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江涛,沈祥坤,王世良
(鹤北林业局,黑龙江 萝北 154212)
林区人员居住特点是“小、散、远”。林业地区人口相对密度较小,在广袤的森林地带内由铁路、沙石公路和林业采伐作业的运材路连接着零零散散的林业局(区、县政府)、林场、采伐点(居民点)和村屯,居住在深山里的居民,房屋大都为砖木结构建筑,院墙大都由木拌子夹筑,居民日常炊饮和冬季取暖等生活用火,大都以木拌子为主要燃料,家家户户都储存大量的木拌子,火灾荷载较大,一旦发生森林火灾,大量飞火往往造成山火进城、镇(村)形成大面积连营火灾局面,城、镇(村)发生火灾也极易导致家火上山的现象,给当地居民生产生活带来极大的危害。
发生森林火灾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引发火灾的火源主要有自然火源和人为火源两种。一是自然火源。它是自然现象,主要有雷电火、火山爆发等。我国主要是雷击火,其他自然火源引起的森林火灾比较少。二是人为火源。人们用火不慎而引起的森林火灾。包括生产性火源和非生产性火源。生产火源主要有农、林、牧业生产用火:如烧垦、烧荒等;林副业生产用火,如烧炭,烧砖瓦等;工矿运输生产用火,如机车、爆破开山、林区冶炼等。非生产火源主要有野外吸烟,弄火、烟囱跑火,烧纸、小孩玩火和迷信用火等。这些火灾都是因为天干物燥,人们对森林火灾缺乏警觉性,疏忽大意造成的。
世界各地凡是干季和湿季分明的地方,森林防火期都在干季。高纬度地方多在夏季,中纬度地方春秋两季,但缺雨少雪的冬季和长期干旱的夏季也易发生火灾。我国北方火灾季节是春秋两季,南方各省是冬春季,而长江流域因夏季梅雨期后,1-2个月的好天气(晴天)也容易发生林火。东北地区的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森林防火期规定为春秋两季。大小兴安岭地区林火发生主要在每年3-6月和9-11月,火灾严重月份为4-5月和10月。
在预防阶段,各种气候条件并存,火险等级或高或低,火源或有或无,但由于森林火灾三要素不同时存在,即便有发生火灾的可能,只要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一般情况下可以防止火灾发生,而且不会对人的生命安全产生现实危害。这一阶段的特点是林区作业安全,人们可以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包括火灾预防在内的一切工作,同时可以根据人的活动规律结合火险天气预报对火灾发生进行预测。例如,清明前后是高火险天气,同时又是人们上山扫墓的高峰期,火源多且管理难度大,所以清明节是森林火灾的高峰期,而墓地山区则往往是森林火灾的高发区。由于森林火灾突发性强,人们往往对发生火灾的具体位置无法预测,所以预防火灾必须充分发动群众,全面撒网、重点布防。尽管采取了预防措施,但要做到完全避免火灾发生是不可能的。一旦森林火灾发生,情况就完全不一样了。首先是火灾破坏性强,可以使一片茂密的森林转眼之间化成灰烬,同时还危及到扑火人员的生命安全;其次是火灾蔓延速度快,一旦燃成大火,人力无法控制。在这一阶段,仅仅发动群众是不够的,必须依靠专业扑火力量和高科技手段,在短时间内迅速将火灾消灭。
林业森防专业扑火队作为一支以扑救乡镇、村屯火灾为主的作战队伍,在发生森林火灾时,主要任务有以下几方面:①防止山火进城(村、屯),保护城镇、村屯人员安全,保护重要的生产实施、消防重点部位的安全。②配合森林警察部队扑救穿越防火隔离带明火和阻止打烧隔离带火烧过防线。③向战斗在扑火前线人员和当地居民提供生活用水。在森林火灾发生后,森林防火指挥部有时要调动消防车运水和从消防车取水,补给生活用水。
扑救森林火灾时,主要注意以下问题:①灭火人员和车辆保障。在接到扑火命令后,要选派身体素质强,技术过硬,有扑救森林火灾或大面积火灾经验的指战员参加扑救森林火灾;同时,要对灭火、通信指挥、给养车辆和装备进行全面检修,防止车辆带病行驶或参加灭火战斗,易损耗(坏)的车辆配件要有备份。根据扑救森林火灾需要,配备充足的灭火器材和装备,确保器材装备完整好用,为跨区域调动增援和灭火战斗提供强有力的人员、车辆和器材装备保障。②注意行驶途中车辆安全。在驶向火场和返回驻地途中,要求车队必须有一定长途行驶经验的干部带车,在行驶途中要低速慢行,减少煞车次数,防止煞车蹄片过热导致煞车失灵,发生车辆事故,车辆之间要留有适当距离,并保持通信联系。③扑救火灾时人员、车辆安全。在配合森警部队、专业扑火队灭火或打烧防护隔离带时,消防车停放车头调整到便于撤退的方向,同时要保持水罐内有足够的水量,一旦大火烧到附近而来不及撤离时,利用短水带向消防车喷射雾状或开花水流,做好自我保护。④宿营时人员和车辆安全。灭火人员和车辆要在空旷地带安营休息和停放,如较开阔且草丛较低路边、临近沟塘的公路或村屯凉晒场、广场及学校操场等开阔场所,防止人员伤亡和车辆损毁等情况,导致非战斗减员现象发生。宿营期间要慎用明火,部队撤离时必须熄灭一切火源,防止出现新的火点,造成火势蔓延扩大现象发生。
消防部队参加扑救森林火灾,是在长途奔袭、大规模调动、远离驻地的情况下实施的作战行动,必须做好战斗保障工作。
①制定作战方案。在接到扑救森林火灾灭火战斗命令后,要迅速制定森林火灾扑救方案,建立组织机构,成立作战总指挥部和前线指挥部,明确指挥部成员及各级人员任务分工,构建完善的指挥系统,确保指挥部命令得到贯彻执行和战斗单位与总指挥部的通信联系。
②灭火车辆保障。消防部队参加森林火灾扑救中,因林区多为沙石公路和运材路,路面相对较窄,车辆行驶途中往往发生堵塞、陷入泥泽等现象。在力量调动时,要尽量调动性能良好或新的消防战斗车辆,车型最好以中、小吨位水罐消防车为主。
③人员防护装备保障。林区发生火灾后,战斗在灭火前线的消防人员要加强个人防护装备的配备。一是对高温的防护。灭火人员必须佩戴头盔、护目镜、口罩和湿毛巾等,降低高温热量烟尘对眼睛、呼吸道、面部带来的伤害。二是对身体的防护。灭火人员必须着棉、毛制衣物,增强对高温灼烤的抵抗力。三是手脚的防护。配戴棉麻手套,穿高腰鞋,不得佩戴化纤或胶皮手套,不得穿化纤制的鞋。四是防止中毒。扑救烧进城镇(村)火灾时,灭火人员要佩戴空气呼吸器,防止烟雾中大量有毒气体对灭火人员的伤害。五是抗御寒冷。北方地区受森林火灾发生的时段气候和条件的影响,灭火人员休息主要依靠帐篷、露宿野外或在消防车内,由于林区海拔高,昼夜温差较大,夜间气温较白天降低十几度,这就要求灭火人员在同高温作斗争的同时注意防寒,夜间灭火人员要多加衣物,防止温度过低对身体的危害。要备有足够的棉被褥和棉大衣等保暖物品,以御寒冷。
④火场供水保障。林区消防设施不完善,水源十分缺乏,加之发生火灾后用水量增大,无法满足灭火需要。这就要求消防部队在开赴火场时,要携带好手抬机动消防泵等取(吸)水器材,从山区河流、池塘等天然水源取水,向消防车供水,满足火场灭火需要。
⑤火场通信保障。发生森林火灾后,森林防火指挥部、前线灭火指挥部等指挥机关大都设在乡镇、村屯等通信便利的开阔地带,为与上级机关和前线联系创造了有利条件。在前线指挥部要建立前线通信系统,设立专业的通信人员,确保作战指挥体系政令畅通。因林区固定通信线路铺设不可能延伸到山林的每一点,进入火灾现场往往无固定通信,加之现有移动通信信号覆盖存在盲点,造成前线作战部队和指挥部失去联系,这就要求消防部队要尽可能地改善通信装备。
⑥火场给养保障。参加森林火灾扑救的部队,要解决好途中食品、饮用水、消防车辆燃料和野外炊饮用具等生活必须物资。经常参与扑救森林火灾的部队要考虑配备宿营车。灭火期间,要积极依靠当地政府解决好参战部队的生活及医疗保障等问题。必要时要自行解决好各项后勤保障问题,防止保障不利削弱战斗力。
森林火灾是一种突发性强、破坏性大、处置救助较为困难的自然灾害。森林防火工作是我国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林业发展,加强生态建设的基础和前提,事关森林资源和生态安全,事关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因此,就要了解森林火灾发生的规律,采取行政、法律、经济相结合的办法,运用科学技术手段,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发生次数。建立严密的应急机制和强有力的指挥系统,组织训练有素的扑火队伍,运用有效、科学的方法和先进的扑火设备及时进行扑救,最大限度地减少火灾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