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世诚
(云南建水锰矿有限责任公司科技部,云南建水 654302)
设备是冶金矿山企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为了长期、稳定、科学发展,对设备的工艺策划、选购、安装、调试和投入生产后的使用、维护、修理、改造、更新等各个环节进行筹划、维持、改良等,使设备的效能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所采取的手段即为设备管理。设备管理以追求设备寿命周期费用最低,设备综合效能最高为目的[1]。其基本方略为对设备以最小的资金投入,获取最大的经济效果进行权衡。
掌握设备管理的基本方法,夯实设备的管理基础,是推进设备管理现代化的根本要求。
一项制度的推进,组织保障是关键。企业的高层管理者应按产品单元或按行政分公司、分厂、车间、工段到班组,建立三级管理网络体系。一级为企业设备主管部门及以上管理层,二级为生产单位的中层管理者中设立专职主管设备,三级为机电技术人员专门负责设备管理方案的具体推进实施。设备主管部门可单独设立,也可设立综合性的管理部门,但原则必须设立3人以上专职的设备技术与管理人员。冶金矿山企业建立设备三级管理网络架构,重点应放在直接拥有和使用设备的生产分厂或分公司,因为这里是设备的集中地,人们天天和设备在一起,设备的任何信息马上从班组、车间第1时间传到分厂(或分公司),企业应选拔设备技术尖子、熟悉生产工艺、德勤兼优素质较高的人才作为这里的中层管理者专管设备,此时工作责任在设备正常运行生产中起着决定性作用。
1)企业高层管理者是保持设备资产保值、增值的第一责任人,应对企业的设备管理进行策划及目标管理,健全组织机构,落实职能职责,筹措适合的设备更新、技改及维护费用,投入到设备管理的全过程中。
2)设备主管部门是企业对设备实施管理的工作执行机构,主管部门负责人担负着对企业负责,对高层管理者负责,自觉提升职责和责任意识,全身心投入做好设备管理的全盘策划,规范、全面、系统地制订适宜的管理方案提供高层管理者决策实施。同时担负着全员性管理的发动,要组织形成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管理团队,实行环链式管理。企业搞好设备管理,主管部门是关键,应该具备的基本职能如下:
a依据企业经营、生产规划的方针目标,对高层负责,实施规范、全面、系统的合规性管理。
b设定管理方式,健全规章制度,制定齐全的可行的安全操作、使用维护、检修规程及技术标准和作业指导书,能够有效约束人的行为准则。
c为生产环境提供适宜的基础设施,提高装备水平。研究设备更新改造方案,重视更新改良项目的前期管理,要从先进性、安全性、可靠性、实用性、经济性方面进行充分论证,对大项目的更新技改必须进行可行性论证和考察。
d全面掌握设备的技术性能状况,为产品生产策划设备的大、中修计划并组织实施,加强过程管理及质量监督。
e有效对设备进行日常管理,如润滑与闭封管理、使用与维护管理、事故故障管理、应急管理、固定资产管理、人机物匹配管理等。
f审核组织维修备品配件属设备管理的范围,设备主管部门应担负备件计划的审查责任,配合协调采购和供应,监督采购质量。
g研究应用“四新”技术。
h改进设备考核、评价方式,促进优劣竞争机制,有效提高管理水平。
i设备管理与能源管理相结合,提高或保持设备技术性能,降低设备消耗和使用维护费。
设备使用单位是管理好、使用好、维护好设备的保证团队,同时是企业生产经营目标的实施者与保证者,肩负着如何发挥设施、设备的良好性能,实现各自产品的量和质,且要力争其剩余价值最大化。为了生产,设备必须完好。设备使用(生产)单位需要面对以下问题:
1)充分认识设备的重要性。设备是企业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具备与生产相适应的设备和完好的性能,才能顺应生产,创造效益。
2)设备是企业的财产,在保管使用设备正常生产经营的同时,应该防止设备使用不当。超温、超压、超负荷使用、设备欠修、欠维护、欠润滑、欠防腐等造成设备过早磨损、贬值、损坏是企业财产的损失。
3)组织策划设备使用,从人、机、物、环境进行匹配,体现以人为本,共创效率。
4)开展做好设备点巡检,监督执行规章制度,按设备规程和作业指导书操作设备。
5)既要完成生产经营目标,又要确保设备的技术经济性能正常,要对企业财产负责任。
6)利用好经济杠杆作用,综合考核评价设备的各个环节,鼓励积极向上。
设备操作(生产)者是设备管理的灵魂,他们肩负着生产的重任和对企业财产的捍卫。责任者需具备对企业的忠诚,要把使用好设备看作自己职业道德的体现,个人素质的发挥。树立把设备用得最好,产量和质量最高,运行费用及消耗最低的信心和决心。操作者应该做到:
1)按“规程”或作业指导书操作使用好设备。
2)学习具备操作设备的基本要领。
3)保证安全操作设备完成生产任务。
4)保设备在完好状态下运行。
5)把各自操作的设备视为手足,具有高度的主人翁责任感。做到“战士爱武器,工人爱机器”。认识到有设备才有自己的职业岗位,才能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健全设备规程是设备管理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方法及手段。企业要建立完善的符合自身实际的设备管理规章制度和安全操作规程,使用维护规程、检修规程(简称“三大规程”)或作业指导书,包括检修技术标准。这些规程应根据设备类别的不同、规格型号的不同、生产厂家的不同、使用环境的不同,有针对性地编订到单台设备[2]。“三大规程”编制应根据设备性能及其使用运行目的,确保人员、设备、环境安全进行分析研究而切实制定,内容要求精细、全面、实际和适用,但不在条文的多小,关键在于符合人、机、物、环境的匹配及优化,能够有效控制和指导设备的操作使用和维护检修在最佳状态下进行。
企业应把所拥有的设备,建立完整齐全的设备资产清册、档案、卡片及台账,否则无法实现管理精细化。设备资产台账通常分为两条线管理,一条是以财务为主管部门建立资产卡片,主要进行价值管理;一条是设备主管部门建立与财务相互一致的设备清册及档案,主要以设备的实物形态及技术状态进行管理。财务资产价值管理与资产实物管理职能划分为不同的两个部门,管理的目标相互统一又各有侧重,以帐物卡一致为前提,台账按照各自的业务专业要求设置不同的格式,记录不同的信息内容。财务资产台账主要以数量、原值、折旧、净值、残值、增值、评估值以及内外调拨的信息内容为主。设备主管部门建立的档案台账除资产财务的信息外,还需记录有详细的规格、数量、厂商、附属机件,使用维护记录,主要技术参数、改造、变更等的信息内容。
企业应把所拥有的设备档案建立到单台套,应将设备服役的终生记录在案。从设备进厂的开箱验收开始,把产品“三证”(操作使用说明书、合格证、易损件目录及相关图纸)和验收资料、单项试车记录、联动试车记录、半负荷及负荷试车记录、交付使用的签收记录、投入生产后的运行记录、检查及维护记录、检修记录、事故故障记录等全面收集整理存档。
企业拥有了设备,对设备检查就已经开始,即便不用也要进行保管或看护。设备投入运行使用的每时每刻,都应该进入人们的监控之下,TNPM的现代化设备管理理念模式的精髓是精细和效率,通过系统、闭环、规范的活动,从设备点巡检入手,采用有效的方法和手段对设备必要的点跟踪检查和观察,获取详细的信息,再根据信息记录,分析制定合理的预防性措施及计划,把设备故障隐患在最适合的时间周期内得到消除,即可实现精细化和效率化[3]。
设备运转运行作业生产,必不可少地需将单台设备或系统设备的全部运行状况按日历时间、台班记录在册,记录的范围内容当然是越详细越好。但是,必须明确TNPM管理理念是体现精细化与效率化的完美,企业投资购入设备的目的在于使用。强调必须作好运行记录,是为了更好地掌握设备性能和督促使用好设备,使其发挥最佳的运行使用效果。
设备运转记录和交接班记录,可以是单独的或者是合二为一。记录的形式一般采用格栏式记录表,由担班操作人员填写,集体操作的系统设备由带班、机台长、炉长、组长填写。记录的内容必须真实,完全与现状相符,描述准确,字迹清晰,尽量提倡量化记录,减少打√,打×,打○的方式。当今的大多数设备已配置了微型计算机和智能化模块,能够将设备运转的相关信息自动记录或存储,但还是需要将相关的信息内容摘录于运转记录中存档和查阅。记录的信息内容常规的有:设备或系统或装量名称、规格型号、机号、日期、台班、运转时间、停机或故障时间、停机或故障原因、排除故障方法、存在问题、交班人、接班人等。再有是压力,温度、流量、电压、电流、负荷功率等等。根据需要还可以将工艺指标、消耗指标、产量指标的信息内容一并记录。
记录表格的设定以简单明了为前提,信息量和格式按具体的管理要求而确定,不同的设备,不同的岗位采用不同的表格形式。推行标准化管理的企业,一旦设定成型,还需按标准化将各种记录进行编录,符合企业标准化要求。
设备运行生产作业,必须严格执行交接班制度。具体要求是交班接班在现场,情况不明不交接,责任明确顺利交,熟悉状况安心接,双方签字作依据,心平友好共职业。而且,根据设备运行使用的环境差异,生产工艺流程的不同和是否存在特殊环节和情况,应将交接班制度细化分项进行交接班。
操作使用设备最基本的要求:
1)严格按安全操作、使用维护及检修和作业指导书操作设备。
2)重视岗位技能培训。企业需要在上岗前、在岗中改善提高人员的素质,达到人机物的优化组合。
3)实行定人、定机、定岗操作(简称操作“三定”),建立操作使用责任制,把运行生产与设备维护有机地结合起来,谁操作谁承担责任。
4)全心全意依靠操作人员、专管与群管相结合,保证设备在良好的润滑状态下运行。
为设备添置采购计划,由需求单位根据生产工艺环节分析提出购置申请,经主管部门审核,报企业高层管理审批。系统工艺工装设备的设计及规划,还要全面考虑环保设施的“同时设计、同时建设、同时投入运行使用”的三同时制度以及相关的合规性,确保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不受危害。
设备检修通常划分为大修、中修和小修,也叫大修、项修和维护,传统的叫法还有一、二、三级保养和大修。在此不作设备检修级别范围内容的详细讨论,仅对检修计划的管理权限提出建议:
1)设备的大、中修。企业的设备检修项目应按ABC分类法“关键的少数,次要的多数”的理念,实行分级管理,大、中修改造项目必定较少且很关键,应放在首要的位置来抓。设备主管部门,在收集到各基层单位的大、中、修改造计划后,要进行周密的策划,研究申报项目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充分掌握设备的技术经济状况,论证申报项目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从需不需要修,值不值得修,方案可不可行等进行技术经济分析论证后确定意见,将计划检修项目报请企业高层管理审批。获准的大、中修及改造计划项目,由主管部门确定项目负责人(或经理人)进行管理及实施。
2)设备日常维护和小修由设备使用单位主要负责管理,应将这方面工作放在主要的议事日程来抓,其工作涉及面广,内容繁杂,必须进行周密详细的计划,由单位的主管领导审批,报主管部门备案后组织实施。
设备组织总体验收,是验证系统设备的配套性以及设备的性能、质量、功率、负荷等各项技术参数通过试运行后,是否达到了约定的要求和设备厂商应该具备的基本标准,主要从几方面验收:
a按合同核对设备名称、规格、数量、厂牌、铭牌的符合性。
b合同规定的技术质量性能指标以及各种配置的符合性。
c设备的使用维护说明书、产品合格证,易损件图册目录及图纸资料齐全,按规定存档。
d按装箱单清点随机工具和随机配件并办理交付手续。
e外观质量巡视检验,保证完整无缺。
f不需安装的设备现场运行和进行负荷试验,验收合格即可交付使用和办理固定资产入帐。
g需安装的设备开箱验收仅为初验,待安装完毕竣工后进行总验合格方能办理固定资产入账。
h验收资料、记录等全部存档和建立设备档案、台帐。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冶金矿山联合企业的机械化、自动化、集成化、智能化和大型化装备水平越来越高,技术越来越先进,给设备管理提出了新的课题和要求,如何实现设备管理模式与新技术应用相吻合,为新技术保驾护航,有效地吸收消化、掌握、应用先进技术,极大地发挥技术效应,推进企业稳步发展,强调一定要做好设备管理基础工作,基本理论是基石,基本方法是通用工具,基本制度是保障,现代理论模式是补充和升华,把现代化的管理方法及手段融入基础管理当中,或者说进行充实和改进,即能实现对设备的科学管理,以科学管理促进科技发展。
[1]王晓磊.浅析设备的综合管理[J].玻璃纤维,2006(2):30-32.
[2]方晶.结合企业实际建立现代设备管理模式[J].建材发展导向 ,2002(1) :16-18.
[3]李葆文.设备管理新思维模式[M].北京: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