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瑛
(陕西省水利厅,710004,西安)
善治秦者必先治水,治水科技必先行。陕西省水利科技历史源远流长,我国现代水利科技鼻祖李仪祉先生亲自设计并倡导建设的 “关中八惠渠”,奠定了陕西科技治水兴水的基础,20世纪六七十年代,陕西省水利科技也走在了全国前列。改革开放以来,陕西省水利科技发展缓慢,与兄弟省份和其他行业的差距逐渐加大。针对陕西省水利科技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旨在探索解决问题的对策,以科技进步推进水利现代化,使陕西省水利科技尽快走出困境,促进水利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通过对大量企事业单位和科研院所的调研、走访、座谈等,发现陕西省水利科技工作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集中表现在7个方面。
水利事业是公益性和基础性事业,水利科技项目往往投资大、周期长、见效慢,经济效益难以衡量,加之考核机制尚未健全,长期以来对水利科技认知不足导致出现了一些误区。
一是重项目建设,轻科研投入。对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先导、带动作用认识不够充分,将科研视作水利项目建设的附属品,不重视超前研究,往往只是在工程建设中遇到问题时,才迫不得已开展一些应急性、局部性技术研究。
二是重眼前实用研究,轻长远基础研究。如侵蚀模数变化、建设项目水土流失规律、径流泥沙观测等许多基础研究都停留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水平上,绝大部分市区的《水文手册》沿用了近30年;在水资源、水环境、水保障、水生态等方面缺乏前瞻性、战略性基础研究,已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和现代水利建设的需要。
科技投入是衡量科技发展能力的一个重要指标,是水利科技创新发展的决定因素。据统计,从20世纪80年代起,陕西省省级水利科技资金年投入基本维持在20万元,2000—2006年保持在30万~70万元之间,2007—2009年,水利科技零投资,2010年争取投资200万元。这种现状与先进兄弟省市相比差距很大,更与陕西省水利建设高投资形成巨大反差。江苏水利科技专项经费达到1 500万元,浙江达2 500万元,广东在2009年就高达3 000万元,且按10%的比例逐年递增。而陕西的科技投资仅占当年水利建设投资的0.013%。长期投入不足,直接影响科研立项和科技创新。
目前,陕西省绝大部分市、县水利部门和厅直单位没有专管机构和人员,科技工作多由其他部门兼管。据统计,省水利厅17家厅直单位中设有科技专管机构的仅有1家,有科技管理人员、无机构的11家,还有5家既无科技专管人员又无机构;10个市级水利局中仅有科技专管机构2个;县级基本没有科技管理机构。
陕西省水利系统缺乏现代科学理念及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高层次水利科技带头人。截至2010年,全省水利系统有科技管理人员96名,其中专职人员28名,兼职人员68名,专职人员不到1/3。而专职管理人员中,助理工程师7名,工程师12名,高级工程师9名,缺乏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高层次水利科技带头人。另外,市(区)级基层水利单位水利专业人员比例不足在职职工的30%,大多为专科及以下学历,专业技术人员断档,基层水利单位专业技术人员青黄不接。
水利科技基础条件平台是水利科研的重要保障,对水利科技创新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由于互不隶属、项目申报途径、资金投入力度、协调合作机制等多方面原因,陕西省水利单位与院校科研合作意愿不够强烈,科研力量较为分散,合作科研经费过少。如2010年省水利厅及厅直单位直接投入西安理工大学科研经费271.98万元,仅占该大学水利科研总经费的3.93%。
水利科技项目周期长、有风险,需要政府对科技创新和成果推广运用进行政策扶持。一方面,陕西省对水利科技创新和成果推广运用激励不够,奖金少(省水利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奖金仅1 500元),极大影响了广大水利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另一方面,陕西省缺少专项经费、专门机构和人员,以生产建设工作替代专项科技推广工作的现象较为普遍,对新技术缺少总结提炼和成果申报。“十一五”以来,在水利系统科技成果获奖方面,陕西省无一项获国家级奖(全国40余项),获省部级奖的7项(仅占全国300余项的2.3%)。
技术标准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基础,已经成为国际上经济、科技竞争的重要手段。水利标准化不仅可以规范水利工程建设和产品市场经济秩序,推动工程建设和产品质量的提高,促进水利科技进步和创新,还可增强水利行业的市场竞争力。陕西省在水土保持、地下水监测等领域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可以制定出不少省级标准(甚至被认为是国家级标准),但其优势发挥得还很不够。
新时期的水利工作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系列针对性强、覆盖面广、含金量高的政策措施相继出台,中央1号文件、中央水利工作会议、陕西省水利工作会议都明确提出了科技兴水的目标任务。陕西省省长赵正永指出 “建立健全水利发展保障机制,一靠投入,二靠改革,三靠科技”。从中央到陕西省,水利科技工作都被提到一个全新的高度。没有技术创新,水利工作就没有生命力和希望。没有科技支撑,水利兴陕就无从谈起。因此应始终不渝地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和科学治水方针,充分认识到水利科技公益性、基础性的本质特点,增强加快水利科技创新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积极组织开展具有前瞻性、战略性的基础研究。
努力营造良好的科技投入政策和制度环境,多层次、多渠道、多方位增大水利科技投入。
一是积极争取国家和各级政府财政专项投入,逐年增大投入力度。二是设立“水利科研专项基金”并列入财政预算,专门用于水利基础研究。三是贯彻“工程带科研”方针,一方面加快与省发改委协调出台 “陕西省水利基建项目科研经费使用管理办法”,将水利基建项目概算中原有的科研经费予以统一管理使用;另一方面要从各单位每年的收益中列支一定比例的科研经费,用于本单位生产经营中的科技创新和技术引进及推广,力争实现“完成一个工程、推出一批成果、培养一批人才”的目标。
同时,调动社会各界积极性,鼓励和引导企事业单位、民间组织、社会团体和个人等,投入研发和推广一些科研项目,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相结合的多元化、多渠道、高效率的水利科研投入格局。
要完善水利科技推广体系,加快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一是在省、市、县(区)水利部门及厅直单位建立健全科技专管机构,落实专管人员和职责,加强水利科技项目的计划、立项、成果管理、推广及奖励等日常工作。
二是完善水利科技管理规章制度,将水利科技工作纳入年度目标责任考核,逐步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和水平。
三是充分发挥省水利厅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成立厅直各单位和市、县水利部门水利科技创新工作领导小组,落实专人负责,为水利科技工作的开展提供坚实的组织保证。
四是加快组建水利部科技推广中心陕西工作站,同时,每年要在全省范围内举办一次水利新技术推介会,加速成熟成果的推广转化。
一是聚合精英,建设水利科技高端带头人队伍。以非常眼力、非常措施、非常待遇,吸引在国内乃至国际水利科技领域有所建树的院士级水平的科技精英为我所用;吸引陕西省各类科研院所、高等院校的学科和学术带头人,壮大高端水利科技队伍;特聘一批具有影响力的资深专家、学者,组成陕西省水利科研顾问组,尽快形成陕西水利科技高端智库,扭转陕西省水利科技缺乏高端带头人的局面。
二是大力培养和充实基层科技骨干,形成水利科技的中坚力量。采取“走出去、请进来”和岗位培训等形式,培养各类管理人才、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全面提升科技工作队伍素质,适应水利发展新要求。按照省委、省政府要求,每个县级水利局每年应增加3名以上水利本科专业技术人员,每个基层水管站增加1~2名大专以上技术人员,彻底改变基层水利部门科技人才极端匮乏、科技力量极端薄弱的现状。
以资源整合和联手社会力量为主线,鼓励水利科技管理部门、科研机构、院校乃至企业之间进行合作交流,鼓励跨系统、跨行业、跨领域的横向合作攻关,推动学科间的交叉、渗透与融合,充分发挥各自优势,促进水利科技创新。
一是加快组建陕西省水利科学研究院,积极争取水利部支持,建立水利部科技推广中心陕西站。在水行政主管部门和大专院校之间搭建一个资源共享、信息互通、横向联手的科技平台,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为水利科研创新提供支撑。
二是积极争取部、省支持,依托灌区建设节水示范科研试验基地,支持恢复建立大中型灌区的灌溉实验站,支持大专院校建设重点实验室,建立示范基地和科普基地,提高科研仪器、装备的现代化水平。
三是重视科学数据、文献资源共享服务网络和科技图书、资料及其数据库的建设,搭建科技成果转化公共服务平台。对科技基础条件资源进行重组优化,促进水利科技资源高效配置和综合利用。
四是省水利厅要通过各类推介方式,鼓励在新建和改扩建项目中采用先进实用的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各市、县水利部门也要采取措施,加强水利科技基础平台建设。
一是研究建立科学的水利科技推广运行机制,使水利技术的产权单位、科技管理部门、投资方、科技成果应用单位以及相关人员都能够在推广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中获得合理合法的利益(经济效益、荣誉、资格等)并承担相应的风险,最终形成可持续的水利科技推广应用良性运行机制。
二是设立水利科技推广专项基金,成立省、市、县三级水利科技推广应用中心,建立水利科技推广员制度,加强水利科学技术的推广应用。
三是加大奖励扶持力度,建立水利科技专项奖励基金,设立 “科技创新奖”,完善人才评价和职称晋升制度,使科技奖励与职称晋升挂钩,对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推广中做出显著成绩的单位和个人予以重奖。
组建省标准化战略推进委员会,加快建立并完善水利技术标准体系,编制并实施全省水利技术标准,并对有条件的推荐上升为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列支专项资金用于水利行业标准的修编工作,鼓励并积极引导多渠道、多方式筹措水利标准化工作资金。
一是通过省政府研究室、省决策咨询委及院士等知名专家进行高层次的宣传,使水利科技的重要性、现状及发展目标等内容进入省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
二是充分发挥陕西水利对外合作与科技中英文版网页作用 (这是挂靠在省水利厅门户网站上的、陕西省唯一一个中英文水利科技宣传媒体),向国内外广泛宣传陕西省的水利科技政策、科技项目和交流合作动态。
三是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纸、杂志、网站等媒体,通过杨凌农业高新技术博览会、科技下乡、科普讲座等活动,加大水利科学工作宣传力度,营造水利科技服务于经济建设的良好氛围。
[1]陈雷.加快水利科技创新步伐 为水利发展提供科技支撑和保障[J].中国水利,2008(7).
[2]陈雷.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 开创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事业新局面[J].中国水利,2011(13).
[3]倪文进.中国农村水利发展状况与科技需求[J].农业工程学报,2010(3).
[4]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贯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决定》的实施意见[S].2011.
[5]中共陕西省委、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关中统筹科技资源改革率先构建创新型区域的决定[S].2011.
[6]陕西省政府研究室.加快全省水利科技发展的调研报告[R].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