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 均
(安徽省皖南国家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安徽休宁245400)
黑麂(muntiacus crinfrons)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珍稀哺乳动物,它属于偶蹄目鹿科麂亚科麂属,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Ⅰ名录的我国特有的世界性受胁物种,被国际上公认为是最为珍贵的鹿类之一。
目前全国仅存5 000只,仅分布于皖南、浙西以及与之接壤的闽赣部分地区,分布区域狭小,且多生活在高山密林中。由于人为环境的破坏,偷猎及黑麂本身繁殖性能较低,数量日趋稀少[1-2]。如何做好黑麂的保护、进行科学驯养繁殖,扩大种群数量,合理开发利用黑麂资源,是当前我们从事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者所面临的严峻而刻不容缓的问题,以下就本地区黑麂状况结合我们工作实际作初步探讨。
1.1 形态 黑麂体重 20~25 kg,体长约1 000 mm,肩高约 630 mm,臂高约 680 mm,臂高大于肩高,尾长约200 mm,耳长约110 mm,雄黑麂有角,长达100 mm,略侧扁,绝大部分有皮肤包被,只有10 mm左右的角冠外露,鲜棕色的长毛沿角的周围向上生长并由前向后覆盖,故从外面不易看到角。雌黑麂有两对乳头,哺乳期潮红膨胀,长约20 mm。四季均可繁殖,孕期6个月,每胎1仔[3-4]。
1.2 习性 黑麂多栖息海拔1 000 m左右稀疏的森林灌丛中,活动范围一般较为固定,但冬季下雪天也向低山迁移。生活习性有一定的规律,白天觅食,夜晚休息。采食时反应灵敏,特别警觉。冬春季食物匮乏,下山觅食时极易被捕捉,但遇到豺狗和狼时,不仅能快速跳跃越过2 m高的柴荆,还能跳入河中游向对岸逃逸。黑麂很少成对下山寻食,食物主要是菌类、青草、绿色植物的叶、嫩枝等。
2.1 黑麂的分布区域 在21世纪初,黄山学院等科研机构对皖南山区有黑麂分布的13个区县进行了专项调查。调查结果表明,皖南山区黑麂最佳活动区分布呈典型的斑块状、孤岛状分布。黑麂的最佳栖息区在东至、石台、祁门、黟县、黄山区、休宁县、徽州区以及绩溪县的部分地区海拔500~1 200 m之间的常绿阔叶和落叶~常绿阔叶混交林带中,区域面积约为4 420 km2。最佳栖息区的外围,还存在约3 900 km2的黑麂一般活动区域,与1976年皖南黑麂分布北限图相比,黑麂活动区域面积缩小了2 900 km2,加之区域内林相的破坏,活动区域面积远小于测算面积。
2.2 黑麂的数量变化 1978年全国黑麂的种群数量尚有7 000~8 500头,目前仅存不到5 000头。在黑麂分布较多的皖南山区,据我们调查,最佳栖息区估计有黑麂数量2 100头左右,一般活动区估计有黑麂500~600头,总数仅有2 600~2 700头左右。因此,总的趋势是黑麂的数量呈逐年下降之势,如果不及时采取切实有效的保护措施与对策,黑麂濒危状况将更加严重。
3.1 乱捕误捕对黑麂威胁最大 由于经济利益的驱使,一些不法商贩深入林区,唆使山区村民非法猎捕黄麂、野猪等保护野生动物,一些经不起诱惑的村民在林内设置吊弓、铁夹等物品进行猎捕,经常捕获黑麂,有的甚至猎获到怀孕黑麂,造成猎一死二。有些不法之徒甚至用电网、毒杀、枪击等手段猎捕野生动物,而这些不法行为都是在极其隐蔽的条件下进行的,查处难度极大,这些人为因素对黑麂等野生动物的伤害也最大。
3.2 黑麂栖息地的片段化从根本上制约黑麂种群的发展 近年来,天然林总的面积是逐渐缩小的,黑麂栖息的生境不断受到压缩,其活动区域向片段化、孤岛化发展,这种趋势使黑麂的生存受到极大威胁,造成黑麂种群分布隔离,基因交流受阻,种群遗传多样性下降,最终导致种群生存力下降和种群退化,长期处于隔离状态的黑麂种群不仅面临着自身进化的强大压力,更面临着生存和发展的巨大威胁。
3.3 繁殖率低以及野外个体的伤病也是限制黑麂种群扩大的重要因素 黑麂在繁殖上具有配对较困难,发情期较短,每年产一胎一子,哺乳期不孕等特点[6],加之习性胆小,受惊吓易流产等导致其自然繁殖率很低,如果碰到生病或其他伤害导致黑麂身体状况不良等情况,则黑麂也是不会发情并参与繁殖的,这些诸多因素导致黑麂相对其他鹿科动物来讲,繁殖率低,繁殖难度大。
4.1 加强科学研究 雄性黑麂有9条染色体(♂,2n=9),雌性黑麂有8条染色体(♀,2n=8),细胞学水平的研究表明雄性黑麂有两个Y染色体 ,这在哺乳动物中是非常罕见的,那么黑麂在性别分化过程中究竟是哪条染色体起作用?对性别决定起关键作用的Sry基因位于哪条染色体上?还有相关的遗传学、生物学方面的研究等,都需要我们加强科学研究[5,7],解决好这些课题对于了解黑麂性别决定的机制,对于加强珍稀野生动物的繁殖、促进物种的进化以及人类遗传基因的研究都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4.2 恢复与扩大黑麂栖息地,建立黑麂物种交流通道 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实施天然林保护工程,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是扩大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一个重要措施,它为野生动物的生存、繁衍提供广阔的栖息空间和良好的生态环境,对保护当地野生动物种群和珍稀植物群落,维护生物多样性,涵养水源、改善环境都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在现有保护区的基础上建设保护区生态走廊,使保护区向整体化、团块化发展。通过开辟生态通道及恢复黑麂的栖息地来加强其种群间互动,增加基因交流机会,将极大提高黑麂的种群生存率,促进其种群进化。从根本上保护好黑麂这一宝贵的野生动物资源。
4.3 加强行政执法和救治保护工作 黑麂是国家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各级野生动物保护主管部门要加强对乱捕、偷捕、伤害、秘密处置黑麂的违法犯罪行为的打击力度。基层野生动物保护站和林业派出所要加强林区巡逻,禁止山区林农冬季在林中设置吊弓、铁夹等不法猎捕黄麂等保护野生动物。坚决打击与查处用电网、毒杀、枪击等手段捕杀黑麂的违法犯罪行为,触犯刑律的要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绝不手软。发现受伤、患病、幼弱黑麂要向野生动物保护部门报告,并及时送到野生动物救护中心进行康复救治。为更好进行迁地保护,要加大对救护中心的投入,加强救护设施建设。
4.4 加强黑麂的人工驯养繁殖工作 黑麂的驯养繁殖是指在人为保护的机制下,创造最适宜黑麂生长繁衍的环境条件,集群饲养,繁衍后代,扩大种群数量。目前我们皖南国家野生动物救护中心已建立一个黑麂繁殖种群,并在黑麂的人工繁殖上取得了突破,成功地繁殖出黑麂幼体。我们建议上级保护部门要继续加强对这一方面的投入,争取建立更多的繁殖基地,繁殖更多的黑麂个体。待条件许可后,可向历史上分布有而现在没有但经专家评估适合黑麂生活的区域野放适量的黑麂,可在短时间内尽快扩大黑麂的分布范围,恢复自然界的野生种群。
[1]盛和林,陆厚基.黑麂(Muntiacus crinifrons Sclater)的繁殖[J].兽类学报,1981,1:14-18.
[2]王崎山.安徽兽类志[M].安徽: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250-255.
[3]俞志成,胡均.举世瞩目的中国特产-黑麂的驯养[M].种植与养殖,2001:48.
[4]吴海龙,江浩,吴治安.合肥野生动物园黑麂的繁殖资料[J].动物学杂志,2003,38(2):40-44.
[5]王毅,单祥年,张悦,等.黑麂 Y染色体的鉴别和Sry基因的克隆及定位[J].遗传,2001,23(2):114-118.
[6]吴海龙,江浩,吴治安.圈养条件下黑麂行为初步观察[J].四川动物,2002,21(1):15-18.
[7]段幸生,刘爱华,林世英.黑麂(M untiacus crinifrons)染色体的多态及着丝粒的研究[J].动物学研究,1984,5(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