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用3年时间完成全国6240座大中型和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目标任务的重大部署。水利部举全部之力、全系统之力,采取各种有效措施,坚决打好这场硬仗。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工作机制。水利部及时成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领导小组,建立部领导分省联系、司局包省、流域机构包片的对口指导检查工作机制,制定春查秋会、稽察督导等工作制度。二是落实工作责任,实行责任追究。三是狠抓建设管理,确保质量安全。及时印发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建设管理法规制度,督促各地全面落实“三项制度”,确保无重大质量与安全事故发生。四是加强监督检查,开展重点帮扶。派出72个工作组对389个项目进行现场检查,派出146个稽察组对406个项目进行现场稽察,针对问题突出的45个项目进行现场督导或挂牌督办。五是加强部门协作,合力推进。编制完成了《全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专项规划》《东部地区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规划》《全国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规划》。充分发挥纪检、监察、审计等部门的作用,加强监督检查,确保工程安全、干部安全和资金安全。在各地的共同努力下,截至2010年年底,专项规划内6240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如期完成,水库安全状况明显改善。同时,东部地区1116座重点小型病险水库也如期完成,新一轮5400座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于2011年启动实施,《全国重点小(2)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规划》和《全国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规划》编制完成。
治淮、治太骨干工程建设完成,新一轮治淮、治太工程启动实施;长江干堤加固28个项目全部通过竣工验收,长江荆江河段河势控制、“两湖”治理、黄河标准化堤防建设进展顺利,黑河治理、石羊河治理、塔里木河治理加快推进;宁夏扶贫扬黄灌溉一期工程基本建成,辽宁大伙房输水一期、二期先后建成通水,甘肃引洮供水一期、吉林引嫩入白进展顺利;小浪底水利枢纽通过竣工验收,嫩江尼尔基、广西百色、湖南皂市、黄河西霞院、四川紫坪铺等枢纽工程基本建成并投入运用;吉林老龙口、吉林哈达山、新疆下坂地下闸蓄水,四川亭子口实现二期截流,西藏旁多、贵州黔中等加快推进,辽宁青山、江西峡江奠基。
以“三项制度”为核心的现代建设管理制度应用规模不断增大,应用范围不断拓展;以县(市)为单元的集中建设管理模式广泛采用,打捆招标、集中采购、代理招标等方式广泛推行。质量与安全监督管理体系建立健全,三级政府质量与安全监督网络基本形成,质量评定制度、政府验收制度全面施行,无重大质量与安全事故和重大建设资金违规使用案件发生,涌现出一批优质工程、精品工程。市场主体培育与监管工作不断深入,市场主体资质资格清退机制有效落实,水利建设市场秩序明显规范。
截至2010年年底,全国水利行业共排查2008年以来立项、在建和竣工项目23169个,并对发现的11983个问题及时进行督促整改。同时加强项目信息公开和诚信体系建设,完善全国水利建设市场信用信息平台。围绕项目决策和投资计划管理、招标投标和建设实施、物资采购和资金管理,加快制订、修订和完善相关管理办法,着力建立健康有序的水利工程建设管理长效机制。
涉及12000多个国有水管单位的水管体制改革目标任务基本完成。落实公益性人员基本支出79.15亿元,占应落实的94%,落实公益性工程维修养护经费52.15亿元,占应落实的81%;88%的水管单位职工落实社会保障政策。同时进一步深化改革,将改革延伸至小型水利工程和基层水管单位。此外还建立健全了水利工程管理目标考核制度,积极推进水利工程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建立并落实工程安全运行行政首长负责制、主管部门及管理单位责任制,建立并落实水库安全运行督察制度、水库(水闸)安全鉴定制度、水库大坝降等与报废制度,加强水利工程安全监测,强化风险管理和应急管理,重点加强对小型水库和病险水库的安全管理,水库垮坝及人员伤亡事故远低于世界公认的0.2‰的低溃坝率水平。组织制定《水库调度规程编制导则》,指导编制“三峡水库优化调度方案”和“小浪底水库调度运行规程”,加强科学调度,充分发挥水利工程效益。
“河道管理条例”立法进程加快,编制完成“长江上游干流河道采砂规划”和“沂沭泗流域河道采砂规划”,修订完成“长江干流中下游河道采砂规划”,“全国河道(湖泊)水域岸线利用管理规划”和“全国江河重要河道采砂管理规划”加快编制。河道采砂管理力度持续加大。建立起水利、交通共同参与的长江河道采砂管理长效常态机制,开创了长江河道采砂管理新局面。坚持日常监管与集中打击相结合,组织开展全国河道采砂执法检查,长江采砂秩序处于可控状态。建立起河道管理范围内建设项目审批制度和通报制度,加强了项目审批管理,依法查处河道范围内违规乱建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