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绸子
(宁夏隆德县好水畜牧兽医工作站,隆德 756300)
2001年,隆德县被自治区人民政府确定为“优质瘦肉型猪基地县”。多年来,在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指导和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隆德县党委政府将优质瘦肉型猪产业作为地方特色优势产业常抓不懈,积极整合各类项目资金,加强养猪基础设施建设,推广优良品种,强化技术服务,发展规模养殖,实现了“三大”转变,即饲养圈舍由简易圈舍向标准化圈舍的转变,饲养方式由粗放向标准化、良种化方向转变,饲养模式由千家万户散养向规模化方向转变,形成了以方圆养殖基地、良繁中心和二元母猪规模养殖户为核心的良种繁育体系,以千头养猪小区为主的育肥体系的产业化发展格局。
全县生猪饲养量达157 249头,其中存栏82 689头,出栏74 560头,适龄母猪存栏8 999头,占存栏量的10.9%。
从1998年开始,隆德县先后组织实施了固原市养猪科技示范、优质瘦肉型猪基地建设、生猪科技示范园区等项目,通过项目实施,养猪基础设施得到大大改善,以长白、约克夏、杜洛克为父本的二元、三元杂交改良技术得到大范围推广。截止目前,全县累计修建暖棚猪舍2 600多座;修建百头规模标准化猪舍30多座,发展千头养猪小区29个。通过招商引资,扶持发展方圆生猪养殖龙头企业,年存栏二元母猪1 200头,年可向社会提供三元商品仔猪2万头;利用项目资金,对原县良种繁育中心进行改扩建,年向社会提供二元母猪1 600头。在示范村建立人工输精点11个。
为提高产业规模化程度,推动产业向规模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隆德县县委政府制定下发了《中共隆德县委隆德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六盘山(隆德)优质瘦肉型生猪产业发展实施意见》,出台了一系列扶持优惠政策:(1)示范户修建暖棚圈舍补助:1000元/圈;(2)修建30头规模的二元母猪繁育舍(包括产床及附属设备)补助:补助5万元/座;(3)修建标准化养猪小区补助:10万元/个,修建生态小区补助:14万元/个;(4)二元母猪规模养殖户和示范户补栏补助:二元母猪补助200元/头;(5)二元母猪养殖户补助:二元母猪5 000元/头的标准给予贷款;育肥园区养殖户补助:育肥猪按1 000元/头的标准给予贷款扶持;示范村示范户补助:按5 000元/户给予小额信贷资金扶持,所贷资金由政府给予1年贴息。
在各类政策的有力保障下,隆德县生猪产业规模化程度不断提高。500~999头养殖户2户,1 000~4 999头规模户26户。2011年,按照“畜禽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要求,在联财、温堡新建千头规模养猪小区2个,在沙塘街道改扩建千头规模养猪小区1个,共建设标准化圈舍12栋2 295 m2,通过建设,使全县千头规模养猪小区达29个。
近年来,隆德县以方圆生猪养殖基地和县良种繁育中心为依托,不断建立健全生猪良繁体系,在养猪示范村修建猪人工输精改良点11个,以引进长白、约克、杜洛克等优良种猪为父本,大力推广猪常温人工授精技术,年改良母猪9500多头。先后扶持建立了隆德县良种猪繁育中心和宁夏隆德种猪繁育示范基地。
近年来气候干旱,农业生产效益小,大部分青壮劳力不愿从事农业生产,外出务工人员较多,留守人员大多是老人和儿童,没有能力从事养猪生产,未能真正形成全民养猪局面;同时受广大群众生活方式转变影响,由以前家家户户“养猪过年”转变为拿着钞票“买猪(肉)过年”;较小规模的养殖所获利润不能刺激农户养猪积极性,利润小,这也是千家万户养猪逐步退出养猪业发展舞台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当前尽管政府对规模养殖户制定各种优惠政策进行扶持,但仍改变不了广大群众经济基础薄弱这一现状,资金短缺是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如建150头规模标准化育肥圈舍,基础设施建设需资金5万元,饲养150头仔猪需周转资金20万元,也就是说,发展150头规模养猪户,从修建圈舍、补栏仔猪,到育肥出栏,需资金25万元。25万元对隆德县广大群众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现状是:建成圈舍无钱补栏周转,部分养猪小区、规模养殖户不能按设计生产,有舍无猪。
随着隆德县优质瘦肉型猪产业发展,标准化育肥小区建设将越来越多。小区必须实行“全进全出”生产模式,没有配套的仔猪生产体系,三元商品仔猪供求矛盾会影响育肥小区的发展。随着小区建设数量增加,供需矛盾会更加突出。
随着重大动物疫病种类不断增加、发病机理日趋复杂,口蹄疫、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等重大动物疫病的发生对生猪产业产生重大影响。市场风险方面,生猪生产从仔猪生产到猪肉消费有十多个环节,风险几乎全部压在养殖环节上,一旦产业遭遇猪价大跌或遇疫病发生,养殖户将血本无归。
通过思想宣传和政策引导,充分调动广大群众生产积极性,推动生猪产业由小规模向百头、千头规模方向转变,养殖主体由千家万户分散养殖向专业化、集约化方向转变。
在养猪重点村、养猪小区建设人工输精改良点,规范杂交改良技术,为养猪小区提供优质三元商品仔猪;对有积极性、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农户,推广标准化、集约化养猪技术。
3.3.1 品种关 二元母猪养殖户(场)、小区饲养的二元母猪必须由获得种猪生产资格的企业生产,有详细的系谱档案;标准化育肥小区必须补栏规模化二元母猪养殖户(场)生产的良种三元商品仔猪,不得从市场零星补栏育肥仔猪。
3.3.2 饲养管理关 育肥小区要制定严格的饲养管理制度,务必做到“五统一”;同时加强日常监管,统分结合,定期消毒,督促养殖户按照科学方法饲养管理,严格按规程处理污染物,切实从根源上保证生猪质量安全。
3.3.3 疫病防治关 县农牧部门重点加大规模化二元母猪养殖户(场)技术服务和指导力度,制定疫病防治程序,指定专人监管各项防治措施落实,养殖小区和规模场(户)要有专门的防疫人员,严格免疫接种和消毒,从源头抓好疫病防治工作,确保养猪生产安全。
3.3.4 严格选址关 农牧部门对申请修建的规模化小区(场)要严格审核,要远离村庄和交通主干道,要有严格的生产区和生活区界限,要有无害化处理设施和场所,符合环保和疫病防治要求。对不符合选址条件的,不予批准修建。
3.4.1 良繁体系 (1)要建设县良种猪繁育中心,扩大纯种母猪的数量,淘汰更换种公猪,保证二元母猪的生产供应。(2)围绕规模养猪场建设,发展二元母猪养殖大户(场),保障三元商品仔猪供给。(3)母猪养殖重点村要建立人工授精改良点,扩大杂交改良面,提高良种覆盖率。
3.4.2 建立育肥体系 通过资金扶持,使有积极性的经营者联合建立标准化育肥小区,进行集中育肥,提高养猪质量和效益;在养猪示范村,发展规模育肥户,形成以大规模带小规模共同发展的育肥体系,带动周边群众发展规模化养猪。
3.4.3 建立技术服务体系 农牧部门建立技术服务队伍,实行包点技术服务,主要负责技术指导、常规疫病防治、生产监督指导、信息收集等工作,及时纠正、解决生产中的技术问题,尤其对小区的饲养管理要制定规范的制度,从防疫和消毒方面严格监管,每个小区实行统一供种、统一饲料兽药、统一饲养管理、统一疫病防治、统一肥猪销售的“五统一”生产管理制度,确保生产安全。包村技术人员可以以技术、资金入股的形式参与所包示范村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与合作组织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利益共同体。
3.4.4 建立市场营销体系 以示范村或小区为单位,成立养猪协会或养猪有限责任公司,小区与小区、小区与养殖大户、示范村可联合成立养猪合作社,形成联合之势,共同面对市场,增大规模,增强市场竞争力,做到规模销售和整体利益最大化。当规模化经营达到一定数量时,对外建立稳定的销售市场,实行订单生产。
3.5.1 集中财力,扶优扶强 从隆德县生猪产业发展历程来看,今年生猪产业必须坚持“集中财力,扶优扶强”原则,走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路子,这样即能充分发挥资金作用,又能节省劳动力,从事第三产业,还能避免散养所带来的疫病风险。
3.5.2 良繁体系与育肥体系相配套 目前育肥小区的发展速度较快,但育种仔猪的规模化生产满足不了育肥小区的需求,因此在建设育肥小区的同时,一定要发展与之生产规模相配套的优质商品仔猪生产户。
3.5.3 加大信贷资金的扶持 各级政府要积极协调解决广大群众贷款难问题。(1)各级政府同金融信贷部门协商,放松贷款条件,加大贷款额度,有效解决广大群众养猪生产资金短缺问题。(2)要拓宽贷款渠道,要积极同农行、建行、工行等信贷部门联系,发展信贷业务,改变目前仅在信用合作社贷款的局面。
3.5.4 科学规划,注重环保 建设标准化养猪小区时,要严格选址,科学规划,防止因生猪生产影响周围广大群众生产生活,防止因小区区址选择不合理造成小区生产防疫隐患。同时,修建小区时,要着力配套建设小区粪污处理设施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