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靖鹏,张 旺,王海锋
(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100038,北京)
水利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现代化建设中一直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2011年中央1号文件提出 “要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道路”,新时期水利现代化对国家现代化的支撑和保障作用更加突出。深入分析水利现代化的内涵和要求,对加快推进我国水利现代化的建设步伐,促进水利又好又快发展,将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作为社会科学的一门边缘学科,现代化迅速兴起,并成为当今国际社会科学文献中使用最广泛的术语之一。什么是现代化,它的确切含义是什么?国内外学者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归纳起来,主要有三种基本的理解:
一是基于基本词义的现代化。即探究现代化的英文本源modern(形容词)及其衍生词modernize(动词)和modernization(名词)的词义。大致有两个:①成为现代的、适合现代需要的行为和过程,即实现现代化的行为和过程;②具有现代特点的、满足现代需要的状态,即完成现代化后的状态。
二是理论上的现代化。现代化理论是关于世界、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特点和规律的研究成果的统称,大致可以分为经典现代化理论和新现代化理论两类学说。在经典现代化中,现代化可概括为: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转变的历史过程。对于发达国家而言,第一次现代化的大致时间是1763—1970年;发展中国家迄今还没有实现第一次现代化。经典现代化理论一诞生就遇到了麻烦,即如何解释发达工业国家今后的发展?于是产生了新现代化理论,其中又以后现代化理论和第二次现代化理论认同度较高。后现代化理论是西方学者提出的一种社会发展理论,主要关注于发达国家社会发展的研究,这里不作重点介绍。第二次现代化理论把现代化分为几个阶段:①第一次现代化,即经典现代化理论描述的现代化;②第二次现代化,指从工业时代向知识时代、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工业社会向知识社会、工业文明向知识文明的转变;③未来的现代化,指完成第二次现代化后,人类社会进行的新的现代化。第二次现代化不是文明进程的终结,将来还有第三次、第四次和第五次现代化等。
三是国家的现代化。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一直在摸索如何实现现代化的发展战略问题。但是,由于时代的局限和体制的制约,在前30年,一直没有找到一条切实可行的发展道路和发展战略。改革开放以后,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指引下,我国的现代化战略逐渐清晰。在内涵上,由最初的工业化发展为“四个现代化”;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使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现代化的内容更加全面。在时间上,根据邓小平同志“三步走”战略,到2050年左右,使我国达到当时世界的中等发达国家水平。1987年10月,党的十三大正式将邓小平的战略构想确定下来,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
“水利现代化”是“现代化”概念的外延,也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理解:
一是基于基本词义的水利现代化。根据现代化的基本涵义,水利现代化可以理解为水利成为现代的、适合现代需要的行为、过程或状态。
二是理论上的水利现代化。根据现代化有关理论,西方进入现代化时期是以工业革命为标志的。水利与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发达国家的水利现代化是伴随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及其现代化进程而不断发展的过程。在工业化之前漫长的农耕时期,水利服务的重点对象是农业,处于以单目标开发为主的水利建设时期。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以来,主要发达国家处于由农业经济为主过渡到以工业经济为主的工业化发展进程中,水资源利用从主要为农业服务发展到为工业等更多领域服务,并随着国家的现代化进程而快速发展。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国外发达国家的水利现代化开启时间与其国家现代化开始时间是基本同步的。工业化革命以来,不同的时期发达国家水利发展体现出不同的特征,这实际上是水利现代化的不同发展阶段。
三是国家的水利现代化。水利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利现代化战略应与国家现代化战略相衔接。目前,我国已经跨越了“三步走”战略的前两个阶段,未来一个时期,主要是实现第三步的目标,即“2050年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但是,“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目标中的“基本实现现代化”,不应理解为现代化经典理论中的现代化,也不应理解为二次现代化理论中的一次现代化和二次现代化。这是因为,根据有关测算,中国可能在2015年前后完成第一次现代化,达到1960年发达国家的水平;有可能在2040年达到中等发达水平,基本实现现代化,预测的人均GDP为15 000美元左右。实际上,按照达到当时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标准,此时的国家现代化中应包括二次现代化的内容。应根据这个目标,来设计水利现代化的阶段目标,才能确保水利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
通过深入分析水利现代化的内涵,结合国内外水利现代化实践,水利现代化应具备以下特征:
一是全面性。对于一个行业而言,其现代化水平主要是由其生产力决定的,因此可以分析生产力要素的构成来确定现代化的内容。一般而言,生产力的基本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此外科学技术和管理也是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水利现代化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具有高素质的水利工作者,主要表现在生产经验、劳动技能和科学知识等方面;②采用先进的水利建设和管理设备与设施,建成比较完善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③劳动对象的范围不断扩大,把非常规水资源纳入水资源配置体系;④具有先进的水利科学技术;⑤建立了完善的水利管理体制、机制和制度。
二是先进性。先进性是现代化一词的应有之义。我国实现水利的现代化,本质上是从根本上改造传统水利,大大缩小与发达国家水利的差距,在一些方面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总体和平均水平上大体接近发达国家的水平。虽然各个国家或者地区的条件和情况各不相同,不具有完全的可比性,但是,在最基本的特征方面,应当是共同的,这也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公认。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等不利因素的影响,水资源问题已经成为全世界普遍面临的共同问题和难题。只有不断保持水利的先进性,才能保障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是阶段性。纵观发达国家,水利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不同经济社会发展阶段对水利的要求不同,代表当时那个时期先进水平的水利现代化内容也不同。可以看出,水利现代化是一个内容广泛、内涵丰富的概念,并且是一个动态性的概念,它的内容和内涵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之中,任何对它进行终极确定性的描述都是无意义的。一个国家、地区要推进水利现代化进程,必须分析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特别是水利发展现状,只有这样才能做出符合实际而又便于操作的决策。
四是差异性。对于水利现代化的界定,不能从某一方面、角度、层次加以把握,应从共性和个性、一般性和特殊性两方面加以把握。一方面,水利现代化要以国际水平为标准,要达到世界公认的现代一般的先进水平,这是水利现代化的一般含义;另一方面,水利现代化的具体实现形式又是多种多样的,在不同的国家会依各自具体国情的不同而有着不同的实现形式,也就是说水利现代化在不同的国家具有不同的特质,即使在同一个国家内部,出于资源禀赋有别,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水利现代化的具体内容也会有不同的规定,呈现出不同的特质。这是水利现代化的特殊含义。因此,不存在普适的水利现代化发展模式。
从我国来看,对水利现代化的实践和认识也有一个渐进的过程。1998年,党中央提出“沿海地区要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后,这些省市的水利系统在认真总结水利发展成就的基础上,开始提出和思考水利现代化问题。2000年全国水利厅局长会上,水利部党组提出要从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水利现代化问题被正式提上议事日程。此后,国内科研机构和学者也开展了水利现代化理论和评价技术方法等方面的研究。但是,从总体上来看,对水利现代化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深入。特别是有些地方甚至水利行业内对水利现代化的认识还存在偏颇,例如把水利现代化等同于水利建设的标准化、片面追求发展速度和规模而脱离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重视硬件建设而忽视软件建设等。因此,有必要通过加强对水利现代化知识的宣传、在行业内开展水利现代化有关问题的讨论等形式,来深化对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的认识。
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提出,“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以下简称 “三化”),并进一步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把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为首要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根据科技进步新趋势,发挥我国产业在全球经济中的比较优势,发展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科学制定城市化发展规划,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水利与“三化”息息相关,“三化”同步既为水利现代化提出了要求,又为推进水利现代化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应着眼于“三化”对水利的现实需求,不断提升水利对“三化”的支撑和保障能力,在“三化”同步中推进水利现代化进程。
水利现代化的推进必须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既不能过于滞后,也不能过于超前,造成资源浪费。这是推进水利现代化进程的一个基本原则。按照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总体布局,结合四大区域的水利发展现状和特点,应分区域制订水利现代化的建设目标和任务。东部沿海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在全国走在前列,具备了实现水利现代化的经济基础和物质基础,宜在2020年率先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经济实力和水利发展水平较为接近,宜在2020年部分地区或部分领域的发展水平基本达到现代化的指标要求,到2030年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西部地区水利发展基础比较薄弱,宜在2030年部分地区或部分领域的发展水平达到现代化的指标要求,到2050年基本实现水利现代化。
由于地区间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千差万别,水利发展的阶段和水平不同,水利现代化的发展模式和实现路径也不同。虽然目前还缺少相关方面较为系统的归纳和总结,但是,将典型国家做简单比较就可发现它们之间是有差别的。例如,美国与日本在水资源的管理体制、投入机制等方面存在明显不同,两国不同时期的水利发展模式也存在差异。就我国总体而言,国情、水情和水利发展状况决定了水利现代化不能走常规式的发展道路,要实现跨越式的发展,才能赶上国外发达国家水平。同时,我国地域广阔,各地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水利发展状况各异,难以完全照搬国外发达国家的经验,要结合各地的实际情况,探索各具特色的水利现代化发展模式。
推进水利现代化进程,不仅要有量的增加,更要注重质的提高。经过60多年的建设,水利已形成了大量的基础设施和固定资产,但从总体上来说,我国水利基础设施还比较薄弱,今后一个时期水利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是推进水利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内容。与此同时,长期以来缺乏稳定的投入机制和管理粗放等原因,导致大量水利工程老化失修,积病成险,效益衰减;随着大规模水利建设的开展,一些地区特别是发达地区的水利基础设施将达到较高水平,过度建设会导致高费效比,造成资源浪费。因此,在保持一定的发展速度前提下,要重视水利管理体制机制和制度建设,提高水利管理水平,使水资源和水利设施发挥最大的效益。同时,要把握好水利发展的速度、规模和总体布局,使水利转为内涵型的增长方式。
[1]中国现代化报告课题组.中国现代化报告2001[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2]李安增.中国共产党现代化理论研究[M].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
[3]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报告2007——生态现代化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
[4]中国现代化战略研究课题组,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报告2010——世界现代化概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