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日新
(鞍山师范学院附属卫生学校微生物学教研室,辽宁 鞍山 114001)
护理教育是一种特殊的职业教育,是要为社会输送大量高素质的护理人才。目前中职卫校的学生特点是:大部分初中毕业,年龄小,文化基础薄弱、自控力、自信心差,动手能力、好奇心强。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使之健康的成长,是我们每位教师面临的艰巨任务。病原生物与免学基础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在新生入学的第2学期开课,是学生较先接触的医学基础知识,其教学应该是对德育系统教育的非常有益的补充、理解和实践。借力我院开展的诚信建设活动,以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课堂教学为契机,对学生进行道德素质教育。
如在讲解结核分枝杆菌的生物学特性时,画龙点睛地将其概括为“懒、馋、丑、奸、滑”,届时马上联系“我们是新时代的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与希望,千万不能学结核分枝杆菌,没有一点好的品质,没法在社会上做人,我们要勤劳、善良、朴实、诚实……强化学生对真善美的认识”。“寄生虫的消化、运动器官逐渐退化,生殖、附着器官高度发达,体现自然界用进废退的法则,我们同学不要学寄生虫不劳而获,只有勤思考,头脑才会更聪敏,只有热爱劳动,身体才会更健康,只有付出,才能有收获……”时刻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等优良品德。
介绍正常菌群的概念及意义时,强调“人体的某些部位(体表、人体与外界相通的腔道)存在的细菌等微生物正常条件下不致病,而且对机体有利(生理意义),它们构成人体生存的重要的微生态环境,有是正常的,没有反而是不正常的。但他们不致病是有条件的,是相对的,条件改变时,也会转变成致病菌 (病理意义)。” “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性异物维护自身生理平衡与稳定的功能。正常时对机体有利,异常时照样会引起疾病,它是一把双刃剑”。“吞噬细胞在吞噬杀菌的同时还会有不完全吞噬的结果,造成感染的扩散”……培养学生具体情况具体分析,灵活、全面分析问题而不是僵化、片面的看问题的思维。
细菌培养是微生物学实验中的基本技能,尤其平板划线,初次操作存在一定难度(力度要适中、接种环与培养基夹角45度、划线密而不重复、严格无菌操作等),通过此试验达到分离细菌的目的,并树立无菌观念。要求学生整个操作过程精力集中,态度认真,以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尤其分析实验结果时,更要实事求是,真实记录,积极思考,必要时重做,不能弄虚作假,照搬照抄,其重要性可用弗莱明意外发现抗生素的实例来说明。
粪便标本检查、血液标本检查是护生需要操作的实验项目,学生们大都是独生女,有的怕脏、有的怕疼,甚至有的干脆不做,想马马虎虎看看,完事大吉。此时,教师就要亲自操作和主动伸出手,让同学们采血 ,做出示范,使学生不知不觉受到熏陶和感染,通过身教言传,鼓励他们亲自动手体验。ELISA试验整个过程需时长,操作相对繁琐,让同学克服困难、牺牲休息时间互相配合完成。
热爱是最好的老师。为了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护理事业的思想,在讲课中适当引入近代、现代科学家探索发现真理的故事,如介绍微生物学之父法国的巴斯德、德国的郭霍医生等为微生物学创立做出杰出贡献,我国著名学者汤飞凡教授把沙眼衣原体接种进自己的眼睛进行试验,成为世界上发现重要病原体的第一位中国人。还有美国青年医生立克次在研究立克次体时不幸感染而牺牲的感人事迹、免疫学研究过程中的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的贡献……。听到这些例子,学生被先辈钻研科学、献身科学、不惜牺牲的精神所感动,逐步提高了对本学科乃至医学的学习兴趣,树立了自信心,从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
为培养学生高度的责任心和良好的医德医风,要求学生端正学习态度,重视基础理论学习和实践技能的掌握,加强服务意识。在讲热源质时举一案例:有一位医护人员由于责任心不强,将过期的药液给患者输注,引起了发热的输液反应,借此强调热源质的病理意义及消毒灭菌的重要性。“医院感染率是多少?手术伤口的感染率多少?给出系列数字来说明无菌操作、无菌观念的重要性。引入配错血型进行输血,引起Ⅱ型变态反应,给病人造成严重后果的案例,引发学生对生命的爱护……从而认识到只有学好本领,具备高尚的医德,才能更好地服务于人。
总之,作为一名教师应充分利用好课堂这块阵地,把教书育人有机结合到病原生物学与免疫学基础教学中,让课堂成为“不仅是学科知识传递的殿堂,更是人性养育的圣殿”,让教学活动成为丰富人生体验的活动,让知识的增长,伴随着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与完善,健康人格的形成,成为合格的医护工作者。下移畸形等)及洋地黄中毒。感染为常见诱因,但也可由疲劳、精神紧张而诱发。小儿常表现为突然出现烦躁、气促、汗多、苍白。肢体发冷、拒食、发绀,年长儿诉心前区不适、头晕、乏力、恶心呕吐,可突然终止。发作持续24h以上,常并发心力衰竭,尤其多见于心率超过200次/min以上的婴儿。因此早期发现,早期治疗很主要。本组患儿有4例反复发作,后坚持口服心律平半年,3例偶再发作,经休息及加大口服剂量可终止发作。1例发作频繁,每次发作时间长,于外院行射频消融治疗后仍有反复发作,拟再行射频消融治疗。
PSVT的复律药物颇多,但如何选择转复率高,转复时间短,疗效持久及安全的药物治疗PSVT,是临床医师常面临的难题。普罗帕酮是国内最常用的Ⅰc类抗心律失常针剂[3],能延长房室结(AVN)快慢径路及旁道的逆向ERP对AVN慢径路、旁道前向ERP有轻度延长作用,从而可有效终止PSVT。ATP主要抑制钙通道[4],具有半衰期短、起效快的优点。维拉帕米对AVN有显著抑制作用,对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及顺向型房室旁路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疗效好,对旁道无作用,不适用于逆向型AVRT。
目前室上性心动过速(SVT)包括窦性心动过速(ST)、房性心动过速(AT)、心房扑动(AF)、心房颤动(Af)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房室间反复性心动过速(AVRT)及房室交界区性心动过速(JT)。临床表现为突发骤止的室上性心动过速称为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从体表心电图上难以区分异位激动的起源与折返途径,而电生理检查可区分AVNRT、AVRT、窦房结折返性心动过速(SNRT)、房内折返性心动过速(IART)及自律性房性心动过速(AAT)。AVNRT是最常见的一种室上性心动过速,约占心动过速的60%~70%。按其折返环路前后向的不同分为“慢-快型”(S-F型)和“快-慢型”(F-S型)。AVRT是由房室旁道和正常传导系统共同参加的折返性快速心律。约占SVT的20%。主要见于W-P-W综合征或隐匿性预激综合征。IART约占SVT的4%~5%。其产生的基础为心房内组织传导性与不应期不均一。其折返环可位于心房内任何部位。SNRT产生的基础为窦房结周围复极不均一,形成单向阻滞。长期以来人们对本型心动过速认识不够,因为其临床表现不突出,发作时间短促。AAT是由于心房的异位自律性增强所引起的心动过速。异常自律性增高引起的SVT还包括JT。
房室折返(AVRT)是胎儿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最常见原因[5],90%以上婴儿SVT与房室旁道有关,故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最常发生在胎儿期和婴儿期。60%~90%婴儿SVT于1岁自然消失,但婴儿期自然消失的SVT约30%将在以后复发,主要复发年龄段为4~6岁。与婴幼儿STV相反,如5岁以后初次发作或伴有心脏结构异常,78%的SVT将持续存在,自然消失的概率很小。持续性交界区反复性心动过速(JT)是小儿无休止性SVT的最常见类型,好发于3~4岁,为顺传型房室折返伴RP间期>PR间期,较少自然消失,抗心律失常药物疗效通常不佳,而射频消融疗效肯定,消融成功率在90%以上。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在婴儿期极为罕见,仅占婴儿SVT的4%,多数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不能自然消失而需射频消融根治。异位房性心动过速(AT)在儿童STV中较为少见,3岁以下异位房性心动过速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大多有效,3岁以上异位房性心动过速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通常无效,且很少自然消失,因此应早期给予射频消融治疗。
总之对于反复发作,药物治疗效果不理想的SVT患儿,可行电生理检查,以明确折返部位,行射频消融治疗。
[1] 赵祥文.儿科急诊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166.
[2] 诸福棠.实用儿科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489-1493.
[3] 伍子琳,顾复生,沈潞华,等.心律平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临床电生理研究[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90,28(3):162.
[4] 马慧卿,马立芳,何国祥.静脉注射三磷酸腺苷治疗室上性心动过速的疗效观察[J].临床心血管病杂志,1990,6(6):24.
[5] 赵武,李奋.儿童快速性心律失常的自然史及介入治疗[J].中华儿科杂志,2009,47(4):267-2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