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伟杰,钱丽荣
(丽水学院医学院院办,浙江 丽水 323000)
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医疗服务领域的诚信问题引起学术界的关注,医院信用问题逐步被人们所了解认识,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信用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概念,具有多层次、多维度的含义,理论界至今没有统一的界定。从社会制度的角度看,信用是一套关于社会征信、信用评估和信用管理的规章化、程序化的管理制度和操作体系。这一体系也称为制度化的信用及信用的商业化形式。葛建一等认为,所谓医院信用是指对医院在救死扶伤、防病治病、保护公民健康以及相关活动中履行职责能力的一种社会评价。[1]医院信用的核心在于宗旨明确、诚实守信、言行如一、履行义务。一方面是指医院自身能否建立有自身特点的新型卫生服务体系,具有能使他人信任的医疗技术水平和综合服务能力;另一方面是指社会和患者对医院履行职责能力的评价。[2]医院信用是基于患者选择就医机构,医院提供相应服务而产生的。医院信用的主体是医患双方,客体是医疗服务,内容是双方的权利与义务,其表现形式是体现医患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关系的载体。
可见,医院信用的发生过程是医患双方理性和契约精神的充分体现。因此,医院信用的基本内涵可以归纳为:①医院信用是医院履行自身承诺的意愿与能力。这种意愿与能力是医院在医疗服务中按信用原则、要求和规范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包含着医院对权利的享有和义务的承诺与履行,包括诚实交易、按约履行等行事方式和具体行为活动;②医院信用是医患之间以信任为纽带的关系。患者因对医方技术、道德的信任选择就医机构与医生;而医院则按照其承诺提供服务。信任因素是发生医疗服务的基础、产生与维护医院信用的基本条件;③医院信用是社会评估。医院通过其内在专门服务,医疗条件、技术设备提供服务,并达到的满足程度,由病人或者社会感知评估后得出的抽象结论,[1]即指对医院在救死扶伤、防病治病、保护公民健康以及相关活动中履行职责能力的一种社会评价。[1]这种评估是社会公众对医院履约意愿与能力的一种客观的、一般性的评价。从法律角度看,医院信用还是医院就其所具有的履约可能性,在社会上获得的相应信赖与评价而享有的权利。
医院信用是医患关系中的重要因素。在医疗服务活动过程中建立医患互信关系对于促进医患和谐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多数学者从医疗服务提供者的角度研究信用的价值,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信用是提高伤病员对医院工作满意度的基础、是提高医院社会知名度的驱动器、是提高医院竞争能力的前提、是增强医院发展后劲的立足之本。[3]根据这一论述,可以归纳认为:医院信用是医院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性因素之一。其实,人们更应该认识医院信用对社会与患者的价值。
学术界比较关注医患信任危机。林寿贵在《医院的信用危机与对策》一文中对医院信用危机发生的原因进行了论述,提出:医护人员思想认识的不足、管理者长远目标的缺乏、个别媒体的不良炒作、医疗广告的不规范、供需双方的不平等地位、医疗工作内涵的不同理解、不透明的收费、相关法律的不健全等是引发医院信用危机的主要原因。[4]该文从多层次、多角度探究导致当前医院信用危机的原因,反映了产生医院信用危机原因的多元化。但是,该文主要是对直接、表面的原因的剖析与描述,缺少对导致当前医院信用危机发生的社会文化背景、体制机制等深层分析。关于医院信用危机的表现问题,有学者从医患双方角度观察提出:医患信用危机主要表现为衡量标准货币化、责任主体多元化、解决方式武断化等几个方面。医疗卫生领域的信用重构必然要求医患信用衡量标准实现从外在货币化向道德自律转换;从责任主体多元化向道德自觉转移;从解决方式武断化向道德认同转向。[5]
医院信用是医院信用行为与信用关系的集中体现,处于动态的发展变化中。定期或不定期的医院信用评估是医院信用管理的重要工作,也是医院信用建设的重要环节。医院信用评估主要涉及评估主体、评估内容、评估指标、评估方法。刘正炼等对诚信医院信用评价指标体系进行研究,提出了医院信用评价指标体系6方面的基本内容,即依法执业、医疗安全指标;沟通与服务态度指标;便民措施、简化流程、就医环境指标;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指标;医德医风与综合满意度指标;医药费用与病人负担指标。[6]另外,根据我国开展医疗保险信用等级制度实施的需要,崔爱庆等围绕医院信用等级评定进行了研究,对医院信用等级评定予以肯定。他们认为,医疗保险信用等级制度的实施使医疗保险管理机构除了在经济收益方面提高了对定点医院的制约力度之外,在社会声望方面也产生了明显的约束效果,从而进一步增强了对定点医院的管理能力。[7]同时,他们提出对不同信用等级医院社会声望的评价方法:即从居民认知分析和医院员工意向分析两个角度展开,前者体现信用等级制度对居民在医院信誉认知方面的影响,后者则反映信用等级制度通过社会声望影响到医院内部员工的意愿,进而说明医疗保险机构对定点医院制约作用的变化。[7]但是,吴进军则对当前广州市将建立定点医疗机构信用等级管理制度提出了不同看法,认为医院信用等级管理无法解决处方管理不规范、诱导医保病人多用自费药、诊疗、服务项目的问题。要想真正达到这样一个预期目的,有两个条件,一是医保病人占到就医人数的比例足够高;二是在诚信社会里信用危机的负面影响足够大。[8]
医院信用可以通过一系列实际行为的记录所表现。这些反映医院信用的相关记录就是医院信用档案。它是医院维持信誉的工具,也是社会对医院进行信用评估的依据。赵美玉等在《医院信用档案的建立与管理》文中,对医院信用档案的涵义、医院信用档案的建立、医院信用档案的归档和管理进行论述;莫燕则在《谈医院信用档案建设》文中,对医院信用档案的范围、医院信用的作用进行剖析。他们均以医院自身为医院信用档案管理主体,从服务于上级行政部门检查评估的角度开展讨论,因而存在明显的局限性。
学术界对于医院信用制度问题研究较少,张强曾在2004年发表于《中国误诊学杂志》的《医院信用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一文中有述及。该文论述了建立医院信用评价的标准、医院信用档案登记机制、医院信用评估方法。同时,文中提出了诚信教育、严格自律、完善规章、遵守法律法规、社会测评、外部监督等提高医院信用的措施。
21世纪以来,医院信用概念才真正进入我国学术界的研究视野。纵观国内有关医院信用理论研究状况,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从整体看,我国医院信用问题已经比较严重,而我国医院信用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具体表现为:医院信用理论研究成果总量少,有深度的理论探索更少见,尚未形成自己的理论体系。加快我国医院信用理论研究是推进我国医院信用管理、提高医院信用水平的迫切任务。
信用是作为主体的人在具体社会制约条件下产生的一种具有特定指向的主观态度和趋向,是人的精神、言论和行为的综合形态。信用的本质根源于人的本质,是人的本质的外化和表现。[9]医院信用问题是一种复杂的社会现象,揭示医院信用的本质,掌握医院信用规律是医院信用理论研究的基本任务。医院信用的产生、发展与社会文化、道德、法律、医学技术、管理体制都有密切的联系。因此,必须开展医院信用产生的背景、发展过程、制约因素的研究,探寻医院信用存在的前提条件、内生与外生条件、促进与降低条件,厘清医院信用与社会文化、道德、法律、医学技术、管理体制等因素的关系,为构建医院信用理论体系奠定基础。
医院信用对医院发展的作用是客观存在的,但我们应该看到医院信用对患者与社会更有意义。目前,对医院信用功能与作用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进一步深入开展医院信用功能与作用的研究,全面准确阐述其功能,将有助于人们提高对医院信用问题重要性的认识,进而加快共识形成,推动医院信用建设进程。
社会信用体系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形成的、与信用相关的一整套规范、制度、法规、组织机构、技术手段、运作工具、活动方式的总和。[10]医院信用体系是医院信用建设的重要内容。构建医院信用体系是一项复杂工作,涉及多个学科、跨越数个领域。因此,必须开展医院信用体系理论研究,厘清医院信用体系构成的基本内容、架构,分析各子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基本要素,同时还应研究子系统与医院信用体系的联系方式与相互关系。
从制度经济学的角度看,信用不仅是一种道德观念或交易手段,也是一种制度安排。[11]医院信用体系是一种社会机制,旨在建立一种适应医患信任发展的环境。同时,医院信用体系还是一种增进诚信的社会机制。它以医院信用制度建设为核心,通过相应的运作体系和机制,解决医疗服务过程中信用信息不对称的矛盾,从而有效惩戒失信行为,褒扬诚实守信行为,维护医疗服务活动的正常进行。医院信用制度建设是系统工作,当前的主要任务有三点:第一,开展医院信用制度的概念、功能、类型等基本理论研究;第二,开展医院信用制度的基本架构、内容的研究,重点是医院信用法律制度建设的探究;第三,开展如何借鉴国外医院信用制度建设经验的探索。
[1]葛建一,邹凤娟.试论医院信用[J].中华医院管理杂志,2003,19(2):124 -126.
[2]张强.医院信用制度的建立与完善[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4,4(10):1687 -1688.
[3]刘正炼,徐哲芳.信用是医院参与医疗市场公平竞争的有力保证[J].医院管理论坛,2004,(3):37 -38.
[4]林寿贵.医院的信用危机与对策[J].现代医院,2005,5(12):105-106.
[5]杨春旭,孙虹.论我国医患信用危机的基本特征[J].学术论坛,2009,(5):184 -187.
[6]刘正炼,陆赋生.诚信医院建设信用评价指标体系初探[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06,(4):196-197.
[7]崔爱庆,王鸿勇,彭涛,等.医疗保险信用等级制度对医院社会声望的约束作用研究[J].中国卫生经济,2008,27(7):65 -66.
[8]吴进军.医院信用等级管理良药乎[J].现代医院,2007,7(5):5 -7.
[9]吴静.论信用的本质、类型以及信用制度的历史嬗变[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6(5):71-75.
[10]黄卫东.社会信用体系与科学发展观[J].求索,2009,(5):65-66.
[11]彭鹏.我国信用制度建设及其模式选择[J].西安欧亚学院学报,2006,4(3):35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