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璇 陈淑华 陆 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长沙 410004)
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工作的现状与对策
王玉璇 陈淑华 陆 俊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学院,长沙 410004)
通过对高校中院级和班级团基层组织的建设现状、团活动的开展情况、团员意识和团干部的工作能力等方面进行调查和分析,指出院级分团委的团组织建设以及组织文化和影响力需要进一步加强;班级团支部的基层组织生活和堡垒作用有待加强;团员对团活动的认识到位、态度积极,但团活动的质量较低、效果一般;团员意识淡漠,团干部的工作能力和素质欠缺。同时,针对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工作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包括加强理想信念教育,增强团员意识;加强团干部的队伍建设,提升工作能力;创新工作载体,完善工作网络体系;传承和创新基层团组织文化等。
高等学校;共青团工作;基层团组织建设
2009年共青团中央的十六大报告强调:基层组织建设决定着共青团最本质的影响力、战斗力和生命力。全团要从巩固和扩大党执政的青年群众基础的战略高度,下大力气抓好基层团组织建设。基层团组织要特别强调对青年的吸引力和凝聚力,要充分认识经济社会变革对基层团组织建设带来的挑战;要大胆探索和创新基层团组织建设方式,不断扩大团组织的覆盖面,增强团组织的活力。
当代大学生是跨世纪的一代青年,渴望实现自身的理想与价值,更肩负着在新世纪建设祖国的重任。把当代大学生培养成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共青团组织责无旁贷。在实现这一历史使命的过程中,作为共青团组织“细胞”的高校基层团组织的工作,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高校的班级团支部和院级分团委是共青团工作的基本单位,是共青团组织与广大团员相联系的桥梁。因此,如何创新和发展团支部工作是每个共青团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为了掌握第一手材料,发现团工作中的问题和不足,以更好地指导新时期高校基层团支部的工作,笔者对高校基层团支部的工作现状进行了问卷调查。
在调查方法上,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小组访谈的形式,同时与文献资料查询和座谈访问相结合。在设计调查问卷时征求了专家意见,并在实施个体预调查后对问卷进行了调整和最后定稿。调查内容主要包括学院分团委的组织建设状况和管理现状、班级团支部的组织建设状况和管理现状、团活动的开展情况和采取的方式、广大团员对共青团工作的建议等。
调查随机抽取了中南林业科技大学1~4年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共发放370份调查问卷,收回359份,回收率为97%。完成调查问卷的359名学生全部为本科专业学生,年龄段为20~23岁;其中学生干部120人,占总人数的33%,非学生干部239人,占总人数的67%。
调查显示,对学院分团委的组织建设、制度建设和文化建设的评价,有40%左右的团员表示“比较到位”,30%的团员表示“一般”,19%的团员表示“不清楚”。这表明有近7成的学生对学院分团委的建设是比较了解的。对学院分团委的影响力、凝聚力、战斗力、服务力的评价,选择“一般”的学生比例均超过了50%,有约30%的学生认为“较好”,评价“不好”和“很好”的人数均很少,都不足10%。
这说明首先学院分团委和班级团支部的宣传发动工作力度不够,部分团员对基层团组织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具体表现为对团组织和团活动漠不关心;其次,团组织的活动在内容、形式和效果上都达不到广大团员的要求,具体表现为小部分团员对团组织的活动不感兴趣,甚至将自己置身于团组织之外;第三,学院分团委的工作能力虽然得到一定的认可,但尚处于中等水平,还有待提高。因此,学院分团委应该加大工作力度,下大力气带动班级团支部工作的进步,在学生心中真正建立起团组织的影响力。
调查显示,对“中央的一些重要会议及先进团员的典型事迹,团支部或班委是否组织学习”的回答,63%的学生选择“偶尔组织学习”,17%的学生选择“经常组织学习”,还有17%的学生则认为“没有必要”;对“班级团支部组织的理论学习效果如何”的回答,65%的学生认为“效果一般,流于形式”;在对所在团支部的组织、制度、文化建设的认识方面,认为“比较到位”的学生占40%左右,认为“一般”的占32%,而选择“不清楚”的学生占18%。可见,大部分学生对团支部的建设情况基本了解,但有近2成的学生对自己所在团支部的建设情况“不清楚”,这说明班级团支部工作存在薄弱环节。57%的学生对班级团支部平时工作的满意度为“一般”,只有28%的学生“很满意”,这说明班级团支部的工作还有待提高。
调查显示,在对目前班级团支部主要工作的认识方面,6%的学生认为是组织理论学习,25%的学生认为是进行班级管理,30%的学生认为团支部应该带领全班同学一起进步,14%的学生认为是组织各种活动,25%的学生认为就是收取团费;对“团支部主要存在哪些问题(限选4项)”的回答,认为团组织没有多大影响力的学生占23%,认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占21%,认为缺乏有效指导的占15%,认为没有健全的工作机制的占15%,认为团干部缺乏实际工作经验的占15%。可见,高校的基层团组织还需不断加强团组织的凝聚力,提升班级团支部的工作水平,对青年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和成才真正发挥堡垒作用。
调查显示,对参加团活动(如一些主题活动、公益活动、讲座)的态度,积极主动的学生占31%,根本就不想参加、找借口逃避的占7%,视活动内容而定的占44%。这表明学生参加团活动的积极性还可以,影响学生参加活动的态度的主要因素是活动本身。对“对本单位团组织开展的活动印象如何”的回答(多选),表示“满意”的学生占24%,认为“一般”的占77%,认为“活动数量不够多”的占35%,认为“活动太多”的占17%,认为“许多活动对团员没有吸引力”的占46%,认为“活动参与面太窄,与广大青年学生联系不大”的占44%。这说明团员对团活动有一定的热情,但团活动的质量需要提高。
对“平时团组织开展的活动,最喜欢参加哪些”的回答(多选),选择体育类和社会实践类的学生分别占56%和58%,选择文艺类、联谊类、思想感情类的分别占28%、39%和17%,选择政治理论类的只占14%。这说明大学生的政治意识和素养比较弱,对政治理论的学习兴趣不高,但是较重视参加有利于身体素质培养和实践知识技能掌握的团活动。对“你认为团活动应起到什么样的作用”的回答(多选),31%的学生认为应起“教育”作用,23%的学生认为是“娱乐”,58%的学生认为是“寓教于乐”,63%的学生认为应具有“现实性”作用,42%的学生认为应“促进青年进步”。这说明大部分团员认为团活动既要有现实意义,又要丰富多彩,具有愉悦身心的作用。对“你最希望团组织开展何种活动”的回答(多选),希望“为青年展示才华提供机会和平台”的学生占36%,希望“多举办一些知识讲座,增加学习机会”的占27%,希望“为团员青年提供交流联谊的机会”的占23%,希望“帮助团员青年解决一些实际问题”的占33%。这说明高校基层团组织的活动应该朝展示青年学生的才华、锻炼青年学生的能力、教育青年学生健康成长的方向发展。
另外,调查显示,15%的学生认为团活动应该经常搞,73%的学生则认为团活动应少而精,对团活动持无所谓态度的学生只占5%。这说明学生对团活动的要求是数量不要多,但质量一定要高,要以高质量的团活动调动大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丰富大学生活。
调查显示,只有32%的团员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能经常意识到自己是一名团员,37%的团员偶尔会意识到,14%的团员意识不到;47%的团员终身难忘自己的入团时间和入团地点,32%的团员则印象模糊,21%的团员甚至不记得了;56%的团员认为团员在发挥先锋模范作用方面表现一般,16%的团员认为表现不好,13%的团员认为表现较好。
调查发现,被调查者认为导致团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下降的前4个主要原因(多选)依次是:①团员的自我要求降低,选择比例占35%;②很少开展团员意识教育,选择比例占23%;③受社会不良思想的影响,选择比例占16%;④缺乏良好的环境,选择比例占20%。
调查显示,团员意识淡漠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限选3项):放松理论学习,思想蜕化变质,思想庸俗化,选择比例占51%;对消极落后甚至错误的事情缺乏政治辨别力,选择比例占27%;失去努力目标,迷恋网络或小说,选择比例占19%。
调查显示,共青团干部存在的主要问题(限选5项)包括:创新意识不够,总是“老一套”,选择比例占18%;解决团员青年的实际问题不够,选择比例占18%;开展的团活动不新颖,选择比例占12%;团干部缺乏一定的威信,选择比例占10%;团干部自身的综合素质不高,选择比例占7%。
胡锦涛总书记对广大共青团员提出了4点希望:第一,要坚定理想信念;第二,要勤奋刻苦学习;第三,要勇于艰苦创业;第四,要培养高尚品德。高度重视和加强基层团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是贯彻胡锦涛总书记2009年6月14日重要讲话精神的必然要求,是落实共青团十六大精神的根本举措,是应对面临的新挑战、强化团的薄弱环节的现实需要。共青团中央主席陆昊同志曾指出,要充分认识加强团的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的极端重要性。基层团组织和基层工作处于共青团与青年的边界上,从根本上规定着共青团与最广大青年的关系。共青团面临的新挑战在基层团组织和基层工作中表现得最为集中,共青团建设及工作的难点和薄弱环节也主要出现在基层。因此,共青团要从履行根本职责、实现总体功能、保持自身活力的高度,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基层工作,努力实现胡锦涛总书记对共青团提出的“大力加强自身建设,坚持眼睛向下、重心下移,力争使团的基层组织网络覆盖全体青年,使团的各项工作和活动影响全体青年”的新要求。为了落实团中央的部署、实现总书记的期望,基层共青团组织必须适应形势的发展与变化,积极主动地进行改革,从而真正实现“树人、育人、培养人”的目标。
目前,团员意识薄弱、政治素养较低,是一个普遍现象,也是团工作的一大难题。要做好青年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首先要加强理想信念教育,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和引导大学生。高校基层团组织要在理解青年学生迫切希望成才的基础上,把对团员青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与新时代对青年大学生的要求紧密结合起来;要认识到仅凭政治信念、道德理想已经不能满足青年大学生的需要,还要兼顾健康心态、自立精神、坚强意志和良好的环境适应能力的培养与锻炼。因此,高校团组织的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要旗帜鲜明地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还要充实心理、法律、道德等方面的教育内容,实现从单一强调社会需要向兼顾重视个人需要的转移[1];在教育方法上,要注重探索既有理论说服力又有实践支持的系统方式,强调对学生个人价值的尊重,把教育引导与帮助他们成长结合起来。例如,通过校团委组织的班团干部强化培训、先进典型报告会、有关团员教育的专题讲座和重温入团誓词活动以及团支部的“三会一课”“推优入党”等正规化组织建设,使广大团员时刻意识到自己是一名共青团员、意识到自己是一名优秀青年、意识到自己所肩负的责任与使命。
高校基层团组织的建设与团干部的工作密不可分,团干部是带领广大团员青年前进的主要力量。因此,高校团组织要积极探索团干部队伍建设的思路和方法,注重团干部队伍的培训工作,指导团干部在思想上认清形势,明确工作职责,掌握团的基本知识和团支部工作的要求,注重工作方法的改进和工作效率的提高。首先,要做好团干部的选拔、考核工作,建设科学、规范的团干部考核制度。其次,通过有计划地开展学习、培训和交流,在团组织中形成大家共同学习的良好氛围;通过提倡“学习工作化,工作学习化”,使团干部在共同学习的推动下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在实践中学习,并实现学习成果向工作成果的转化。最后,要求团干部不仅要负责组织还要积极参与各类团活动,使其综合能力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提高,从而充分发挥团干部的骨干核心作用,保证团组织正常有效地开展活动[2]。
高校团组织要不断创新共青团工作的载体,建立共青团工作的网络体系,使基层团组织的建设与青年团员的兴趣爱好和成长要求相结合;要充分重视互联网这一阵地,使用青年人的语言、采用青年人喜欢的形式利用好互联网这个工具,赋予各项具体的团工作以时代的特征,从而使广大团员青年易于接受。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基层团组织的“思想阵地”作用,并不断巩固这一“阵地”;才能更进一步地提高团支部的凝聚力、亲和力。例如,高校团组织要通过班级QQ群、干部QQ群、就业QQ群以及设立的“院长、书记信箱(邮箱)”等,认真听取基层团员的心声,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强化共青团工作的“阵地”建设,铸建起共青团工作的网络体系,努力做到共青团工作与学校的教学工作、大学生的就业工作紧密结合。
同时,要充分发挥团组织的自我管理职能。高校团组织要借助党政工作在基层形成的新格局和创造的新成果,力争使基层的团建与党建紧密结合。例如,积极开展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能力和意识为目的的“三自”管理工作;通过“支部建在班级”“党员蹲点班级、寝室”“党员联系制度”等,以党的先进性和党员的带头示范作用带动团建工作;通过党团携手开展组织建设,大胆探索和创新基层团组织建设的有效载体和途径,把党的有影响力的工作和活动与团的建设有效地结合起来,把党组织的工作成效转化为团组织的建设成果[3]。
在新形势下,高校团组织要积极创新团活动的形式,扩展团活动的范围,深化团活动的内容,提升团活动的质量,形成有鲜明特色的团组织文化。团组织文化是融合团组织全体成员的一种信念和准则,起到团结人、鼓舞人、感染人的作用,有利于促进组织成员的不断进步。因此,高校团组织需要不断努力形成特有的文化,并通过传承和创新,实现文化的集聚和凝练。例如,可以通过精彩纷呈的特色主题团活动吸引有共同兴趣的学生参加,形成学生社团文化;还可以通过加强团员之间的交流,促进团员的进步和提升团组织的影响力,以及促进团组织的建设和工作的开展,形成有特色的班级文化、寝室文化等[4-5]。
[1] 孙冬青,郑蓓.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的若干思考[J].继续教育,2009(1):90-91.
[2] 黄长喜,赵金华.浅谈如何加强高校共青团基层组织建设[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113-117.
[3] 张金甫.高校基层团组织建设的问题及对策[J].云南财贸学院学报,2004(20):401-403.
[4] 俞进伟,周国华,王振华.高校成长型基层团组织建设的探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8(12):154-156.
[5] 马胜凯.努力适应教育改革 积极探索高校团组织建设[J].沈阳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55-57.
(责任编辑 柳小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