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 靖
(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妇产科,安徽 安庆 246003)
近年来随着生育妇女对自然分娩的恐惧和对剖宫产手术的过分依赖,剖宫产率逐年升高。剖宫产手术后的并发症增多,如腹部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率明显增多,这严重影响女性的健康和生活质量。本研究回顾性分析了2006年2月至2010年2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妇科收治的32例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现报道如下。
2006年2月至2010年2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妇科共收治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32例。患者年龄22~35岁。平均孕次2.6次,平均产次1.2次。分娩孕周为38~41周。32例患者均为剖宫产术后,其中下腹横切口6例,纵切口26例,术后切口无脂肪液化和感染。
32例患者在剖宫产切口疤痕部位出现包块,大小不一,月经来潮前后发生周期性疼痛,疼痛出现在剖宫产术后10~50个月。查体发现腹壁切口皮下直径1.5~5cm肿块,平均3cm。32例切口内异症包块均位于切口中段,边界不清。32例患者中20例患者的CA125值有不同程度升高,12例在正常范围。术前B超检查提示切口部异常回声,形态均不规则,无明显包膜,内为非均质性低回声及不规则无回声,CDFI显示周边及内部点状棒状血流信号。
手术切除32例患者的内异症包块,手术切缘超过病灶边缘外0.5cm。其中2例因包块浸润至腹膜,行腹膜部分切除。术后均给予3个周期的预防性假孕疗法治疗。
门诊随访这32例患者1~3年,主要观察患者有无切口包块复发,有无周期性切口疼痛。
32例患者均手术治疗,术后切口愈合佳,其中2例因包块浸润至腹膜,行腹膜部分切除。其中21例肿块浸润皮下脂肪及腹直肌前鞘,11例肿块浸润至腹直肌。术后病理证实为腹壁子宫内膜异位。30例患者症状及体征消失,有2例患者术后复发再次手术,目前在随访中。
子宫内膜异位症是雌激素依赖的妇科常见病,在育龄妇女中发病率高达10%~15%,严重影响妇女的身心健康和家庭生活。其发病机理存在多种学说,且一直有争议。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多认为是医源性因素[1],由于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最常见于剖宫产术后,多数学者认为是手术操作将子宫或腹腔内游离的内膜碎片带至切口上而发生种植。但是也并非所有被子宫内膜碎片污染的切口都会发生内异症,故另一些观点认为这与内膜碎片的遗传特质、生物学活性以及患者的局部或全身因素有关。我们观察的这32例患者均为剖宫产术后,无其他下腹部手术史,这说明剖宫产手术与切口内膜异位症的发生有关。诊断腹壁子宫内膜异位症并不困难,主要就是有剖宫产手术史的患者出现与月经周期密切相关的切口疤痕部位疼痛,切口疤痕部位有周期性变化的包块,超声检查可辅助确定病灶的囊实性和部位,以及排除腹腔内病变[2]。本组32例患者均存在上述典型的临床表现,查体均可扪及腹部切口处不同大小的肿块,术后病检也证实为子宫内膜异位症。腹部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有恶性变的个案报道,应引起临床医师的重视[3]。
对腹壁切口疤痕子宫内膜异位症的治疗,临床上采取手术为主、药物为辅的治疗原则。由于腹壁切口内异症肿块坚硬、纤维组织增生包裹、药物难以进入,药物治疗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手术治疗效果明显,由于病灶常累及腹直肌筋膜、肌层甚至腹膜,边界不清,因此手术切缘至少应在病灶外0.5cm,以防残留复发。内异症为性激素依赖性疾病,低雌激素状态可引起内膜萎缩,体内高孕激素水平可引起内膜组织蜕膜样变、萎缩。临床药物治疗内异症多应用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 GnRH ) 类似物,但费用高,其它药物有:孕三烯酮( 内美通)、米非司酮等。考虑本地区经济因素,我们术后均联合应用孕三烯酮和米非司酮治疗三周期,定期复查肝功能。手术和药物的联合治疗效果确切,仅有2例术后复发,考虑内异症包块较大,术后残留,已再次手术。
本研究表明,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与剖宫产手术有关。随着剖宫产率大幅度提高,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生也会相应增加,因此预防腹壁切口子宫内异症显得极为重要。其一,加大宣传自然分娩的益处和剖宫产的近、远期并发症,积极开展无痛分娩,尽量避免社会因素所致的剖宫产,提高产科医师和助产士的产程处理能力和经阴道助产技术。其二,规范手术操作,主要措施是术中用纱垫保护腹壁切口,进入宫腔的纱布、器械不能再接触腹壁切口。缝合子宫的缝针和线不再用于缝合腹部切口,用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腹壁切口[4]。另外,术后积极促进产妇的身体恢复,提高机体免疫功能,同时提倡母乳喂养,延缓月经到来的时间,这不利于散落于切口的子宫内膜的种植生长。
[1] 程明军,徐丛剑.子宫内膜异位症的发病机制理论与学说[J].中国实用妇科和产科,2007,23(7):561.
[2] 张琴美,张春平,柯显培.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恶变1例[J].实用妇产科杂志,2008,24(2):112.
[3] 包梅,宋永慧.超声诊断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10 例[J].中国医学影像技术,2009,25 (z1):14.
[4] 焦玉香,马宪敏.冲洗法预防剖宫产腹壁切口子宫内膜异位症[J].中国妇幼保健,2007,22(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