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漫谈

2011-02-17 07:35周宏春
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 2011年3期
关键词:循环经济资源化利用

周宏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部,北京100010)

“循环经济”漫谈

周宏春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部,北京100010)

编者按:《循环经济促进法》起草人之一,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研究部室主任,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周宏春先生的近作《“循环经济”漫谈》,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具有中国特色循环经济的内含及发展理念,现全文刊出,旨在使广大读者对中国特色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1997年闵毅梅在《环境导报》上发表了一篇介绍德国的《循环经济法》文章,此后循环经济这个词才引入中国,国内的一些专家相继发表文章。而真正在国家层面上使用循环经济一词是在2002年后。2002年10 月16日,江泽民同志在全球环境基金(GEF)第二届成员国大会讲话中指出:“只有走最有效利用资源和保护环境为基础的循环经济之路,可持续发展才能得以实现。”循环经济一词之后才广为使用,实际上这一说法也反映了循环经济的最本质的内涵。胡锦涛总书记在2003年中央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将循环经济的发展理念贯穿到区域经济发展、城乡建设和产品生产中,使资源得以最有效的利用。最大限度地减少废弃物排放,逐步使生态步入良性循环,努力建设环境保护模范城市、生态示范区、生态省。”一个议题只有进入政治议题范畴,才能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国内外在这方面是一样的。参与国家相关活动的专家,无论是土专家还是洋专家,在用循环经济英文一词时均用Circular Economy这个词组。我向外国专家介绍循环经济的时候,还要用与此相关的词进行解释。2005年我的《循环经济学》(第1版)一书出版后,不少外国专家买了这本书,与我讨论循环经济。他们认为在国外Circular Economy主要用于书斋,而美国研究这方面的专门学问叫产业生态学Industrial Ecology。后来,在与日本专家讨论循环经济时才知道,日本主要用Recycling Economy。这样的用词差别实质上也反映了循环经济内涵的不同,西方国家包括日本在内,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是废弃物的回收利用和处理处置,日本的用词则反映了更广的内涵——循环型社会,现今的低碳经济在日本也称低碳型社会。我国的情况完全不同,我国还处在快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过程之中,废旧物资积累还不够多,强调回收利用肯定有好处,但如果强调过头了,会不会出现物质积累不足的情况也还很难说。这就是我国的“中庸”哲学,什么事情有一个“度”。难就难在把握这个度。对于国内专家的认识,我的看法是:如果把它看成是学问,就不应该有统一的说法;如果把它看成是规范的表述,《循环经济促进法》已经有了。因此,要求国内外专家用同一个词或同一表述方式,这本身就不是科学的。既然是中国特色,我们应当在国内外大讲特讲。否则跟着外国人后面跑,外国人说什么我们也说什么就不会有特色了,而没有特色的东西是没有生命力的。

我在《循环经济学》一书中,讨论过循环经济的构词。从中文的构词方式看,“循环经济”可以理解为偏正结构,循环是修饰词,经济是主词。这里的循环是指生态学意义上的循环,而不是经济学意义上的循环。生态学上的循环,主要从生态系统的角度考察,强调经济活动中的物质循环和代谢,这是国内关于循环经济讨论中均涉及物质流的原因。经济学意义上的循环,从时间上看,体现在周期变化上;从空间上看,具有地区互动的要求,用通俗易懂的话来说,就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经济学中讨论的循环、投资回报以及资金循环等方面的内容,这里就不展开讨论了。

作者简介:周宏春(1956-),男,博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社会发展部研究员、主任,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研究方向:可持续发展理论、环保政策、再生资源与循环经济等。

我在《循环经济中隐藏的学问》一文中,也简单介绍过循环经济中的经济学原理,核心是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循环经济的本质可以概括为3句话15个字:“效仿食物链,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作家哲夫在一篇文章中对此进行了拓展:“此链,藏有先天易数,源起于自然,含天地之玄机,衔阴阳之变化,适万物生长之道。朴素如‘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二仪,二仪生四相,四相生八卦’,天地生万物。这个链有东西方智慧,也有古今人的聪明,其目的只有一个,使日月经天以久,江河行地以远,万物生生不息,社会可持续发展。”“自然生态与人文生态皆为链式结构,大者金、木、水、火、土,木有生长发育之性;火有炎热、向上之性;土有和平、存实之性;金有肃杀、收敛之性;水有寒凉、滋润之性。链式反应为,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小者如食物之链,水养鱼,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虾米吃脂泥、脂泥养水草,水草清水塘。人文生态也是一个链,形而下曰母生子、子养母,子生孙、孙养子,环环相扣。”

之所以引用这么长一段话,主要是觉得有关生生息息的话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太多了,说来说去还是离不开子孙繁衍、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中国发展到今天,是开展“发展的目的是什么”的大讨论的时候了。我在不少的场合呼吁讨论这一问题:我们的发展是为什么,把自然资源廉价卖光了,我们的子孙靠什么生存和发展?古人都知道并提出,“但存方寸地,留与子孙耕”,我们就那么不如古人吗?难道我们还要通过出口退税继续鼓励“低价砍柴卖、高价买柴烧”吗?我们中的一部分人已经“先富起来”了,口袋里的钱多,但空气变脏了,水变黑了,莫名其妙的病多了。难道这就是我们需要的发展吗?讨论这些话题,虽然有些敏感,但却有利于科学发展,也有利于转变发展方式。

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仔细研究一下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从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的角度看,资源的种类总是从容易开发的入手,随着技术进步开发的种类越来越多;从开发的品位看,最初开发利用的铁矿石品位比现在的高得多。从经济学角度考察,资源约束是一个“伪”话题,因为经济学就是研究稀缺资源高效配置的,最经典的当属水和钻石的价格问题。但是,现实世界确实存在资源枯竭问题,考察一下资源型城市消亡或转型,难道不就是资源枯竭引起的吗?因此,从某种角度看,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自然资源从地下采出生产产品并被消费的过程,就是能源从有用转变为无用的过程,就是把物质从低熵转变为高熵的过程。

最近,由于研究需要,我也在研究低碳经济。低碳经济是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经济模式,有人将它说成是人类社会继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之后应对全球气候灾害性变化而提出的新的文明形式。能否成为新的文明还不好说。有关文明的说法我国已经有很多种了,精神文明、物质文明、生态文明,等等,未来究竟是什么文明,还要经过时间的考验。在《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低碳道路》中,我曾经比较过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之间的关系,循环经济主要考量经济发展的资源代价,低碳经济主要从碳生产率的角度评价经济发展的全球环境影响。这两者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目的是更多地利用可更新、能循环的自然资源,以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支撑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无论循环经济还是低碳经济,其本质都是对人类经济社会活动幡然省悟后所作出的选择结果。相对低碳经济而言,循环经济更具有中国特色,更有迫切性,主要是因为我们的发展受到了资源供应的约束,而且在国际上还没有话语权。例如,我国钢铁行业发展利润的大头“奉献”给了三大矿业公司了,2010年我国近千家钢铁企业只获得了几百亿元利润,三大矿业公司的利润远超于我国的钢铁企业,我们将利润奉献给跨国公司了。低碳经济或应对气候变化,我们需要的也是“全球思考、地方行动”,更多地解决我国发展面临的资源约束和环境污染,包括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垃圾围城等。

按《循环经济促进法》的界定,循环经济是指在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中所进行的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活动的总称(3R原则)。

我在《循环经济中隐藏的学问》一文中讨论过减量化、再利用和资源化的内涵,这里简单地再说几句。

减量化包括源头减少原料投入和末端减少废物排放两个方面,核心是效率问题。用效率的概念来解释就是,用同样的资源能源尽量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或者说生产同样的产品要消耗更少的资源能源。效率也有一个限度的问题,或者说减量化有个“度”,不能走极端,走极端就不一定是循环经济了。如偷工减料,建大楼时偷工减料就会造出危险的建筑物,不仅不能鼓励还要坚决反对,不仅不是循环经济,出问题还应追究刑事责任。

再利用有4个层次:旧的东西直接利用,相当于二手货;修修补补再利用,与修旧利废大致相当;东西坏了,换一些零件再用,相当于再制造;旧东西中的零件还可以拆下来再利用。与前面讨论的减量化有个“度”一样,并不是所有的再利用都值得鼓励。例如:“黑心棉”、一次性注射器、“五大总成”的拼装车等,这些都是不能循环利用的。换句话说,再制造产品、资源再生产品等必须符合国家的质量标准和安全标准,否则就会出问题。

所谓资源化,实质是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循环经济促进法》在对主要活动的解释中,资源化与再利用被放到了一起。事实上这两者有差别,再利用没有改变原来的物品形态,资源化则看不到原来的物品形态。资源化也是有条件的,如果单纯追求废弃物的资源化,就会出现有“循环”没“经济”的结果。比如,“垃圾是放错地方的资源”这种说法在我国广为流行,但是否准确却是需要论证的:是不是所有的垃圾都能资源化?如果是,为什么我国不少城市出现“垃圾围城”?为什么外国没有将这些资源都用起来?从这个角度说,如果循环经济不能产生经济效益,企业没有动力,是难以持续下去的!当然,有些东西本身就不能资源化,英国的“疯牛病”与不适当的同源废物循环利用有关。一些废弃物的资源化,如牛、鸡等内脏等会影响到食物链,并通过食物链影响到人类。我国是一个泱泱大国,一旦出现这样的问题,结果是难以想象的,2003年“非典”的爆发已经说明了这一点。

循环经济的理念归根到底要落实到行动上,如何“落地”学问很大。国内主管部门已经委托专家在总结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据说总结了五、六十种。我认为还不够多,因为我在地方调研时也发现一些地方总结了不少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例如唐山就总结了60种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各地各部门发展循环经济的途径或方法是不一样的,如酿造行业与冶金行业不可能有统一方式,除非是教条主义、书本主义。但有没有大家都能理解的循环经济科学道理呢?我认为有!我在《循环经济中隐藏的学问》中,将循环经济的科学原理总结为:新陈代谢、过程耦合和设施共享。可用3个比喻来概括循环经济的实现形式:打麻将、男女搭配、七巧板。

用“打麻将”来比喻循环经济在每一局麻将中,均可能出现“上家的废牌(打出的牌)变成下家的原料(吃进的牌)”现象。这个例子通俗易懂。其实,打麻将中有很多经济学原理,如是“抓牌”还是“吃牌”存在一个机会成本,即“抓牌”还是“吃牌”合算?有一个牌的组合问题,或者说是统筹规划问题;有一个每个牌手间的“博弈”,也就是利益调整问题……。

“男女搭配”的科学表述是过程耦合,核心是发挥“比较优势”。在生产实践中就是要考虑不同企业之间的生产过程耦合,例如利用水泥窑炉协同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将东家企业排出的酸性废水与西家企业排出的碱性废水混合起来处理,将产生额外效益。国外在设计生态产业园的实践中,更注重软件和“巧实力”的作用,充分考虑能量、物流、道路设计、信息共享、维修和保养员工的共用、车辆搭乘、医疗和社会保障等,追求园区整体效益最优。换句话说,在产业园区内,要实现物质、能量、人才、信息等一切资源的最大共享和最优化利用,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有机统一。

“七巧板”也被一些企业老板说成“几件事情凑起来做”。这样做可以节约资源,降低成本,在产业布局或园区建设表现为资源共享或基础设施共用。前者是针对企业之间共用生产资料而言的,目的是降低交易成本,使物质和能量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后者是相对于基础设施而言的,类似于“公共交通”,因为一辆车或一趟出行,在不超载情况下,车上坐的人越多摊到每个人头上的成本就越少。

用一句通俗的话形容循环经济就是:效仿食物链,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将易拉罐回收熔化做蜡烛台式的低值利用,不是循环经济的追求方向,而要追求利用价值最大化。企业之间的“链接”项目,或者园区中新增的“补链”项目,应按照价值规律在市场作用下自发形成,而不是“拉郎配”。“废物变原料”是在企业内部完成,还是由其他企业来做,要看规模,应该符合规模经济的要求;同时也要看技术,需要“金刚钻”,在技术上实现“废物变原料”的产业链延伸。在我国,之所以废物能卖钱,能创造经济价值,规模化利用是前提。从某种程度上说,除自然资源耗竭因素外,用低价值的“废物”替代原料投入,是国外发展循环经济的驱动力之一。

对于一个地区来说,同质化竞争是不利于减量化的,“拆东墙补西墙”也不利于资源的高效利用。换句话说,减量化应该是“错位竞争”而不是“结构趋同”。这就需要更高一个层次的统筹规划,在这方面我国恰好是薄弱环节,迄今还没有全国性的循环经济规划,尽管各地在循环经济项目投资或补助上相当积极。减量化要从减少生产环节入手,我国已经有了很多成功的例子,仍有很大的空间。“废物变原料”的本意是原料替代,目的是降低生产成本。变废为宝、协同处理可以一举多得;分级利用的核心是利用价值最大化;建设园区以达到集约发展的目的。

2011-03-01)

猜你喜欢
循环经济资源化利用
磷石膏资源化综合利用任重道远
利用min{a,b}的积分表示解决一类绝对值不等式
人造石行业固废资源化处理及综合利用概述
利用一半进行移多补少
利用数的分解来思考
Roommate is necessary when far away from home
污泥的处理及资源化利用
我国电子垃圾资源化问题研究
浅析关于循环经济下的旅游经济管理
秸秆资源化综合利用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