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金艳 李 丽 汪春玲
(辽宁省阜新市中医医院,辽宁 阜新 123000)
痔是直肠末端黏膜下和肛管皮肤下静脉丝发生扩大,曲张而形成的柔软的静脉团。通常是因为饮食不节、辛辣,或便秘、久泻、久痢、久坐、久立、负重远行,妊娠多产等,可使湿热内生,气血不调,经络阻滞,瘀血浊气,下注肛门而形成本病[1]。混合痔位于齿状线附近。由齿状线上、下静脉丝互相吻合并扩张而成,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男、女老幼皆可得病。混合痔手术后往往会因手术创伤及肛门自身特殊生理环境、排气排便等刺激而至局部出现水肿、疼痛、渗血等症状,严重影响切口愈合,甚至可引起,切口感染及大出血等合并症,为寻求一种能迅速有效地消除术后症状,预防切口感染的护理方法,辽宁省阜新市中医医院探索应用中药对行外剥内扎术的混合痔患者采取痔疮洗药熏洗和痔疮膏换药相结合的方法,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2008年6月至2009年10月辽宁省阜新市中医医院肛肠科共收治混合痔患者108例,男性患者62例,女性患者46例;年龄在22~78岁,平均42.3岁;平均住院天数为10~17d。
痔疮膏的成分有朱砂、赭石、冰片和滑石粉等,将中药研碎成粉末制成膏剂,痔疮洗药的成分为玄明粉、白矾等。将中药研碎成粉剂按一定比例混均。患者每次排便后,取洗药50g用80~100mL的热水冲泡先熏,等待皮肤适应水温后行坐浴,坐浴时间为5~10min。坐浴后保持肛周清洁干燥。再行痔疮膏上药,将痔疮膏涂于4cm×4cm的油纱条上,将其探入肛门1~2cm,再用无菌敷料盖之。
朱砂有解毒的功效,它主治疮疡肿毒,冰片有止痛散热的功效,滑石粉有收湿敛疮功效,白矾具有收湿止痒、止泻止血功效等,痔疮洗药和痔疮膏的清热祛湿,止血止痛止痒作用。而坐浴是一种温热物理疗法,可使切口局部血管扩张,改善血液循环,增加新陈代谢和细胞的吞噬能力。坐浴后药物作用于肛周,既缓解肛门疼痛,还可以清洁创口,防止感染及促进愈合,对肛周的皮肤起到去腐生肌的功效。
疼痛是混合痔手术后常见症状,不仅严重影响手术患者生活质量,并且诱发恐惧情绪,延长手术恢复期,增加患者经济负担。对于术后疼痛患者,首先采取心理护理。术前要耐心做好解释工作,向患者说明手术治疗的良好效果,及术前准备的重要性。对于文化程度比较高,易于理解治疗的患者可以用一些专业术语,作解释,而对于文化程度较低年龄较高,不易于理解治疗的患者,可用些明白易懂的话语和生活常见现象来解释,最终使患者放宽心情,增加战胜疾病的信心,以良好的心态去面对手术。术后先告知手术非常顺利,让患者放心嘱其安心休息,并对生命体征予以监测。麻醉消失后出现疼痛时可先通过转移注意力及暗示疗法。如效果不佳。可口服氨酚待因片,或应用盐酸哌替啶100mg肌内注射。
要调节饮食结构,荤素搭配,粗细得当,术后1~2d应以无渣或少渣,流食、半流食为主,如藕粉、莲子羹、稀粥、面条等。多吃新鲜水果、蔬菜,如菠菜、芹菜、西瓜、梨、香蕉、苹果等,橘子要少吃因其属热性水果。少吃辛辣刺激性食物,如酒、榨菜、辣椒、生姜、大葱、蒜、茴香等。少吃高热量零食,这样大便不至于稀溏干燥和细腻过重或熏煎食品,嘱患者多饮水,尤其多喝些蜂蜜水,饮食习惯要定时定量,不能暴饮暴食。
平时要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术后要鼓励患者尽早排便,并观察排便次数,以1~2次/d为宜。术后3d未排便,及大便干燥不能排出时,给予协助排便治疗,如口服麻仁滋脾丸,或用110mL开塞露经肛门注入,可缓解肛门括约肌痉挛而促进排便,对于粪便极为干结者,需先行肛门指诊将粪块挤碎后在进行协助排便治疗,每次排便后均要清洗肛门用痔疮熏洗并以痔疮并以痔疮膏换药。
尿潴留是混合痔手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术后24h内,嘱患者排尿4~6h/d,要避免因手术、麻醉、疼痛等因素造成术后尿潴留,如果出现尿潴留,要多关心体贴患者,耐心热情,让患者精神放松,解除顾虑,使其有归属感,可给予热敷下腹部,选择适当的环境和体位,如扶患者去卫生间排尿,听流水声形成条件反射。如经一般诱导仍未排尿者,可适当用药物,如肌注新斯的明等,或行中医针刺,中极透关元、双侧合谷、双侧足三里,双侧三阴交等穴,给予强刺激3min行针一次需15min,5次行针。如患者仍未排尿,且下腹涨满隆起。可给予导尿,对患者要做好导尿管护理,消毒尿道口2次/d,并嘱患者多饮水。另外,因混合痔术后患者肛内填塞纱条及用丁字带压迫过紧时,要注意6h后可适当放松,以利排尿[2]。
除做操等全身性体育锻炼之外,还需加强局部功能锻炼,如肛门收缩运动,又称“提肛”即自我调整括约肌,收缩放松肛门,一收一放为一下,50下/次,约3min,1~2次/d,姿势随意,坚持长期锻炼可起到预防的作用。避免久站、久坐,久蹲及肛交。
建议用柔软、白色无香味的卫生纸,避免穿紧身裤和粗糙内裤。不要在清洁肛周时使用肥皂和毛巾用力擦洗,建议经常热水坐浴。
[1]刘革新.中医护理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
[2]曹伟新,李乐之.外科护理学[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