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超良 刘爱中 林佑平 王志军
(湖南省安化县畜牧水产局,安化 413500)
本病为牛误食或饲喂患黑斑病的甘薯(俗称“烂红薯”)所引起的一种以气喘为主要症状的中毒性疾病。由于“烂红薯”随意丢弃,在牛放牧时易误食而引起中毒的病例经常发生。
安化是个山区农业大县,粮食作物以甘薯、玉米、小麦为主。甘薯是当地的主要粮食作物,并且是加工薯片、薯粉、制糖等经济价值较高食品的原料,是农民致富的主要产业。由于甘薯是隔年储种、来年栽植的作物,其储存方式都采用地窖式储存,来年春播种时大概有30%左右感染“黑斑病”而烂丢弃,误食或饲喂“烂红薯”是引起该病高发并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给农民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役牛因病而误农时,对农业生产造成很大影响。
黑斑病的病原——黑斑病菌是一种死体寄生的毒素,常寄生于甘薯的表层组织,使该部的外皮干涸,呈现凹陷的黑褐色斑,并发出特异性臭气和苦味,这种苦味物质,即病菌所产生的毒素——苦味素,该毒素能耐高温,煮沸20 min不能使之破坏,当用已感染此毒素的“烂红薯”喂牛后,即可引起中毒发病。
除上述病薯被牛误食中毒外,感染的甘薯苗、薯块也可引起发病。
中毒症状与牛个体大小、体质强弱及采食量的多少相关,急剧者多突然发病,呼吸高度困难,食欲废绝,经数小时窒息死亡。中毒较轻者一般表现食欲减退,精神沉郁,被毛逆立,肌肉振颤,心跳急速,心音微弱,体温大多正常或偏高。继而呼吸困难,鼻唇向上阵缩煽动,剧烈气喘,呼吸音粗,数米远可听到气喘声,听诊时可听到“吭吭”的声音,呼吸增速到80~100次/min,后期口鼻流出泡沫状浓性液体,肺部有罗音,叩诊有鼓音,有些病例由于肺气肿、肺间质破裂,可出现肘头、颈部、背部等处皮下水肿,触诊呈捻发音。前胃迟缓,反刍停止,肠鸣音较弱,便秘并附有带血粘液,个别出现下痢。
肺高度充气鼓胀,肺门淋巴肿大,多数肺泡破裂、融合成大的空腔,间层内有大小不等成串的气泡,气管粘膜充血、出血、支气管内积有多量泡沫状液体,肺气肿比正常肺大3~5倍,几乎填满整个胸腔,瘤胃切开散发出一般带有“苦酒味”的气味,并能检查出“烂红薯”残渣。
根据调查了解喂饲黑斑病甘薯病史及散发出的特异性气味,呼吸困难、急促,皮下气肿及肺部解剖变化不难作出诊断。但应与巴氏杆菌病相区别:巴氏杆菌病体温较高、有传染性,无接触黑斑病甘薯史。
从事兽医技术服务10余年,临床中曾先后接诊牛甘薯黑斑病中毒病70余列,其中57头采用中西医相结合治疗,治愈55头,治愈率达96%,以下为近年来常采用的治疗方法。
治疗原则为排毒、解毒、缓解呼吸困难。
(1)发现中毒立即停喂“烂红薯”。(2)解毒排毒采用0.1%PP粉,水1 000~2 000ml内服。(3)缓解呼吸困难,静脉注射10%葡萄糖2 000 ml、维生素C30 ml、尼可刹米20 ml。(4)增强肝的排毒、解毒功能,控制激发感染,同时注射抗菌素,如:氨苄青毒素10g、安那加5g、5%~10%葡萄糖生理盐水1 000 ml。
注意事项:在临床上不可超量使用收缩平滑肌的药物,如氨茶碱、麻黄素等,否则使支气管过度扩张会导致病牛窒息死亡。
(1)采用“大承气汤”泻下排毒:大黄150 g、枳实100 g、厚朴50 g、芒硝250 g(另包)煎服。
(2)采用“白矾散”:白矾、贝母、白芷、郁金、黄芩、大黄、葶苈、甘草、石苇、黄连、麦冬、龙胆草各30 g、枇杷叶13片同煎服。
(3)黄柏、黄芩、黄连、麦冬、桑皮、枇杷叶、马蹄香、青木香、葶苈、乌药、苦杏仁、青蒿、淡竹叶、矮地茶各适量,另加贝母30克、白矾30 g煎服。
(4)小验方:细辛30 g、白矾30 g、贝母30 g,煎好后,另加樟脑粉100 g(分2次)喂服。中毒在半天之内的病例,通过本方治疗,一般预后良好。
(1)中毒是一种急性发作的疾病,临床上只要认真观察,凭体温变化、有无传染性及临床症状,细心了解致病因素,不难作出诊断。
(2)采用中西医相结合治疗,可能达到轻、重、缓、急并治的效果。
(3)大力宣传预防知识,使农民认识到“烂红薯”随意丢弃的危害,对“烂红薯”必须督促其深埋或作无害化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