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彦英 樊 瑞
宁夏回族自治区第五人民医院灵武中心医院,宁夏 银川 750411
崩漏即是妇科常见病又是疑难重症,历来受到医家重视,提出了不少理法方药及经验,各家侧重点不同,其中以明代方药之所著《丹溪心法附余》中提出的塞流、澄源、复旧三法至今最为临床所遵循。尽管如此,笔者以为:崩漏发病有缓急之分,出血时间有长短之别,年龄、体质各有差异。本着“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法则,结合西医药的发展,止血,调节内分泌药物的应用,故塞流、澄源、复旧三法在临床应用时要随证辨治,不可拘泥,抓住肾为真元之根,性命所系,肾虚为崩漏病之关键所在,同时调补冲任,以安“血海”,达到安宫,调血,定经的目的,从而取得一定疗效。
本组病例83例,均经妇科及B超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子宫出血,其中46例并作了子宫内膜病检,确诊为功能性子宫出血。年龄14~29岁25例,占30﹪;30~39岁38例,占45%;40岁以上20例,占24%。病程3~6个月者31例,占37%;6个月至1年者28例,占34%;1年以上者24例,占29%。
脾肾阳虚型:经血量多或淋漓不断反复发作,经血淡或质稀发黑伴有面色晄白或萎黄,头昏腰酸,面目浮肿,肢冷畏寒,腹胀便溏,舌淡苔白滑脉细弱。
阴虚瘀热型:阵发性出血,量多色红,午后或夜晚较剧,夹有大血块或少量而淋漓不断,色紫暗而挟小血块,少腹作胀,伴有头晕目眩,口渴咽干,胸闷烦燥,腰腿酸软,便干溲黄,舌红苔薄黄,脉细弦。
气虚夹瘀型:出血反复发作,量多如冲或淋漓不净,色紫暗有块,少腹坠痛,伴有头晕耳鸣,心悸失眠,倦怠乏力,气短懒言,胸闷纳差,面浮足肿,舌淡胖边有紫点,脉细涩或虚大。
气滞血瘀型:经血非时而下,时下时止,淋漓不净,色紫黑有块,伴有头晕目弦,心烦易怒,胸胁胀痛或拒按,身热,口干苦入夜为甚,每遇情志波动而诸症加剧。舌质暗或瘀点,脉沉弦或弦数或滑数。
基本方:熟地、山萸肉、山药、阿胶 (烊化)、茜草、川断各15g,白术、云苓、仙茅、仙灵脾、炒枣仁各10g,升麻、参三七 (冲服)各3g。
加减:脾肾阳虚型重用仙灵脾、仙茅加肉桂3~5g,炮姜6~10g。
阴虚瘀热型:去熟地、仙茅、仙灵脾加生地15g,丹皮10g,益母草20g,黑山栀10g。
气虚夹瘀型:去熟地、山萸肉,加党参20g,黄芪30g,花蕊石、蒲黄各15g
气滞血瘀型:去熟地、仙茅、仙灵脾、山萸肉,重用茜草,加香附10g,仙鹤草10g,川楝子10g,或合失笑散。
治疗标准:痊愈 (服药5~10剂血止,3个月内症状消失,月经周期、经期、经血量正常)41例。显效 (服药10~15剂,3个月内症状基本消失,月经周期20~40天,经期7~10天,出血量时多时少,似乎正常量,或从此逐渐绝经)30例。有效 (服药15~25剂,经血渐止,症状大部分消失,月经周期紊乱)9例。无效 (服药10~25剂,收效不显,须手术治疗)3例。
治疗结果:痊愈41例,占49﹪;显效30例,占36﹪;有效9例,占11﹪;无效3例,占4﹪;总有效率96﹪。无效3例,占4﹪。
例1:将某某,女,16岁,学生。2009年4月初诊。
主诉:月经量多,持续半月不断,连续3个月。现症经行后期,腹痛喜按喜暖,量多色淡质稀或发黑,淋漓不断,倦怠乏力,纳食不香,头晕腰酸,肢冷畏寒,舌淡体胖大,边有齿痕,苔薄滑,脉细弱无力。实验室检查:Hb 7.0g/dl,BP90/60mm Hg,未作妇科检查。辨证:脾肾阳虚,冲任失固。治宜温脾肾,固冲任,即以基本方去山萸肉、山药、炒枣仁加入肉桂3g、黄芪30g、当归10g,服3剂,出血大减。照原方增减继服7剂血止,症状改善。继以归脾丸,定坤丹调理月余而痊愈。此即固肾补脾,益气摄血,使血循常道而血止,调理肾气,使血室封藏守时,月经定时来去。
例2:张某,女,27岁,工人,2009年7月初诊。主诉:月经来频,1月3次。现症:刻下经行量多如冲,色鲜红夹块,同时伴有头晕欲仆,腰酸痛,心烦易怒,胸胁胀痛,每次月经来前则两乳作胀,不能触之,失眠纳差,舌质正常脉滑数。素有眩晕,头痛,每遇劳累而加剧。实验室检查:Hb 7.5g/dl,BP 110/70mmHg,B超检查:子宫内膜增厚。肾虚失固,瘀结胞宫,肝经。治宜:滋肾固冲,疏肝解郁佐以清热。即以基本方去熟地、仙茅、仙灵脾加生地、香附各15g,仙鹤草、川楝子各10g,服药3剂出血量少,眩晕减。6剂血止诸症减轻。继服逍遥丸以调理肝脾,1月后月经来潮,量、色、质正常。
例3:姚某,女,49岁,干部,2009年8月初诊。主诉:月经周期不规则近1年,量多如冲。眼下经来月余不断,量多如崩,色鲜而夹有小块,伴有形寒肤热,心悸少寐,腰膝痠软,午后下肢微浮,舌红苔正常脉细。检查:Hb 7.6g/dl。妇检:子宫略大,质硬。辨证:肝肾阴虚,肝脾气馅,冲任失摄之漏下。治宜:滋养肝肾之阴,升补肝脾之气。即投基本方。连服5剂血止。继与上方增减调理月余而痊愈,此乃调理中州,滋肾固冲之法,随访1年后绝经。
祖国医学认为:崩漏是指经血非时暴下不止或淋漓不断,忽然大下谓之崩中或经崩,淋漓不断谓之漏下或经漏。二者常交替出现,故统称崩漏。肾虚乃崩漏之本。少年患者肾气稚弱,天癸初至,冲任未充;更年期患者天癸欲竭,肾气渐虚,脾土失暖,土虚则火热而水寒,金烁而木枯阴阳失于平调。育龄期患者多产劳伤,情志失调,久病及肾,肾虚则纳固无权,封藏失守,冲任不固,或肝气失于调达,肾虚冲任脉虚,瘀结胞宫,血不归经产生虚实夹杂,寒热错杂的病理机转。因此,本病虽有脏腑、经络、气血不同,但其根本在肾,病位在冲任。故调肾健脾,使肾气得固,脾气健旺,冲任相资,则经自调。调肾固冲汤由熟地、山萸肉、山药、阿胶、茜草、续断 、白术、茯苓、仙茅、仙灵脾、炒枣仁、升麻、参三七组成,颇具滋肝肾之阴,生肝脾之气的妙用。其中熟地、山萸肉、山药为主药,补肾填精,滋其化源;茯苓、白术健脾益气配阴,使阴平阳秘;少佐升麻,轻提脾胃之阳气;炒枣仁以养心滋脾,启动后天之本,使阳生阴长而生化充实;二仙、续断温补脾胃,阴得阳助源泉不竭;阿胶、茜草、参三七养血祛瘀止血。全方寓阴中求阳,通瘀健中,平补轻升于一法,其收调肾固冲,滋脾统血之效果。
总之,治崩漏应随证辨证,治崩宜升提固涩,不宜辛温行血;治漏宜养血理气,不可偏于固涩。青春期患者应重在补肾气,宜冲任;育龄患者重在疏肝养肝,调冲任;更年期患者应重在滋肾调肝,扶脾固冲任。治疗用药应注意止血活血并用,引血归经,禁单用炭药,留邪于内,变生他证。通常临床上多选用仙鹤草、益母草、茜草、藕节、棕榈炭、紫珠草、田三七、泽兰、牛膝等止血活血药,可获较好的疗效。然而,临床中发现,年少、体壮者中药治疗易趋康复。而更年期或老年患者,中药有时难以奏效,必要时须行手术切除子宫以根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