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春芳 高 娟 左继清 宋华英
(河北省沧州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沧州 061001)
褐羽鸡应激综合症,包括了初产褐羽蛋鸡难产、瘫痪、热应激、猝死综合症等。本病与品种、季节、环境、年龄、营养密切相关,是综合性疾病,初产蛋鸡症状最为明显,其他季节和年龄段较少发生。
该病一般只发生在褐羽产褐壳和产粉壳蛋的蛋鸡,肉种鸡也时有发生,而相同条件下饲养的白羽产白壳蛋的蛋鸡从不发病。1994年以前主要饲养来航品系的白鸡,约占养鸡总数的80%以上,未见有本病发生,或有极小比例的鸡发病,一般不会引起人们的重视。1997年以后,鸡的品种结构发生了根本改变,褐壳蛋鸡所占比例大幅度增加,再以后,白来航品系蛋鸡已基本消失。随着品种结构的改变,此病发病数量逐年增加。一般在进入夏季后的夜间,褐羽鸡群频频发生不明原因的死亡,夏末秋初时加剧,发病呈逐年上升趋势,死亡率一般在2%~15%不等,年龄段不同,发病的数量也有所不同,特别是初产的蛋鸡群表现尤为明显。
自1994年以来,每年盛夏至深秋,气温上升至30℃以上时,褐羽鸡群,夜间便发生不明原因的突然死亡,一个500只左右的鸡群每晚死亡少则2~3只,最高时达到7~8只,死亡时间主要集中在凌晨2~5时之间,死亡鸡年龄均为115~180日龄内,其他品种及高日龄蛋鸡虽然也时有发病,但发病数量极少,只是瘫痪,少有死亡。
每年的6~9月下旬,天气比较炎热,这一阶段的初产褐羽鸡群,尤其是饲养环境潮湿闷热的鸡舍,极易发生本病,并随开产鸡数的增加,死亡数逐渐增加。白天,发病鸡群的精神状态、采食、饮水、粪便颜色和产蛋均无明显的病态反应,仅表现为用水量增加,张口呼吸,呼吸频率加快,粪便稍稀,有的呈水样,而在凌晨2~5时之间集中发病死亡。病鸡主要表现为瘫痪,呼吸促迫,体温升高至42℃以上,发出尖声怪叫,痉挛、抽搐、拼命挣扎直至死亡,有些病鸡出现瘫痪,双肢或单肢呈强直性后伸,泄殖腔内都有一枚待产的硬壳蛋,这种鸡如能及时抓出放于清凉通风处,并用冷水淋洗病鸡,数分钟或几小时后可使症状缓解,待滞留鸡蛋排出体外便可站立活动,之后不再重复发病。但也有部分病鸡不能恢复终归死亡或淘汰。
近几年,笔者还注意到一些变化:发病年龄和发病季节有扩大趋势,除了115~180日龄内鸡易发外,其他年龄段甚至是高日龄蛋鸡也有本病发生。且在6~9月以外的其他月份也发现了此病。
死亡鸡多数冠髯青紫,尸僵完全,血凝良好,仅有少数血凝不全,胸肌苍白,类似鱼肉样变性,呈条纹状,分束特别明显,色泽暗淡,个别病鸡胸肌呈浸润性出血,有些病鸡出现心肌松软,心室扩张,心冠脂肪、心肌表面、心内膜有局灶性或散在或密集的针尖样或斑点状出血,成熟的卵泡表面有树枝状充血和弥漫性出血,肺脏水肿、充血或出血,切面流出多量泡沫样白色或粉红色液体,气管内有多量稀薄粘液。肝脏稍肿胀,呈土黄色或红黄相间的条纹状,或呈褐红色至灰暗色,质地脆软且易碎,有的肝脏表面有散在的粟粒大小、明显低于肝脏表面的紫黑色出血性梗死。卵泡呈弥漫性出血或瘀血,个别卵泡瘀血混浊。腺胃壁松软变薄,腺胃粘膜和乳头融合,模糊不清,当剪开腺胃时经常可见乳头部位有血样物质流出,十二指肠及空肠前段肠壁变薄,粘膜表面呈云雾状出血,十二指肠、空肠、回肠淋巴突出于粘膜表面,盲肠扁桃体多肿大,约为正常的2倍并有新鲜或陈旧性出血;死亡鸡输卵管内部较为干燥,90%以上有硬壳蛋(少数软壳)滞留。
通过10多年的临床实践,总结出本病的病因如下。
3.1.1 营养不均衡
维生素、微量元素或氨基酸类物质的缺乏,尤其是近年来饲料原材料价格上涨,少数饲料加工企业千方百计的寻找代用品,或以次充好,造成必须氨基酸的缺乏,并且不根据季节、温度、湿度、存放时间来调整补充维生素、微量元素、氨基酸等物质的自然损耗来适当提高保险系数,也未根据环境温度调整能量指标,这些原因致使机体营养失衡,影响了骨骼、肌肉和生殖系统的发育及对环境的适应性。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同品种、同日龄、同饲养条件下饲喂不同饲料的鸡群出现生长、抗病能力、产蛋性能等方面的差异。
3.1.2 品种品系的耐热性能
品种品系的耐热性能决定着发病与否和数量的多少。
褐壳蛋系和粉壳蛋系:主要是一些兼用型品种,体形较大,初产母鸡空腹体重1 450~1550 g,优点是蛋壳强度高,相对破损率低、产蛋多、蛋价高,容易外销,性情温顺,对声、光、色等刺激反应迟钝是其优点,缺点是其食量大、易肥胖、脂肪蓄积率高,易发脂肪肝综合症和耐热性能差。
白壳蛋系轻型蛋鸡:鸡的体躯较小,体型紧凑,占有空间小,反应灵敏,活泼好动、觅食力强,且性成熟早,产蛋量高,饲料效率高。但其致命弱点是神经质,易受惊吓,个别品种容易出现啄癖。
2个品系的耐热性能有巨大差异,褐羽鸡的耐热性能明显低于白羽鸡,据观察,炎热天气中处于同条件下的白羽鸡采食量稍高于褐羽鸡,形成倒比例,平均蛋重基本不减;而褐羽鸡采食量降低,蛋重也较标准日龄平均蛋重低2.5~3.5 g,且饮水量大增,阶梯式鸡笼最下层每日每鸡饮水约300 ml,中层330~350 ml,最上层鸡饮水量有时超过400 ml。由于耐热性能不同,同条件下混养或分养的初产褐壳蛋鸡更容易出现夜间发病死亡,而白壳蛋鸡无一发病。
3.1.3 初产蛋鸡
初产蛋鸡,蛋壳形成的时间、输卵管向后输送的速度不规律,骨盆腔的容量相对狭小,较早进入盆腔内的硬壳蛋对周围组织和器官形成压迫,当坐骨神经受到压迫时,必然会造成双肢的麻痹。由于不能站立,加之其他鸡的踩踏,也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对于个别其他日龄或其他季节发病的鸡,多为休产后重新开产的鸡,一般不需治疗,稍待几日会自然康复。
3.2.1 气候
气候炎热,设备简陋,缺乏通风设施,舍内温度过高,实行纵向强制通风的大中型养殖场就没有本病发生。
3.2.2 饲养密度
饲养密度大,白天鸡站立采食饮水,可以稍稍活动,并可利用空间展开翅膀散温,而夜间伏卧在相对狭小的笼内,既无法活动,不能散热,又相互导热,这就进一步加剧了热应激反应,从而造成伤亡。
鸡新城疫苗,以1 000只鸡为单位,疫克灵(辽宁益康)4 000羽份、zm10(乾元浩)1 000羽份,锐必新(瑞普)1 000羽份,亚硒酸钠维生素E针(齐鲁药业)100 ml,疫苗保护剂适量,1次性饮水,每鸡加水50 ml,夏季提前1.5~2 h断水,2 h内饮完。如能注射免疫,效果更好。注射疫苗与治疗疾病同时进行,是为了防止应激反应可能会给鸡的免疫系统造成危害,致使免疫失败,造成更大损失。
水溶性维生素、微量元素全天自由饮水,不限量,连饮3~5日。
如有食欲不振,可用食醋2 kg、大蒜0.5 kg、水48 kg,以1 000羽为单位,1次/d,连用3 d,饮水或拌料均可。此法简单易行,且经济实惠。不仅能促进食欲,还有解暑功能。
采用这些措施后,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减少。
计划好育雏时间,避开在高温时节开产,可避免和减少本病发生。对于过肥的鸡群,可适量限饲,使其在骨骼、肌肉和内脏发育上相互协调、同步生长,避免营养过剩造成脂肪沉积过多现象。
对初产鸡群应密切观察,尤其是凌晨2~4时30分之间,可开灯半小时仔细观察鸡群,对个别全身发热、张口喘息、卧伏于笼内不能站立,应疑为病鸡。将其及时移出笼外,放置在通风良好的地方,数分钟至数小时后多数病鸡便能站立行走,然后让其在笼外自由活动1~2 d,再将其放回原笼位。
对挑出的鸡如触摸有待产硬壳蛋时,应及时予以人工助产。可抱起鸡,翻开泄殖腔开口,用手在腹部稍加压力轻轻将蛋挤出。由于子宫粘膜干燥往往不易挤出,此时可向泄殖腔注入少量食用油或液体石蜡,再重复前面的操作,然后再轻轻将蛋挤出。一般人工助产分娩出第一个蛋后,不会再发生难产。
改善通风设施,通风扇安放应尽量合理,高度适中,改横向为强制纵向通风,干热时可开湿帘通风,闷热天气时应加大通风量和适当延长通风时间,但不要开湿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