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思考——江苏省邳州市循环农业发展初探

2011-02-17 07:35刘传松
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 2011年3期
关键词:邳州市生产农业

刘传松

(邳州市环境保护局,江苏 邳州 221300)

循环农业就是在既定的农业资源存量、环境容量以及生态阈值综合约束下,从节约农业资源、保护生态环境和提高经济效益的角度出发,运用循环经济学的方法组织的农业生产活动以及农业生产体系,通过末端物质能量的回流形成物质能量循环利用的闭环农业生产系统。江苏省邳州市农业的资源结构和相应的产业结构十分独特,农业生态环境在江苏乃至苏北地区相对较好,发展循环农业生产体系的产业基础和生态环境条件比较优越,应当以构建循环农业为契机,推动邳州特色农业和优势产业的升级。

1 概况

邳州市位于江苏省北部,面积2 085 km2,人口172万,耕地7.5万hm2。水系属淮河流域沂、沐、泗水系,气候上属于半湿润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冬干冷,夏温热。土壤种类较多,生物种类比较丰富。

在工业化、城市化及现代农业发展的过程中,邳州市十分重视城乡生态环境建设,加之,工业结构轻型化特点,以及林业建设成就显著,农业产业特色突出,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工业化、城市化过程中给农业生态环境带来的污染。全市农田用地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是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理想地带;4.7万hm2林地面积,特别是1.3万hm2连片银杏园,以及0.8万hm2河流、湖泊水面、苇地、滩涂成为候鸟理想栖息地。

2 邳州市发展循环农业的优势

2.1 建设循环农业的资源优势

2.1.1 林业资源丰富,生态效应显著,资源循环利用的潜力巨大

2009年全市林地面积达4.7万hm2,森林覆盖率达31.5%。林业总产值突破100亿元,林业产业对财政收入和农民增收的贡献率分别达到60%和27%。

2.1.2 农作物秸秆产量大,是节约能源、发展循环生态链的资源基础

邳州市的农业生物能源主要是农业纤维素类物质,即纤维素含量在20%以上的农作物秸秆,主要是禾本科(小麦秸、稻草和玉米秸秆以及薯类藤蔓)和豆科作物秸秆,年农作物秸秆产量约84万t。

2.1.3 光热水资源充足,是构建循环农业生产体系的有利条件

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是发展循环农业生产体系中节约矿物能源的重要方向。邳州市域地跨黄淮之间,属于半湿润暖温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平均气温13.9℃,年平均日照2 350 h。初霜日为10月31日,终霜日为4月2日,霜期154 d,无霜期211 d。境内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为903.6 mm,降水主要集中于热量最为充沛的夏秋两季。这种雨热同期的气候特点,非常有利于构建循环农业生产体系。

2.2 建设循环型农业的产业基础

邳州市农业已形成了银杏、大蒜、板材、优质水稻、无公害小麦等为主的主导农产品,以及“一园四区一基地”的区域空间格局,即“邳州国家级银杏博览园、国家级优质水稻标准化示范区、国家级无公害小麦标准化示范区、国家级银杏标准化示范区、国家级银杏GAP基地”。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292家,以林业为基础的板材业,拥有各类板材加工及配套厂家3 000多家,吸纳农村劳动力20多万人,板材产量达到500万m3。银杏产业每年可提供银杏干青叶1.5万t,年产银杏酮能力达250 t,银杏内脂20 t,全市银杏叶提取物产量约占全国产量的70%。银杏种植、加工还催生了当地旅游资源的形成,1.3万hm2银杏园现已建成了闻名中外的银杏风光旅游区——“天下银杏第一园”。大蒜产业年总产量70万t,年出口量20万t。大蒜加工企业50多家,种植规模全国第一,大蒜生产基地被确定为国家标准化示范区。2009年,“邳州白蒜”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基于资源优势的农业产业化特色和突出优势,这些主导农产品生产不仅经济效益显著,而且和社会效益、生态效益逐步良性互动,成为发展循环型农业的主要依托和产业基础。

3 建设循环农业的制约因素

3.1 农副产品等资源利用率低,农业经济效益不显著

农产品加工落后,农业副产品转化率低,潜在的经济效益没有得到发挥。以植物纤维为例,邳州市每年有大量的秸秆、米糠、稻壳等,这些资源不仅开发利用的比例极低,而且造成环境污染。没有从环保和经济效益两个方面考虑,对加工原料进行综合利用,把副产品转化成饲料或高附加值的产品。

3.2 清洁生产力度不够

农业清洁生产不仅要求削减有毒、有害物质投入量,研制开发新型无毒、高效优质替代品,而且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达到既定的生产目的和消费目的的前提下,所有物质投入量都要削减和优化。目前,邳州市农业清洁生产力度不够,具体体现为农用物质投入较高、化肥污染加重、农药污染加剧、秸秆综合利用率不高、人畜污染进一步加剧等。

3.2.1 农药、化肥污染、地力下降不可忽视

2009年,全市农药使用量超过1 100 t,其中杀虫剂550 t,杀菌剂250 t,除草剂300 t,植物生长调节剂30 t,高毒农药占使用量的10%左右。化肥使用量依然较大,达14.6万t,肥料结构不合理,氮、磷、钾施用比例失调,有机肥施用减少,导致了土壤板结,肥料污染呈加重趋势。重用轻养、耕层变浅、土壤“低、费、污”问题明显等情况,极大地威胁循环农业的推进。

3.2.2 秸秆大量焚烧、弃置

秸秆利用率很低,部分秸秆就地焚烧或随意弃置,不仅造成土壤养分得不到有效补充,资源大量浪费,而且造成水体、空气污染。

3.2.3 人畜污染进一步加剧

全市现有城镇每年排放大量生活污水,其中大部分未能实现达标排放。农村地区,大量人畜粪便及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河流、施入土壤,加剧了对农业环境的污染。

3.3 循环经济理念淡薄,生态经济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

农业人口文化素质偏低,接受新品种、新技术、新生产方式的能力较差,易受传统观念和现有条件束缚,一味追求产量而忽视了质量。而且组织化程度低,信息渠道不畅,市场适应能力差,由此造成农业生产力水平不高,生产效率较低,严重制约了循环型农业的发展。

3.4 外来污染严重

邳州市地势低洼,水资源丰富,外来水年径流量达72亿m3,但年际分布不均匀。丰水季节上游大量工业污染经常性随洪水下泄,造成水资源污染。

土地地力的下降再加上水资源的污染,使农作物生产得不到保障,刺激农民加大对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进而又增加了土壤和水资源的污染,最终造成农产品质量的降低。

3.5 技术及资金投入缺乏

循环农业与循环工业不同之处在于其主要施行者和受益者都是极度分散、信息较为闭塞、技术相对落后的农户个体,而且农户自己搞循环农业在前期必须有较大的资金投入和基础设施的建设。这些都需要政府的积极引导和大力投入。但由于邳州市处于欠发达地区,政府苦于经费有限,对循环农业的深入发展和吸引更多农户参与到循环农业生产中难以给予资金支持。

4 建设循环农业应遵循的原则

4.1 减量化原则

节地:选用高产优质的农作物新品种,生产同样重量的农产品,土地可大大减少;推行间(套)立体栽培先进技术等,提高复种指数。

节水:大力发展节水农业,推广先进实用节水技术。

节肥:科学施肥,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精确定量施肥技术,推广生态有机肥,递减化肥用量。

节药:科学合理使用农药,严禁生产与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和过量用药,大力推广综合防治、生物防治办法,大力发展沼气,用沼液代替农药,运用生态良性循环办法来吸引和繁殖各种鸟类,防治病虫害,采用各种科学的方法减少农药的使用量。开发利用本地资源,即利用银杏叶、果皮等研制农用除草剂、杀虫剂,朝着无污染化、生物化的方向过渡。

减人:有效转移农村劳动力,减少从事第一产业的农民。

4.2 再利用原则

坚持并灵活运用再利用原则,就必须做强农产品加工业。对各类农产品及其初加工后的附产品、有机废弃物利用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等高新技术手段,开发新的产品,延伸产业链,深度加工,不断增值。

4.3 再循环原则

运用再循环原则,大力发展“白色农业”——开发利用微生物资源。利用微生物,可以生产出无公害绿色食品、无污染饲料、肥料、农药以及取之不尽的能源,当务之急是大力推广农业微生物能源(沼气)技术。

5 构建区域循环农业体系

积极探索循环农业的发展模式,就是要根据生态循环再利用、再生产的循环链的原理来抓农业生产,发展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统一,良性循环的生态农业,探索和推广农村循环经济的产业发展模式。只有从资源、环境、产业与消费以及综合循环经济的角度,探索以“无害化、低排放、零破坏、高效益、可持续”统筹规划农业与农村产业、农村生产与生活、农村社区建设与城镇化发展,才能转变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1],以建立循环农业体系来保证水土资源和能源资源,支持我国城市工业的发展,为解决农村发展问题提供坚实的基础[2]。

5.1 以生态农业为基础发展循环农业

生态农业把传统的农业精华和现代科技有机地结合起来,围绕保障产品优质安全,加快发展高效生态的精品农业。推广种养结合、粮经结合、农机农艺结合等新型高效农作制度,积极推广农作物间作、套作和轮作以及水旱轮作、粮经饲轮作等技术模式,实现品质改善、地力培肥、生态改良的共赢效果。充分挖掘农业废弃物和副产品的利用价值,促进畜禽排泄物从污染治理向资源利用转变。从实际出发,依据自身的特点和资源优势,种养结合,资源开发利用和有效保护相结合,发展经济与保护环境相结合,在全市建立植物、动物、微生物链式循环,种养加一条龙生产,贸工农一体化经营的生态农业系统。

5.2 实施农业清洁生产

现代农药、化肥、地膜等农用化学品的大量投入,尤其是不适当使用,造成了水体、大气、土壤和农产品的严重污染,并直接威胁着人类的健康与生存。因此减少物质投入量,缩减有毒物质的使用,充分利用农业废物,提高物质和能量的利用率,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经济效益,是农业适应环境要求和自身长远发展的需求。大力推广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能、节工等节约型农业技术,着力减少农业资源消耗和物质投入,提高土地利用和产出效率。

一是推动农业清洁生产,减少污染。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精准施肥等新技术。逐步增加微量元素和有机肥使用,同时改进施肥方法,提高利用率,减少肥料损失。推广使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以生物农药取代化学农药,强调对有害生物的生物治理。推广农药的科学合理使用,减少农药使用量。实现地膜的大面积回收,对牲畜粪便等废弃物实施无害化处理,加大还田力度。

二是减少物质投入,提高利用率。发展节水农业,减少农业用水,提高水的利用率。采用先进的技术设备和科学的方法,作到精确播种,精准收获。既可以节约大量的优质种子,又使作物在田间获得最佳分布,提高复种指数,提高对光、水、肥的利用率。

5.3 建设农产品产业链

围绕产业集聚集群发展,着力优化农业产业布局和结构。立足于农业的资源优势,依托市场对资源和农产品的合理配置,选择名、特、优、新农产品,集中资金、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积极推进优势产业向优势产区集中,建设一批富有区域特色的产业带、产业群和规模化生产基地,增强产业集聚效应。成片开发现代农业,规模经营,并以农产品的加工、保鲜、贮运技术为动力,转动支柱农产品“产—加—运—销”或“产—运—销”的产业链,链状转动。一、二、三产业之间互为动力,互为基础,环环相扣,有序地传递经济效益,逐环增值,获得农产品整链的系统效益。

5.4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

加快建立耕地质量、生态环境的评估和控制机制,有针对性研究、落实分类治理措施,防范和减轻土壤、农业灌溉水源污染,保护和改善农业生态环境。采取还田增肥、气化固化、基质栽培等途径,推动农作物秸秆向生物质肥料、饲料、燃料、原料等综合利用转变。支持利用农产品加工下脚料开发生物蛋白、生物饲料和生物原料,减少加工环节的消耗浪费和废物排放。多渠道扩大“三沼”综合利用,促进农村生活污水、畜禽污水等转化为清洁能源和优质肥源。加快建立农业投入品包装物、农膜等集中回收处理机制,促进农业投入品及包装物回收处理。

5.5 建立循环农业推广体系

强化现代科技支撑,加强生态循环农业技术研发和推广。加快形成集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加工包装、废物利用、经营服务等于一体的标准体系和技术规范,建立生产、管理和服务有机结合的绿色技术支撑体系。重点加强新型生物农业技术、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态农业技术、立体复合的农作制度、农产品精深加工技术、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相关产业链接技术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技术等方面的技术攻关,使生态循环农业技术涵盖产前、产中、产后各环节。积极推进传统实用技术与现代信息工程技术、生物工程技术、环境工程技术等有机结合,为生态循环农业持续发展提供保障。鼓励和支持以科技示范基地、农技推广项目为载体,开展生态循环农业技术的试验、示范,总结推广成功做法和有效模式。

[1] 刘渝,杜江.国外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及启示[J].环境保护,2010(8):74-76.

[2] 许云霞.对发展农村循环经济的思考[J].中国集体经济,2010(3):5-6.

猜你喜欢
邳州市生产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邳州市实施“六个强化” 筑牢城市安全之基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用旧的生产新的!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墨韵育人
——江苏省邳州市明德实验小学优秀书法作品展
江苏邳州市新河镇新集小学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