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池县刘窑头小流域综合治理十年后评价与启示

2011-02-16 05:35张铁英张本强
中国水土保持 2011年7期
关键词:窑头水土保持流域

张铁英,张本强

(盐池县水务局,宁夏盐池751500)

水利工程建设程序按《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管理规定》(水利部水建[1995]128号)一般分为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施工准备(包括招标设计)、建设实施、生产准备、竣工验收、后评价等阶段,其中项目后评价是指在项目已经完成并运行一段时间后,对项目的目的、执行过程、效益、作用和影响进行系统的、客观的分析和总结的一种技术经济活动。项目后评价于19世纪30年代在美国产生,直到20世纪70年代,才被许多国家和世界银行、亚洲银行等双边或多边援助组织广泛地用于资助活动的结果评价中。

刘窑头小流域综合治理是黄河上中游管理局1998—2000年批复实施的水土保持重点生态工程项目,旨在通过此项目的实施探索西部荒漠草原区的风沙治理途径。经过3年的试验探索,刘窑头小流域各项治理任务顺利完成,通过了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和宁夏水利厅组织的联合验收,并被推荐为黄河流域精品试点流域,2001年被财政部、水利部联合命名为全国“十百千”示范小流域。10年后,我们走进刘窑头小流域,通过调查、走访,科学、系统地对我们过去的治理路线、技术参数进行评价,深入思考出现问题的原因及解决的办法,以期为今后的科学决策提供有力支撑,提高工作水平。

1 流域概况

刘窑头小流域位于宁夏回族自治区盐池县中部的青山乡,属鄂尔多斯缓坡丘陵区与毛乌素沙漠边缘接壤地带,总面积24.55 km2,其中水土流失面积为 22.21 km2,占总面积的90.5%,且多为中强度侵蚀。流域内辖刘窑头和赵家塘2个自然村,1997年底共有60户325人,其中劳动力120人;人均有粮245 kg,人均纯收入629元,属盐池县的贫困村。

该流域属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区,风多沙大,干旱十分频繁;多年平均气温7.6℃,无霜期128 d,多年平均降水量294.6 mm,气候干燥,年蒸发量可达2179.8 mm,为降水量的7.4倍;年均风速2.8 m/s,主害风为西北风,年大风日数达30 d以上,沙暴日数达20 d,并呈愈演愈烈之势。

该流域位于毛乌素沙漠第四系地下水系低洼坳谷古水文网的上游,具有丰富的浅层水,含水层近40 m,埋深2.5~9.2 m,水质好,极易开发利用。

该区域地形多为缓坡丘陵滩地和固定、半固定沙丘,间有流动沙丘分布,土壤以风沙土、灰钙土为主,质地多为中壤,结构松散,易风蚀形成荒漠地。草场以沙生干旱荒漠植物为主,植物群落结构单一,草层低矮,植被稀疏,间有少量人工灌木林,以沙柳为主,林木覆盖度为8.8%。由于长期过度放牧,所以草场严重退化,土地荒漠化日趋严重,风沙压埋房舍随处可见,已经严重威胁到人民的生存。

2 综合治理的实施情况

2.1 治理的实施情况

试点期间共完成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7.41 km2,其中:发展小片水地30.6 hm2,全部配套低压管灌,营造乔木林61.2 hm2、灌木林 1244.5 hm2,发展经果林 15.3 hm2,人工种草 19.0 hm2,围栏封育草场335 hm2,打浅机井2眼,开挖土圆井18眼、带子井8条,修建塘坝1座、鱼塘2座,建养殖温棚8幢,修建乡村简易公路10 km。完成总投资83.1万元,其中:黄河上中游管理局投资44.5万元,地方配套20万元,群众自筹18.6万元。

2.2 治理的效益

通过综合治理,土地资源得到了合理有效的利用,原来的275 hm2难利用地变成了灌木林地,土地利用率由原来的28%提高到85.1%,林草覆盖度由原来的18.8%提高到62%,年人均粮食由试点前的245 kg增至509 kg,畜牧业优势得以发挥,羊只存栏数量由原来的1960只增加到2850只,畜牧业年收入由11.8万元提高到17.1万元,人均畜牧业年产值达531元,年人均纯收入增至1512元。所有流动沙丘得到控制,流域每年减少土壤流失量7.1万t。新修的道路方便了交通,培育出了养鱼、养猪、柳编等一批特色产业,带动了第三产业的发展。昔日黄沙满目,今日一片绿洲,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显著改善。

3 治理后的后续建设

刘窑头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2000年通过黄河上中游管理局和宁夏水利厅的联合验收后,治理带来的显著变化通过媒体报道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先后有世界粮农组织、全国人大环资委、水利部、国家林业总局等部门的官员深入流域实地进行调研,对水土保持综合治理给群众和环境带来的显著变化给予了高度肯定;兰州沙漠所、北京林业大学、宁夏大学等科研院所也非常关注,把刘窑头流域作为他们的治沙教学科研基地。为了巩固提高治理成果,县政府先后协调科技局的德援项目,环保与林业局的防沙治沙与沙产业项目、退耕还林项目,畜牧局的紫花苜蓿种子项目,农业局的的养殖暖棚等项目,在流域内种植杏树、枣树等经济林20 hm2,栽植新疆杨、椿树等乔木林3万株,补栽沙柳10万株,建养殖暖棚100幢,兴修贯穿流域的道路10 km,给家家户户通上了自来水;群众自发打浅机井4眼,发展水浇地14 hm2;区水利厅水土保持局把全区唯一的水土流失风蚀监测站设在了流域内。

4 项目建设后评价

4.1 经济评价

经济效益是衡量一切经济活动的最终综合指标,笔者从显性效益和隐性效益两个方面来分析小流域综合治理的经济效益:所谓显性效益,就是通过治理措施群众直接得到的收益,比如水地增加的粮食;隐性效益就是已经存在但暂时不能变成现金的收益,如成材的乔木。

4.1.1 显性效益

(1)水浇地。治理期间开挖的18眼土圆井、8条带子井,因地下水位降低已经干涸,造成开发的25 hm2小片水地只能旱作。目前流域内保留的水地为19.6 hm2,以种植玉米为例,每公顷产量为7500 kg,年产量为14.7万kg,产值为14.7万元,纯收入7.3万元。

(2)经济林。治理期间发展经济林15.3 hm2,其中栽植的枣树和葡萄树因管理跟不上,只有零星保留;后续新增的20 hm2以美国仁用杏为主的经济林,没有灌溉条件,管理粗放,效益不能稳定发挥;只有3.3 hm2的梨树能产生经济价值,每年产量为2.5万kg,2010年每公斤售价1.6元,总产值4万元,纯收入3.2万元。

(3)养殖业。独特的地理条件使盐池县成为最适合滩羊生长的区域,盐池滩羊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二毛裘皮历来被称为宁夏一宝,滩羊养殖成为盐池农民致富奔小康的主导产业。流域群众利用玉米秸秆和苜蓿每年育肥滩羊3000只,年产值360万元,纯收入15万元;出栏生猪1200头,年产值240万元,纯收入50万元。

(4)柳产品。2008年以前,流域群众对沙柳3年进行一次平茬,利用空闲时间编制柳片销售给煤矿,平均每年销售约25万m2。2008年以后,由于劳务人员工资增加和销售不畅等原因,群众不再编制而是直接将柳条销售给造纸厂,2009年共销售鲜柳条80万kg(每公顷平茬后的柳条鲜重约15000 kg),售价0.3元/kg,收入24万元;2010年由于造纸厂停产没有销售。

4.1.2 隐性效益

流域治理期间种植各类乔木林61.2 hm2,每公顷约1200株,合计7.344万株,加上后续栽植的3万株,累计造林10万多株,经样方调查,成活率为80%,平均胸径为10 cm,按最少50%的成材量计算,以现在的市场价格每株15元计,仅乔木一项流域产值为60万元,而且以每年5万元的速度递增。

目前流域内保存的灌木面积为1057.8 hm2(按85%的保存率计算),其中沙柳占一半,柠条和花棒等其他灌木占一半。根据多年对生物量的统计,沙柳生物量平均每年5000 kg/hm2,其他灌木生物量平均每年2000 kg/hm2(沙柳轮伐期3年,柠条轮伐期5年),按照目前原料收购的市场价格0.3元/kg计算,灌木林每年的生物量经济价值为79.33万元。据相关测定资料[1],灌木林叶量为906 kg/hm2,同时灌木林地内草本植物生物量平均为1125 kg/hm2,两者合计为2031 kg/hm2。按照单价0.4元/kg折算,流域每年提供的饲料价值为85.97万元。

4.2 生态评价

(1)动植物资源种类增多。通过3年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和10年的后续建设,如今的刘窑头生态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多年不见的野山鸡、鹧鸪(呱呱鸡)成群出现在草丛中,大鸨、小鸨、黑鹳等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也时有出现,引种的沙棘已经成功落户,植被也由以沙蒿为主的沙地半灌木蒿类植被向以大针茅草、短花针茅草为主的草原植被过渡。每年盛夏时节,进入刘窑头小流域,就是走进天然氧吧,轻风吹拂,柳条摇曳,让人顿时精神焕发。刘窑头小流域已成为盐池县旅游观光、消夏避暑的理想之地。

(2)空气质量转好,风沙危害降低。“一场黄沙滚滚来,青苗房屋一起埋”,说起往日风沙的危害,每个刘窑头人都有切身的感受。现在通过综合治理,风沙造成农田、渠道、村舍、草场等被掩埋的现象已不再出现,风沙使瓜果、蔬菜等作物出苗不齐、苗死花落的现象也已很少出现。过去,一场大风过后交通就被迫中断,现在流域内已经通了长途客车,风沙对交通运输的威胁已不复存在。刘窑头风蚀监测站2006年以来的观测资料显示,该流域空气质量明显好于周围其他地方。

4.3 社会评价

(1)治理的示范作用显著。通过刘窑头流域的示范作用,激发了周围群众的治沙热情,以该流域为中心向四周辐射,先后有郝记台、月儿泉、野户井和沙泉湾等小流域开展了以治沙为核心的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作,盐池县中部明显沙带得到有效治理,往日活跃异常的明沙丘被降服了,沙化严重的北部地区初步实现了沙漠化逆转,生态环境开始良性循环,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林草繁茂、植被绵厚的新景观。

(2)技术路线正确。遵循自然规律,以综合治理为手段,以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为目的,着眼于生态,以水浇地开发、防沙治沙、造林种草建设为重点,把水土保持工程建设与区域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让广大群众从流域治理中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利益。也存在不少失误:流域内乔木林种植面积过大,造成流域内地下水位降低,带子井干枯,小片水地只能旱作,违背了在年降水量400 mm以下的地区以灌、草为主的植被建设方向[2];为了造林整齐美观,在缺乏水源的地方安排种植乔木林,造成小部分树木虽然成活,但不能成材;流域内种植的以枣树为主的经济林,由于品种选择和管理等不当,只有零星保留。

(3)管理措施跟不上,效益没有最大发挥。经营一个有活力的林分,就必须加强抚育和管理,该抚育的就要抚育,该疏伐的就要疏伐,不要觉得干旱地区有一片绿色不容易就舍不得疏伐,否则,也许今天的绿色就意味着明天的衰败。刘窑头流域管理严重滞后,忽视了抚育管理这个环节,造成20 hm2美国仁用杏没有灌溉条件,不施肥,不管理,效益低下;乔木林因不修枝,主干不通直;灌木林不平茬,长势不好。据宁夏农科所调查,沙柳造林后的前3年高生长平庸,萌条数较少,一经平茬,高生长显著加快,萌条数显著增多;第一次平茬后,当年高生长2.3 m,萌条数31根,但以后又显著变慢,如不继续平茬,就会日益衰老。但该流域造林后除了柳编或者出售的需要,从未进行过抚育平茬。今后应加强对林地的管理,采取合理灌溉、合理施肥、松土除草和修枝抚育等各项技术措施,满足树木对水、肥、气、光、热的要求,使之速生、丰产、优质。

5 启示

(1)近年来,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这一趋势逐年加大,2010年底流域登记户数76户343人,实际常住人口21户53人,且大都是老年人。水土保持小流域综合治理这一以群众投工投劳为主,国家和地方资金补助为辅的工程建设该如何开展?农民的收入不合理,土地的产出能力低下,在宁夏最好的河套平原种植粮食,每公顷土地的效益也不足45000元,扣除各种费用后,收益更低,再加上人多地少,从事直接种植的农户平均日工资很难高过打工收益,因此劳动力向城市转移成为必然。但是,中央对水土保持工程的投入仍处于较低水平。据有关研究报告,1998—2008年中央对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的投入只占全国各类水土保持生态建设项目总投入的6%,而完成的治理任务却占到近1/3[4]。另外,目前每平方公里治理面积中央补助的标准只有20万元左右,与实际测算的50万元(治理难度大的需70万~120万元)的标准相差甚远。投入少、治理任务重,加之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农民投劳严重不足,致使工程建设质量和任务难以得到保证。

(2)新农村建设为水土保持工作带来新的契机。随着社会分工的逐步细化、城乡二元化趋势的加强,生活在喧闹都市中的人们,不仅想领略都市外青山秀水的风光,更向往田园生活的安宁和惬意,乡村旅游随之诞生并呈繁荣之势。乡村旅游把生产利润较低的农业与利润较高的旅游业相结合,实现了第一产业向第三产业的转型,因此在做好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示范工程、水土保持生态示范城市、传统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同时,还要进一步拓宽领域,积极争取政策和资金,加强面源污染治理,建设生态清洁小流域和水土保持生态观光村,建设“春天遍山花,夏秋满坡果”的乡村风貌,吸引游客踏青、赏花、观景、品农家菜、寻古民俗等。刘窑头村民牛生利的鱼塘垂钓、围场野兔狩猎和餐饮小木屋每年吸引不少游客,游客品尝了地道农家饭,村民增加了收入,各得其所。

(3)如何把握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水土保持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的纽带,是人与自然和谐的载体,坚持科学发展观,推进水土保持工作,可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推动整个社会走向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本质,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一切从人民群众的需要出发,实现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各种水土保持工程的规划、建设和实施,需要综合考虑水土保持生态建设与人民群众急需解决的基础设施和生计改善的关系。水土保持综合治理,要体现群众的意愿,调动群众投入的积极性,特别是在水土流失严重地区,要提高农民的参与程度,保证综合治理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完整性。

(4)如何走出生态保护和农民致富双赢的模式。10年来,刘窑头流域的人民群众在项目的支持下,全力治沙,累计种植沙柳、杨柴和柠条等灌木1500 hm2,新疆杨、国槐等乔木10万株,使流域的生态状况发生了明显改善。但是,山绿了、风沙小了,群众并没有得到更多的经济效益,虽然有项目支撑,但是投入不足,群众只能用最原始的方法,在沙地里挖坑栽树,然后不远数公里甚至数十公里拉水灌苗,这样即使侥幸苗活了也不能成材。查阅相关研究资料[3],刺槐的最适蒸腾量为2000~3500 kg/(a·株),年需水量达600 mm左右,年耗水量280~540 mm,而该地区年降水量不足300 mm,由于降雨量少,地下水位已经下降。因此,如何走出保护环境与农民致富双赢的模式,值得深入思考,走节水高效的现代农业、林业之路显得尤为重要。这就要求在生态建设中端正认识,调整规划,完善政策,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存发展理念,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基础上,支持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要以水平衡理论为指导,提高用水的效率与效益,配套各种节水滴灌措施,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节水的要求,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培养新型农民,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合理配置各种经济林,提高管理效率,保证经济效益。

[1]徐荣.宁夏河东沙地不同密度柠条灌丛草地水分与群落特征的研究[D].北京:中国农业科学院,2004.

[2]钱正英.西北地区水资源配置、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水利,2003(5):17-24.

[3]李志熙.毛乌素沙地高等植被调查与研究[D].杨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05.

[4]冯伟.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建设管理现状及对策建议[DB/OL].http://www.cnscm.org/gzdt/201010/W02011010-5598650965546.doc,2011 -01 -05.

猜你喜欢
窑头水土保持流域
水土保持探新路 三十九年写春秋
压油沟小流域
回转窑窑头密封改造
《水土保持通报》征稿简则
回转窑窑头密封的优化及应用
我公司回转窑窑头窑尾密封漏料治理
沙颍河流域管理
水土保持监测
水土保持
青山湖生态清洁小流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