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伟东 高福利
(北京林业大学生物科学与技术学院,北京 100083)
作为硕士研究生培养环节的基础部分,课程教学是学生了解专业知识、掌握操作技能的重要训练内容。因此,课程设置不仅体现了学科特色,而且还是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的关键环节。我国的研究生培养体系无论从专业设置还是课程安排,在传统学科和专业延续了以往一贯的优良特色,为国家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也造就了无数在本学科领域处于领先地位的专业[1],课程教学的改革为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做出了很大贡献[2]。但是,对于新设立的学科和专业,在组建过程中人员构成、专业背景不一,对学科发展历史和趋势了解不多,在课程设置、研究生培养方向确定等方面由于经验不足,还有很大需要进一步提升的空间[3]。尤其在当前强调能力培养的背景下,对本专业领域研究方法论(Research methodology)的训练成为高质量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
野生动植物保护利用专业随着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成为广泛关注的热点领域后,在国内以农林院校为主开始大量招收研究生(东北林业大学除外,在建校初期即设有该专业),一些林业院校结合各自拥有的其他教学资源同时设有各具特色的本科专业,如吉林农业大学的野生动植物保护利用本科专业以经济动物资源开发为主[4],北京林业大学以自然保护区管理为主[5]。在研究生培养方面,鉴于这些学校的人员专业化程度和实验实习资源积累不多,课程设置多以基础理论课为主,对实践操作方法的介绍较少。在国外与野生动物保护相关的林学硕士研究生课程体系中,均有科学研究法课程,一些学校还定为必选课[6]。国内的研究生培养课程体系与国外还有较大差距。
本文针对这一状况,在收集野生动物保护利用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方案资料的基础上,分析课程设置中有关研究法课程的开设情况;同时,利用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课程教学改革立项的机会,探索在研究法课程教学中补充实习训练、加强研究生操作能力培养的内容,完善教育质量保障体系。
通过查询国内招收野生动植物保护利用专业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方案,收集研究法课程的设置信息,包括是否开设课程、课程性质如何、实践内容比重等。利用国际合作交流机会咨询美国、英国、瑞士、匈牙利相关专业大学教师,了解类似课程的开设情况,通过比较发现问题。调查获得国内共有31所高校招收野生动植物保护利用专业硕士研究生,除6所为师范院校、4所为综合性大学以外,其余均为农林院校。在这些院校中,开设研究法课程的学校有11所,其中设置为必修课的仅有3所。在21所农林院校中,只有9所开设该课程。作为我国野生动物保护利用学科开设专业最早的东北林业大学还将该课程设为博士生的必修课,该校专业建设历史悠久,对本学科的发展方向、国外培养模式有较多了解,师资人员配置齐全,具有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为我国野生动物保护利用学科培养了大批高质量人才。相对地,其他没有开设研究法课程的院校,大多数是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设专业,学科建设时间短,对人才培养和课程设置的认识有待提高。
在北京林业大学,野生动物保护利用专业从1999年开始招收硕士研究生,2001年随着林学专业晋升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开始招收博士生,相对于校内其他博士点专业属于年轻学科。本专业从事野生动物保护研究的仅有3人,其余为动物学基础课程教师,无论是对学科发展趋势的把握,还是对国外研究生培养课程设置方面的了解均有欠缺,导致硕士研究生的必修课程偏重于基础生物学,如进化生物学和动物比较生理学设置为必修课,而对于研究生技能培养的研究法课程被设置为选修课,也没有单独的实习内容。较高比例的基础类课程与该学科的应用性质差距较大,不利于研究生能力的培养和学科建设。
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2009年利用北京林业大学研究生院设立的课程教学改革项目,对本专业硕士研究生的“野生动物研究法”课程开展了教学内容改革。具体内容有:引进国外教师进行双语授课、使用最新国外原版教材和专业培训材料、增加课程实践操作和野外实习,通过与学生座谈分析实践教学活动对提高科研能力的效果。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起始于2007年,利用教育部“引智”计划邀请美国蒙大拿州立大学的野生动物学教师联合授课。在该项目中进行了直接使用英语授课的尝试,学生不用出国就听到了外籍教师给本国学生上课的内容,起到了良好的示范效果,吸引了本校自然保护区学院的20名高年级本科生旁听了全部内容,这不仅扩展了本课程的教学服务范围,而且扩大了学科在不同学院的影响力,为后续开展双语教学奠定了基础。在以后几年的开课学期,均有来自多个学院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选修本课程,还有2名留学生旁听。课程改革从2008年起使用了美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主编的最新版《野生动物研究技术》作为教材(Research and management techniques of wildlife and habitat),使学生有机会系统地学习相关技术的产生历史和发展趋势,提高对各种方法的理解和使用能力。为学生掌握各种技术术语、习惯表达、实验设计提供了平台,避免了翻译过程中由于译者理解的差异产生误解,同时也方便了留学生选修本课程。另外,主讲教师还利用出国合作交流的机会,将带回的培训材料用作教学素材,使学生了解新技术的开发和使用情况,尤其是了解各种技术的优缺点,从而在实验设计中正确利用各种方法,选课学生普遍反映效果良好,弥补了以往对一些技术和方法理解的不足。通过选课学生的介绍,未选修本课程的学生也前来咨询有关调查设备的使用要求。
为了提高研究生掌握科研方法和技术的使用要领,在以往开展创新实践活动的基础上,进一步把所取得的成果进行归纳提高,在教学改革项目中,增加了各种实践操作和实习内容,以此探索在课程教学活动中,把方法论介绍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的优化途径。由学生根据对具体场景的调查和分析提出实验设计方案,然后在同学之间进行讨论,由教师点评,说明方法的适用性和限制条件,学生以实际的经历来提高对各种方法的应用能力。例如,在八达岭林场开展森林野生动物调查实习,根据不同的地形和植被条件安排不同的调查方法;在沙河水库实践两栖类和水鸟的调查方法,熟悉在不同环境条件下设计、落实各种研究方法的要领。这些实习活动让学生直接进入到方法应用阶段,把头脑中设计的方法论转变为具体操作程序,提高对研究技术的实际把握能力。在学生完成实习活动后,要求他们按照国内核心期刊的投稿标准撰写研究工作报告,进一步提高对数据的整理和使用能力,同时,再次发现实验设计中存在的不足,强化对研究方法的驾驭能力。这些实践活动为学生准确掌握研究方法提供了锻炼机会,使研究生具备从本课程走出来就能够进入到实际科研工作状态的能力。
针对野生动物保护研究的手段既含有野外调查和实践验证,又包括微观的实验室检测,并且各种方法在实地操作中受到多种因素制约的情况,主讲教师在开展科研项目野外调查和室内检测时注意保留原始照片和录像资料,尤其是利用在国外摄制的录像素材,制作成多媒体课件。通过观摩研究技术的实际运用,分析其适用范围和条件,以案例讨论的形式充分了解各种技术手段的优缺点。克服了传统教学的弊端,扩展了学习内容。通过后续进一步补充资料,建立更加完整的多媒体课件,保证本课程教学内容的先进性和延续性。
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始终是我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关注的焦点,无论是导师还是研究生管理部门,都在积极探索高效可行的人才培养途径[7],其中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安排是培养研究生掌握科学研究基本方法的重要环节[8]。研究法课程作为培养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基本训练课程,在国外研究生教育中普遍受到重视[6],尤其是对于应用性较强的林学类专业,研究法课程使学生系统了解本专业的基本研究方法、熟悉各种方法的优缺点,从而在学位论文设计中正确使用研究方法,保证数据收集的完整性和准确性。同时,它也是培养学生独立工作能力的必要训练[9]。尽管目前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大多数学生处于被动地完成导师已经安排好的课题[3],不接触实验设计环节,但是,只有让学生明晰地了解研究方法的适用性和限制条件,才能顺利完成课题,并最终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
本课程经过教学改革,把以往较为零散的素材和内容重新整理,按照引进的国外教材的结构和内容,系统化地进行了梳理,结合外籍教师的授课过程,努力使本课程的教学内容缩短与国外的差距。从授课形式上逐步转变为以学生查阅资料、课堂讨论为主的模式,把教师的作用由灌输转变为引导和指导,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比重,达到国外课堂教学的效果。另外,争取更多课时用于野外实习,缩短课堂讲授与具体落实之间的距离,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使学生在进入科研工作前全面了解各种方法的操作条件,具备评价不同方法适用性的能力,使课程整体水平接近国外同类课程。建议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使研究法课程成为本专业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中的骨干课程。
野生动物保护利用学科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其在北京林业大学属于国家级重点学科。尽管目前的课程设置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偏重于基础动物学的理论讲授,研究法课程被列为选修课,但是,通过本课程教学改革,达到了学生明白本学科不同于基础动物学,能够利用学习到的研究技术进行学位论文课题设计的目的。
随着研究生教育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视,加强方法论课程的建设受到了普遍关注[10-11]。通过4个学期对“野生动物研究法”课程改革的探索,基本完成了对教学内容和实习活动的安排,明确了需要继续补充的资料与素材,进一步了解了学生对本课程的期望。今后,无论是在引进国外最新技术成果修正传统方法,还是在案例分析方面都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同时,我们也感觉到学生还不太适应讨论参与性的课堂教学形式,能动性不足,与国外研究生的培养模式仍有差距,需要我们继续努力。
[1]石中英.推进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 造就大批高素质创新人才[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0(3):9-14.
[2]王忠伟,陈鹤梅.论研究生培养中的课程创新[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6(9):14-17.
[3]董俊虹,董芳,王润孝.国内外高校研究生课程设置比较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5):61-64.
[4]吉林农业大学招生就业处.专业介绍[EB/OL].[2008-06-12].http://202.198.0.22/zhaosheng/dongwu.asp?lb=中药材学院.
[5]北京林业大学自然保护区学院.学院概况[EB/OL].[2006-01-12].http://zrbhq.bjfu.edu.cn/xygk/xyjj/1372.htm.
[6]孙宏志,范德林.国内外林科研究生教育的课程设置及其比较[J].中国林业教育,2003,21(4):37-39.
[7]刘力,黄小莲.基于专业学习共同体的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研究[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5):41-44.
[8]王珏.论研究生专业课程教学之“重”与“忌”[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09(4):50-52.
[9]刘发林,曾思,齐吕勇,等.林科硕士研究生分类培养及课程体系建设[J].中国林业教育,2008,26(1):57-60.
[10]汤孟平,周国模,韦新良,等.森林经理学教学改革探讨[J].中国林业教育,2010,28(6):63-65.
[11]李强,杨今朝,廖蓉苏.注重科学方法教学 培养创新人才—无机及分析化学课程教学初探[J].中国林业教育,2010,28(5):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