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禽病防治存在问题与对策

2011-02-12 07:34:50马登杰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1年6期
关键词:禽病养禽病防治

马登杰

(山东省郯城县畜牧局,郯城 276100)

标准化生产使郯城县家禽养殖由分散小户型转变为规模饲养、由传统落后饲养转变为先进标准化科学饲养的转变,经济效益提高。但在生产实践中,禽病问题十分突出,困扰养禽业的发展。为了降低死亡率和发病率、减少损失,保障规模养禽业的顺利进行,必须分析禽病防治存在问题,提出解决对策。

1 禽病流行特点与原因

1.1 流行特点

(1)禽病种类增多,传染危害加大。对养禽业构成威胁并造成危害的疾病达80多种,涉及传染病、寄生虫病、营养代谢病和中毒性疾病等。其中,以传染病为最多,约占禽病总数的75%以上。

(2)新发禽病影响较大。包括禽流感、肾病变型传染性支气管炎和腺胃型传染性支气管炎、鸡病毒性关节炎、包涵体肝炎、产蛋减少综合征、雏鸭病毒性肝炎、鸭传染性浆膜炎、肉鸡腹水综合征等。

(3)发病非典型化和病原出现变异。发生非典型感染并发病,使某些原有的旧病以新的面貌出现,有些病原的毒力增强,虽然经过免疫接种,仍常出现免疫失败。如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和马立克氏病病毒都有存在超强毒株的报道。

(4)随着集约化养禽场的增多和规模不断扩大,环境污染越加严重,细菌性疫病和寄生虫病明显增多,某些细菌性疾病和寄生虫病的危害加大。

(5)混合感染和复合症使疾病更为复杂,营养代谢疾病和中毒性疾病增多。

1.2 病因

(1)环境方面。许多养殖场(户)相互间隔距离太短,不符合卫生防疫要求,人员流动频繁,又缺乏有效地消毒隔离措施,病死家禽随处丢弃,不经过无害化处理,禽舍卫生状况差,粪便不能按时清理。

(2)病毒病增多,发生变异。新病由一些新病原体引发或某些病原体变异引发。如传染性法氏囊病、传染性支气管、鸭病毒性肝炎等均出现了异毒株。有效疫苗变得无效或效果不佳。

(3)细菌性病原体产生耐药性。近年来,这种情况相当普遍,十分严重。主要是滥用抗菌药,特别是饲料厂长期使用抗菌药物作饲料添加剂,加重了细菌抗药性的产生。

(4)缺乏综合性的防疫措施。

2 存在问题

2.1 经费投入不足,科学管理水平低

规模化养殖是现代家禽业的标志和发展方向,因此对相应的管理水平、饲养水平和防疫水平的要求也较高。郯城县基层防疫机构不健全,缺乏必要的仪器、设备,力量薄弱,致使一些简单的禽病都不能及时诊疗。部分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及从业人员防疫观念淡薄,仍传统落后的方式进行粗放的管理。

2.2 科学研究落后

我国动物医学科学研究比较落后,科研经费投入的不足,严重影响了基础科学研究和科研成果转化。同时,现行的科研体制已不适应生产力的飞速发展,科研机构和学科设置不合理,研究课题重复、雷同,缺乏协作。另外,在科技机构中,存在着重经济效益而轻社会效益的问题。特别是一些经济效益较低但社会效益较大的技术,如基础研究和诊断试剂的研究等更是难以转化为生产力。

2.3 缺乏疫病防治知识

随着疫病种类增多及病情的复杂化,再加上养殖户对畜禽饲养管理粗放,缺乏疫病防治知识,没有很好地掌握预防方法和免疫时机,传染病的免疫带有很大的盲目性,造成免疫无效甚至诱发传染病。

2.4 环境污染严重,增加了疫病传播机会

环境污染严重在饲养管理中只重视免疫,不重视检疫、隔离及消毒等综合性防治措施,急功近利,饲养密度过大,使病原密度增加,传播迅速;另外,随着养殖业的迅速发展,流通渠道增多,速度加快,在客观上也造成了疫病的传播;再加上乱扔乱抛病死畜禽和不法商贩倒买倒卖病死畜禽肉,更使环境污染加剧,疫病控制困难。

2.5 混合感染不断出现,多病联发或并发增多,防治难度增大

在生产实践中,随疫病增多,养殖密度加大,加上环境消毒不严,预防措施不力等,2种或2种以上的病原同时感染,继发感染或病原的混合感染,在许多养殖场变得很普遍。

3 对策

3.1 根据禽病流行病学,找出禽病发行规律

随着养禽业的快速发展 禽病的问题越来越复杂为此我们分析了流行病学特点和疾病防治难点。

流行病学特点:

(1)禽病种类不断增多,旧病未灭,新病又不断增加。其中,传染病发生率最高。

(2)细菌性环境性传染病的发病率上升,危害性日趋严重。如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病、葡萄球菌病、绿脓杆菌病、支原体病、鸡副嗜血杆菌等广泛存在于各种类型的养禽场中,成为或正逐渐成为养禽场的常在菌和多发病病原。

禽病防治难点:

(1)病原变异,疫病发生趋向于非典型化和混合感染。

(2)疫病诊断和防制难度增加。

(3)饲养管理方式和饲养管理水平与疾病的发生关系密切。

(4)疫病发生与遗传背景相关。

(5)营养代谢性疾病和中毒性疾病的发生有上升趋势。

3.2 推广新技术,提高饲养管理水平

目前,最基本和最重要的是逐步提高养禽业及相关行业的从业人员的业务能力、专业技术水平,举办知识讲座、培训班、进行经验交流等,使禽病诊断和防治得以到推广,提高基层兽医人员的知识水平和素质。

通过政府机构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引导,推行“全进全出”等科学饲养。合理使用药物,严格控制畜产品的药品残留及添加剂的残留,提高产品质量,降低发病率,增加经济效益。

3.3 控制环境污染,实行生物安全措施

环境污染是引起疫病流行传播的重要因素之一。随着养殖业的发展,养禽场饲养生态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强调环境因素的重要性在禽病防治中更具有现实的意义。虽然规模化、集约化养殖场养殖条件好一些,但仍存在环境污染问题,由于环境治理投入不足,一些疫病长期存在,并有新病不时出现;相比之下,绝大部分农村养殖户饲养条件更差,生产者缺乏防病知识,消毒不严,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因此,必须采用“全进全出”制,并对禽舍进行彻底的清洗,减少疾病传播机会,严格遵守防疫制度,限制人员、动物和运输工具进出养殖场。对发病和病死家禽,要严格处理,防止疫病扩散。对新引进的家禽要进行严格的健康检查,不要将病禽带入场内。同时,还要注意平时的疫病监测和日常消毒工作。

3.4 健全和完善禽病防疫体系,建立疫情的预测预报系统

(1)在兽医体制改革中,各级兽医防疫机构要坚持按比例定编,保持队伍相对稳定。

(2)配备专门的设备和人员从事禽病的诊断和防治工作,规范诊断、检测技术。

(3)做好疫情监测工作,掌握当地疫情动态,指导、协助养禽场(户)和基层进行有针对性的禽病防治和疫病净化工作。

(4)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对禽病的发生及其流行情况实行全方位的动态监测,在充分掌握其发生、流行情况的基础上,从中找出规律性,以达到禽病疫情的预测预报,提高对各种疫病特别是烈性传染病的主动和快速反应能力。

3.5 推广“全进全出”饲养模式,减少传染机会

推广“全进全出”饲养管理模式,提高育成率,降低鸡只发病率的关键措施。特别是肉鸡,随着饲养批次的增加,疫病越来越多,发生疫病时,如果处理不彻底,反复消毒不彻底,很难控制疫病。

猜你喜欢
禽病养禽病防治
云南省畜牧兽医科学院养禽与禽病研究所介绍(封二)
云南省畜牧兽医科学院养禽与禽病研究所介绍
四种禽病流行状况的简要分析
禽病防治把握“宜”“忌”
今日农业(2021年13期)2021-08-14 01:38:12
云南省畜牧兽医科学院养禽与禽病研究所介绍
夏季到 奶牛肢蹄病防治要跟上
今日农业(2019年11期)2019-08-15 00:56:32
玫瑰基地里种草养禽
今日农业(2019年11期)2019-08-13 00:49:04
如何防止养禽免疫失败
湖南农业(2016年3期)2016-06-05 09:37:36
养禽场防止免疫失败的几项措施
对牛口蹄疫病防治的探讨
兽医导刊(2016年12期)2016-05-17 03:5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