费嗜好或者偏好来划分阶级;维尔雷多·帕累托的精英循环理论;帕森斯等人的功能主义理论关于分层的思想以及达伦多夫的冲突理论关于分层的思想等等。

可见,西方社会分层理论主要以四种指标对社会进行分层:第一种是按职业划分,职业分层指标分为按行业划分的职业结构和按组织技术资源占有划分的职业结构;第二种是按收入和财富分层;第三种是按阶级阶层划分;第四种是按知识和技术分层。这些分层方法对于我国现阶段阶层划分无疑是有借鉴意义的。但我国社会快速转型期有其自身的特点,在社会结构深刻变化中出现的阶层分化也应该以马克思主义的根本观点为指导,对现实中的新问题、新情况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我国社会快速转型期阶层分化的原因分析

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分工不断细化是社会阶层分化的基础。在 1978年以前,中国确立的是计划型的社会资源配置制度,社会分层带有浓重的政治色彩,社会结构呈现为同心圆型[5]。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的轨道上来,开始实行改革开放政策,逐渐改变过去“一大二公三纯”的经济结构模式,向“一主多元”的方向发展,以市场经济为导向的经济体制改革、科技革命以及产业结构调整,引起了整个社会阶层结构的深刻变化。

(一)经济体制改革与市场化是社会阶层分化的主要原因

改革开放后,我国确立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确立了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以及“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原则。资本、技术等生产要素参与收益分配,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有机结合,从而出现个体、私营、中外合资合作、股份制等新的经济成分。这种经济成分的多样化,引发了经济利益、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多样化,使原有的同一阶级内部出现分化。与此同时,由国家统一集中管理、占有和分配各种资源的体制格局被打破、松动和瓦解,单位对国家和上级单位的依赖性不断弱化,个人及单位成员对单位组织的依赖性也在逐渐弱化,随之而来的是社会“自由流动资源”与社会成员的“自由活动空间”。再加上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市场体系的不断发展完善,一些新领域,如金融市场、劳动力市场、房地产市场、技术市场和信息市场、市场中介组织等应运而生。由此,新行业、新职业的不断产生,为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提供了现实条件[6]。

(二)产业结构的优化调整是社会阶层分化的直接动力

社会分工是社会阶层划分的基础。市场经济的发展加速了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步伐,打破了我国社会原来的基本分工,使中国社会阶层变化加剧。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生产力的长足发展,我国的产业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第一产业产值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所占的比重下降,第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第三产业的发展,如商业、金融、保险、旅游、信息等,衍生出许多新的行业和就业方式,新兴的高新技术产业迅猛发展。社会中,从事农业的人数急剧减少,从事第三产业的人数急剧增加,新增就业人口大多流向第三产业。这种变化从根本上结束了原有社会分工体系,从而影响和改变了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比例,直接推动了社会阶层结构的变化。

(三)不同社会利益群体形成及其价值取向的多元化是社会阶层分化的现实因素

社会利益从利益平均化到利益多极化、从利益依赖性到利益独立性、从利益稳定性到利益多变性转变[7],形成利益主体多元、利益诉求趋向多元、利益实现途径多样、人的思想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价值观念趋向多元化的新情况,从而导致了多元化的社会利益群体的出现。不同社会利益群体越来越关注自身利益的获得和权益的维护,力求利益最大化,虽然也有相互之间的渗透妥协、和谐共处,但由于各自立场的差异,为了生存和发展,不可避免地出现成员之间、群体之间的排他和对抗,尤其是城乡居民之间、不同地区之间、不同行业之间等的利益差距不断扩大,社会阶层分化加剧。

三、解构与重组:我国社会快速转型期的阶层分化

我国社会快速转型期的阶层分化从“解构”到“重组”,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变化过程,包括原有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和社会成员在阶层中流动的变化。由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到目前为止,社会阶层分化还在不断加剧,旧的阶层不断调整、分化,新的阶层不断形成,但这不是一个简单的由此及彼或者“一”到“多”的单向发展过程,而是一个循环往复、不断交叉的发展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无论“新”或“旧”,几乎所有社会阶层都是不稳定的,才形成的新的阶层可能通过下一次的调整再一次发生分化或者重组。

(一)“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的分化

改革开放以来,制度和社会的变迁、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使“两个阶级、一个阶层”(工人阶级、农民阶级、知识分子阶层)的单一化社会结构存在的前提条件不断丧失,固有的同质性基础大大削弱,从而走向分化和重组,整个社会结构向多元化发展。

一是工人阶级的分化。工人阶级出现分化并向多阶层结构发展的根本诱因是市场经济对计划经济的替代。原来工人阶级的两大组成部分即国有企业工人和集体企业工人在改革开放后迅速分化,他们突破了身份、户籍、所有制的限制,有的继续留在国有、集体企业工作,有的因产业结构调整下岗后自谋职业、重新创业,有的受聘于非公企业管理层等。工人阶级内部出现生产性工人、服务性工人、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者的不同阶层,而其他流出人员则进入了社会的其他阶层。

二是农民阶级的分化。农民阶级主要是出现职业转移、地域转移和身分变更的分化。改革开放前,由于制度的限制,农民主要以种地为生,从事农业生产劳动,活动地域固定。改革开放后,伴随现代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国家户籍制度改革,单一从事农业劳动的农民呈逐渐缩小趋势。城镇新增人口中一半以上是从农村人口中转移出来的,他们有的到乡镇企业当兼业农民,有的进入城市当农民工,还有一部分搞个体经营、创办企业等。由此,出现“职业分化”——“离土 ”;“地域分化 ”——“离乡 ”;“身份分化 ”——出现干部身份的农民、农民身份的干部、干部身份的工人、工人身份的干部、工人身份的农民、农民身份的工人等,其中,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就是“农民身份的工人”(即农民工)[8]。有学者将其按“职业分层”,就有农业劳动者阶层、农民工阶层、雇工阶层、农民知识分子阶层、个体劳动者和个体工商户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乡镇企业管理者阶层和农村管理者阶层[9]。

三是知识分子的分化。知识分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打破了产业界限、地区界限、单位界限参与社会流动,职业、身份等变动频繁,阶层结构日益多样化。改革开放,使原来集中在机关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的知识分子有了更为广阔的舞台,他们中有的下海经商,有的成为自由职业者,有的进入民营企业、外资企业以及合资企业成为技术人员或者管理人员等进入其他阶层。

四是新阶层的形成。“两个阶级、一个阶层”经过“回城 ”、“下海 ”、“转制 ”、“转业 ”、“归国 ”等几个浪潮,不断分化,相继出现具有不同经济地位、社会地位、不同价值趋向的新的社会阶层,他们主要由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和自由择业知识分子组成。江泽民同志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社会阶层构成发生了新的变化,出现了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者等新的社会阶层。”一方面,新的社会阶层在推动经济发展、促进经济增长,扩大就业门路、转移剩余劳动力,推动技术创新、提高产业竞争力,丰富人民生活、满足人们多样化的需求等方面作出了巨大贡献;另一方面,新的社会阶层自身还存在诸多问题。

(二)目前我国的社会分层及阶层变化趋势

根据我国的社会阶级变化和阶层实际,国内学者对我国阶级阶层的结构和分层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陆学艺等提出,以职业分类为基础,以组织资源、经济资源和文化资源的占有状况为标准来划分社会阶层的理论框架,并且依据此标准划分出十大阶层:(1)国家与社会管理者阶层 (拥有组织资源);(2)经理人员阶层 (拥有文化资源和组织资源);(3)私营企业主阶层 (拥有经济资源):(4)专业技术人员阶层 (拥有文化资源);(5)办事人员阶层 (拥有少量文化资源或组织资源);(6)个体工商户阶层 (拥有少量经济资源):(7)商业服务业员工阶层 (拥有很少量三种资源);(8)产业工人阶层 (拥有很少量三种资源);(9)农业劳动者阶层 (拥有很少量三种资源);(10)城乡无业、失业、半失业者阶层 (基本没有三种资源)[10]。杨继绳以财富 (收入)为基础,再参照权力、声望因素,将中国社会分为五个阶层[11]。周罗庚等认为,应当将阶级与职业阶层划分结合起来划分阶层,并将我国社会成员划分为七个阶层[12]。王世谊把中国社会阶层分为四种类型等等。

社会转型期阶层结构化的一般规律显示:从其外在形态看,社会转型期的阶层结构将从金字塔型转向橄榄球型;从其内在依据看,社会转型期阶层分化或阶层划分的直接依据将从无形资产转向有形资产;从其历经过程看,社会转型期的阶层分化将从分化型分化走向整合型分化[13]。就我国社会阶层分化演进的趋势来看,社会阶层变化会经历“解构”—“重组”—“结构”的发展过程。当前,我国处于社会快速转型期,社会阶层变动频繁、分化加剧,正由“解构”到“重组”,并逐渐走向结构化。一是产业革命继续充当社会阶层分化的“原动力”;二是市场化和城市化共同充当阶层分化的“拉力”;三是与“体制外”因素相联系的阶层将明显扩大;四是社会流动加快,“两栖人”减少,“身份”因素加快退出历史舞台;五是对贫富差距的控制力度加大,但短期内差距难以缩小;六是与中等收入水平相联系的若干阶层将会扩大,所谓的中产阶层将会壮大;七是潜在的压力团体现象开始出现;八是阶层之间的冲突并非注定引发重大外部性政治冲突[14]。

四、我国社会阶层分化引发的社会问题

(一)失地农民问题

“失地农民”是指因非农建设需要 (农民住宅用地除外)占用农民集体土地从而失去土地使用份额的农民[15]。在城市化过程中,作为从农民阶级分化出来的一个特殊群体,他们失去了作为自己经济来源和社会保障的土地,为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建设作出了很大的牺牲和贡献。但由于历史、制度等诸多原因,他们在农转非之后的市民化速度很慢,在城市化大潮中往往处于被动的弱势地位,存在着安置、就业、生活、城市适应、社会保障、医疗和教育等一系列问题,往往既不能融入城市又不能回归农村。

(二 )农民工问题

农民工阶层是从农民阶级分化出来的一个特殊阶层,人数众多,2009年底达到 1.49亿人[16]。这个阶层具有三个“双重性”:一是社会身份的双重性,其职业身份主要是工人,而户籍身份仍然是农民;二是社会地位的双重性,农民工在农村中处于核心地位,是优势群体,而在城市则处于边缘地位,是弱势群体;三是社会生活的双重性,既习惯传统乡村生活又熟悉现代都市生活,是传统乡村文明和现代都市文明的享用者和沟通者[8]。农民工阶层是介于工人和农民之间的边缘群体,在现实生活不仅受到以户籍管理政策为标志的城乡分割制度的歧视,还受到城市居民的社会歧视,同时,他们的合法权益往往得不到有效保障,又缺乏政治参与的渠道,劳动争议问题不断增多,上访或以非正常手段寻求问题解决的情况时有发生,社会矛盾容易激化。

(三)新的社会阶层问题

一方面,新的社会阶层的出现,收入差距的不断加大,对其他社会成员产生了巨大的心理冲击,对分配不公、非公有制经济人士的高收入、高消费不满等社会问题频频发生,有时甚至达到相当激烈的程度,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另一方面,新的社会阶层特别是私营企业主和个体户,素质参差不齐,本身也存在一些消极的东西。如某些人偷税漏税,利用产权关系不明确的漏洞聚敛国家财富;走私贩私,制假贩假,投机诈骗,发不义之财;恶意拖欠克扣工人工资,侵害职工的合法权益;行贿国家行政官员,助长灰色收入,大搞钱权交易;诚信危机;败坏社会风气,与黑势力勾结为非作歹等等。如何正确引导新的社会阶层的健康发展,是妥善处理阶层矛盾的重要方面。

另外,以城市贫困人口、经济结构调整进程中出现的失业和下岗职工等为代表的城市弱势群体问题;社会财富向居于社会上层的极少数人手中集中,社会各阶层贫富差距扩大,两极分化严重,造成各阶层在价值观念、社会意识上的明显差异,阶层心理隔阂不断加深的贫富差距问题;群体利益多元化与利益群体之间利益冲突问题;“两栖人”现象的消亡与反复并存问题等等,由社会阶层分化引发的社会问题都需要寻求有效的方法、途径进行协调和化解。

总而言之,在社会快速转型期,虽然中国社会阶层结构还只是一个“洋葱头型”,存在着诸多问题,并没有形成成熟的“橄榄型”,但社会阶层结构的演变和优化都显示了中国的社会结构正在向现代化社会转变。

[1]郑杭生主编.中国社会转型中的社会问题[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6.1-2.

[2]李强.当代中国社会分层与流动[M].中国经济出版社,1993.2.

[3]刘祖云.社会分层的若干理论问题新探[J].江汉论坛,2002,(9):90-91.

[4]郑杭生.关于我国城市社会阶层划分的几个问题[J].江苏社会科学,2002,(2):4-5.

[5]李小宁主编.统一战线新论[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92.

[6]邓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新的社会阶层的产生与发展[J].理论导刊,2008,(10):57-58.

[7]庄锋.试论社会转型加速期的利益分化与政治整合[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04,(2):112-113.

[8]刘祖云,戴洁.农民工:转型中的中国社会的特殊阶层[J].江汉论坛,2006,(1):129-133.

[9]刘曼抒.社会阶层分化与工农联盟问题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5.51.

[10]陆学艺.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8.

[11]杨继绳.中国当代各阶层分析[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12]周罗庚,夏禹龙,谢维俭.市场经济与当代中国社会结构[M].上海:上海三联出版社,2002.

[13]刘祖云.社会转型期阶层分化的一般规律初探[J].江苏社会科学,2002,(2):13-16.

[14]朱光磊.21世纪初中国社会阶层分化八大趋势[J].理论与现代化,2008,(6):26-31.

[15]张传华,邓凌等.征地过程中失地农民心理特点探析[J].农村经济,2005,(9):116-118.

[16]中国农民工数量达到 1.49亿 [EB/OL].http://news.sina.com.cn/o/2010-01-21/152316970625s.shtml.

责任编辑:王文京

Stratification during the Social Transi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DENGLing
ChongqingMunicipal Institute of Socialism,Chongqing,400064

At present,Chinese society is experiencing rapid social transition.The social structure has been profoundly changed.There have been constant adjust ment and differentiation within the working class,the peasant class and the intelligentsia,and socialmembersmove from and to different strata.The writer has,from theoretical to practical aspects,analyzed in a dynamic way the current situation,causes and future trend of social stratification during the rapid transition period in China.According to the writer,many social issues resulting from social stratification will be of grea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importance for us to take precautionary actions on public security,actively dealwith the contradiction bet ween different strata and conflicts of group interests,and build up a socialist har monious society.

social transition;stratification;social issues

D663

A

1002-0519(2011)02-0068-05

2011-01-13

2010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0BGL084)

邓凌 (1978-),女,重庆南岸人,重庆社会主义学院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统战理论、社会理论的研究。

猜你喜欢
社会阶层阶层分化
黄永峰:追梦互联网新蓝海 彰显新阶层新担当
当“非遗”遇上“新阶层”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统战工作实现创新发展呈现崭新局面
两次中美货币政策分化的比较及启示
新的社会阶层的政治参与与统一战线工作的新发展
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发展趋势、挑战及组织策略
分化型甲状腺癌切除术后多发骨转移一例
鲁政委:房地产同城市场初现分化
美国大学招生行贿丑闻凸显其阶层割裂
大众富裕阶层如何理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