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建焯 珠海市田家炳中学
浅谈深化教学改革的策略
梁建焯 珠海市田家炳中学
二十一世纪,教育将继续担负着振兴民族、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是当前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之一。教师要切实转变教学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本文主要从注重教师的成长,优化师资队伍;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关爱“学困生”,提高教学效益;设置尊重学生个性的考试制度等四个方面进行浅谈。
浅谈;深化;教学改革;策略
二十一世纪,国际社会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可以说是教育的竞争,教育将继续担负着振兴民族、振兴中华的历史重任。教师必须深刻认识与理解“新课标”的目标和要求,切实转变教学方式,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积极推进教学改革,是当前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关键环节之一。它的成功与否,决定着教育改革的成败。因此,不管是教育行政部门、学校还是广大教育工作者都必须重视教学改革,积极推进和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越来越多的学校实践表明:决定学校教学改革的关键因素是教师,教学改革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的参与和贯彻落实。学校必须高度重视教师的成长,为教师施展才华提供广阔舞台,为教师获得成功提供坚强后盾。
⒈决定教师成长的关键因素是机制
在教师成长阶段中,一般可以分第一成长期和第二成长期两个阶段,有的教师不排除会有第三成长期或第四成长期。其中,第二成长期是教师的成熟时期。在第一成长期内,必须重点抓好教师的两个五年计划和两个培养工程。两个五年计划是指两个职称职务培养计划,两个培养工程是指青年教师培养工程和名师培养工程。在第二成长期内,要重点实施学者型教师的培养计划。第二成长期的成长关键在于理论的学习。在专家的指导下,教师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及效果,促进自己的思维方式和教学机智有重大变化。要真正成为一名学者型教师,需要以自己的学科知识特点为基础,研究自己的教学风格,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实践操作体系,更要形成自己独特的教育思想或教育理念,逐步形成具有自己个性特点的教学体系。
⒉教师成长的最佳途径是学习
勤奋刻苦是每一位成功教师的必由之路,要加速自己的成长,学习是最佳途径。学习有两种途径:一是继续深造,提高自己的学历水平;另一种是在现有的学历水平基础上,加强学习。只有学习教育的有关法律法规,学习现代教育理论,巩固专业知识,才能使自己的爱岗敬业精神、依法执教的意识、专业技术水平得到明显提高,才能使自己的乐业奉献的意识明显增强,争先创优的自觉性得到充分发挥。
因此,学校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实施师资队伍建设的强基工程。以职业道德为师德教育核心,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激发教师在自觉完成正常教学工作的同时,自觉地学习,追求更高的发展和自我超越。坚持骨干引领,充分利用学校现有资源发挥骨干教师作用,用榜样的力量影响一批人,带领一批人,争先争优,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
课堂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主阵地。作为教师,我们必须耕耘好自己课堂的这份责任田。我们只有在自己的责任田内精耕细作,默默耕耘,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我们的教学质量一定能得到提高,我们的教学改革一定能成功。
⒈重视教学常规工作的落实,开足课程和课时
学校必须重视教学常规工作的落实,要求教师严格做好备课、课堂教学、作业、听课、辅导、考试、教学总结、教学研究等各项工作的落实。要求每位教师认真研读新课程标准,对每课时要精心进行教学设计,叙写好教学三维目标,精心确定教学内容,精心编选例题和练习题。重视学科教研组(室)和级组学科备课组的活动。每周要保证有集体备课时间,并把集体备课时间算入课时工作量。
学校必须切实执行课程标准,开足课程和课时,保证学生能够在规定的时段内完成学习任务。
⒉因材施教,分层教学
在我国,大多数学校的一个班级的学生每天几乎都在同一间教室里上课,不同的任课教师进进出出,学生学习同一的内容。这不能体现因材施教,分层教学。要解决好这个问题,必须实行“走班制”上课,不同的学科在不同的教室上课,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同学,就算是同一班同一科目也可以分不同层次的学生上课。
以高中为例,当学生升上高中一年级时,学校会进行行政分班,设班班主任一名,但上课就实行“走班制”。入读学校会根据当地教育局提供的学生中考数据将一个班的学生进行分组上课,即分成好、中、差三个组进行走班上课,也就是实行分层教学。学生不能选择在哪个班上课,而是由学校确定学生在好、中或差两组进行分层上课。学校的分层教学是选用不同的教材,同一个行政班的同一科目可以有两套甚至三套的教材提供给不同水平的学生。考试时,实行与分层教学相配套的考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参加不同层次的考试,获取不同的等级证书。
⒊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在教与学的过程中,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前提和基础。在我国,教师是课堂教学的权威,无所不能,学生很少会对老师的教学产生怀疑。老师的威严使学生对他们产生畏惧,害怕与老师接近,甚至在老师传授错误的知识时,也不敢勇于指正,宁愿盲目地接受。在新的课程标准下,教师与学生的距离会近一些,师生之间应乐于互相挑战,互相质疑。无论上什么课,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相当融洽,学习氛围很轻松,时时可以体现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课堂上,学生都可以自由提问,无论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问题,老师都要一一解答。只有这样,才能建立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尊重与关爱、宽容与耐心、信任与独立,共性与个性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⒋实行教学重心前置,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
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最显著的特征是实施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式,学校都要要求教师废除“讲得多、讲得滥、满堂灌”的课堂教学模式,坚决贯彻“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能力为主攻”的教学原则,实行教学重心前置,变教学为导学。课堂上该讲的要讲到位,该让学生自主构建、自主探究的要充分让学生自主进行。为了更好地实行教学重心前置,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益,实施以《导学案》为抓手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探究性学习能力,并根据不同年级、不同班级学生的实际实施课堂教学。备课时,教师要把《教学案》备为《导学案》,并要求同备课组教师共同制定。教师可以针对年级、班级学生实际需要,针对各学科实际要求,对《导学案》加以完善,力求提高实效性。
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另一有效途径是做好教学反馈。由于实行教学重心前置后,要求学生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主性,课堂教学效益是我们需要重点关注的。因此,对于教学反馈必须要充分研究推敲,要结合考点将每个知识点检查到位,也可以通过检测反馈让学生查漏补缺,总结学习中的得与失,提高下一节课的学习效益。
⒌注重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
学校要根据教学实际的需要和教师的知识水平,积极开展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目前,高中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有两种途径:一是根据新课程标准开设的选修课,除了高考考试指定模块外,其余模块都可以作为校本课程进行研究与开发;另一种途径是学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教师的专业水平,研发一套适合本校使用的校本课程,这种方法为大多数学校所采用。校本课程的开设,能有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学生的成长奠定良好的基础。
⒍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
教师要指导学生从学习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课题,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学生通过用类似科研的方式主动地进行学习,获取知识,掌握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改变原有的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倡导主动、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关爱“学困生”是“每位孩子都重要”具体的落实和重要体现。学校和老师为“学困生”提供了非常多的支持和帮助,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不会忽视“学困生”,更不会歧视“学困生”。在课堂上,老师努力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鼓励“学困生”积极回答问题,对“学困生”做到认真倾听,耐心诱导,细心矫正;课外,“学困生”的提问求教均能得到满意的结果。
为了让“学困生”的成绩能够得到提高,学校与家长要充分配合,制定好有针对性的计划,帮助“学困生”获取成功,树立信心,享受喜悦。学校充分利用数据分析,跟踪“学困生”的情况,定期给予评价、目标指导等。学校定期向家长提供“学困生”的有关资料,定期向家长报告情况,并给“学困生”定下目标。教师在课后对学生进行分段补习,对“学困生”每个阶段的进步情况进行跟踪记录,并给予奖励。
在“学困生”辅导方面,学校要注重进行科学的学习方法指导,帮助学困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教师通过学科课堂教学进行方法渗透;在作业、测验卷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批示;通过课外开展专题报告,有针对性地进行辅导;通过加强师生、生生互动,交流经验体会等多种方式,帮助他们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成绩。学校要为“学困生”设立导师制和学科辅导室。导师利用放学后的时间进行“一对一”的辅导,每周1~2次。学科辅导室会可课间、午餐和放学后对“学困生”开放,有专门的教师负责辅导。
此外,学校和老师能善于发现“学困生”的优势潜能,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让“学困生”展现自己的特长,感受成功。
目前,教学评价内容过于注重学业成绩,而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体差异。这对新课程改革和实施素质教育产生负面的影响。要解决这一个问题,必须建立尊重学生个性的考试制度。
⒈设置尊重学生个性的课程体系
设置尊重学生个性的课程体系,能体现“每位孩子都重要”,从法律上保证学生个性发展。重视学生个体的自我需求,让学生有更大的自主决定自我发展的权力和空间。从课程设置看,从初中起,学生就可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年级越高的可选择性越来越大,而要求的科目也越来越少。各学校在按照国家课程开设课程外,还可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开设地方或校本课程。
⒉实行与分层教学相配套的考试
考试时,实行与分层教学相配套的考试,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能力参加不同层次的考试,获取不同的等级证书。考试的成绩应当进行排名,甚至可以在媒体上公布成绩排名,但不能把考试成绩作为评估的唯一依据,更不会与科任教师的业绩、待遇挂钩。考试目的除了评价学生考试的优劣,更是对教师辅导、授课、帮助等直接影响学生考试成绩和教育质量的诸多因素进行分析总结,得出相关结论。考试的题目要灵活,考试内容注重从日常生活中取材,设计问题时以学生真实生活为背景,既考查学生学习基础知识的能力,又考查学生在各种不同情况下运用这些知识与技能的能力,把探究与实践能力作为学生的必备能力。
推进和深化教学改革,需要有更大的勇气、更多的智慧、更具创造性的探索和更有韧性的努力。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坚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自己的行动,积极投身到教学改革中去,以创新思维在实践中不断探索。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培训教学研究组.新课程的教学改革.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教师培训教学研究组.新课程的评价改革.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10.3969/j.issn.1001-8972.2011.09.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