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杰 张玉凤
1.云南省迪庆藏族州食品药品检验所,云南 迪庆 674400;2.云南省迪庆香格里拉医院药剂科,云南 香格里拉 674400
冬虫夏草是一种传统的名贵滋补中药材,有调节免疫系统功能、抗肿瘤、抗疲劳等多种功效。冬虫夏草究竟是虫还是草?从它的形成过程来看,通俗地讲,就是蝙蝠科许多种别的蝙蝠蛾为繁衍后代,产卵于土壤中,之后转变为幼虫。在此前后,冬虫夏草菌侵入幼虫体内,吸收幼虫体内的物质作为生存的营养条件,并在幼虫体内不断繁殖,致使幼虫体内充满菌丝。在来年的5-7月天气转暖时,自幼虫头部长出褐色或浅褐色的菌座,生长后冒出地面呈草梗状,就形成我们平时见到的冬虫夏草。因此,虽然兼有虫和草的外形,却非虫非草,属于菌藻类生物。
《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规定:本品为麦角菌科真菌冬虫夏草菌Cordyceps sinensis(BerK.)Sacc.寄生在蝙蝠娥科昆虫幼虫上的子座及幼虫尸体的复合体。夏初子座出土、孢子未发散时挖取,晒至六七成干,除去似纤维状的附着物及杂质,晒干或低温干燥。真正的冬虫夏草均为野生,生长在海拔3000米至5000米的高山草地灌木带上面的雪线附近的草坡上,对自然环境要求高。由于野生冬虫夏草分布地区狭窄、自然寄生率低、对生活环境条件要求苛刻,所以本身资源比较有限。近年来又由于冬虫夏草主产地生态环境遭到人为严重破坏,大量盲目不合理采挖致使资源日趋减少,产量逐年下降。而价格却逐年攀升,且居高不下,从几万元一公斤至十几万元一公斤,堪称天价。也正因为如此,不法分子以假劣混伪品冒充冬虫夏草牟取暴利的事件屡屡发生,混伪品充斥市场。笔者在此谈谈对冬虫夏草的鉴别要点,以利于广大人民群众用药安全有效。
《中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规定:【性状】本品由虫体与从虫头部长出的真菌子座相连而成。虫体似蚕,长3~5cm,直径0.3~0.8cm;表面深黄色至黄棕色,有环纹20~30个,近头部的环纹较细;头部红棕色,足8对,中部4对较明显;质脆,易折断,断面略平坦,淡黄白色。子座细长圆柱形,长4~7cm,直径约0.3cm;表面深棕色至棕褐色,有细纵皱纹,上部稍膨大;质柔韧,断面类白色。气微腥,味微苦。笔者认为应描述为气特异,味微香、回甜为宜。
目前中药材市场及各地旅游产品特产店里,有以下几种混充品和伪品较为常见:
一.凉山虫草
二.地蚕
三.白僵蚕
四.亚香棒虫草
五.用玉米粉、面粉、石膏等加工压模伪充虫草
凉山虫草 虫体较长。有3-6厘米,表面棕褐色,足不明显。子座细长,有10-30厘米,直径较细,呈黄棕色至黄褐色。少数子座顶端有分支。
地蚕 虫体呈梭形。略弯曲,环纹较少,仅3~15条。外表淡黄色。无子座,味淡。
白僵蚕 虫体略呈圆柱形,多弯曲皱缩,表面呈灰黄色,覆有白色粉霜状物,头部较圆。8对足呈突起状。无子座,气微腥,味微咸。
亚香棒虫草 子座从虫头部中央长出,不包住整个虫头;足8对,中部四足不太突出,环纹没正品虫草那么明显,子座较长,顶端圆形,子座分叉的情况比较多。其它外表特征基本相同。有的亚香棒虫草虫体发白,较好鉴别,也有黄颜色的,较难识别。此类混伪品较为多见,鉴别主要靠味觉,亚香棒虫草腥味较大,按生长环境的不同,味呈咸、苦、酸不等。近两年,湖南,江西地区经常发现亚香棒虫草,并有人到当地不断低价收购,应引起广大消费者的重视,这种虫草很难识别。购买虫草时务必小心,要仔细甄别。此类虫草服食后常会引起恶心、呕吐、眩晕等中毒症状,需要引起注意。
压模“虫草” 用面粉、玉米粉、石膏粉等经加工模压而成,“虫体”光滑,呈黄白色,环纹特别明显,质重。折断面呈淡白色,滴加少量碘试验会显蓝色。这种赝品最容易识别,因为是用模具压成,故大小和色泽基本整齐一致。或者放水里面泡30分钟就能鉴别,无特殊气味,味淡。
近年来,由于冬虫夏草价格不断攀升,市面上混伪品越来越多,很多时候价真货不实,给了很高的价格却买不到真正的冬虫夏草。就此,笔者将近几年来通过检验积累的一点体会写出来以供参考。方法简便实用,如果掌握这些鉴别方法,能够快速鉴别其真伪,以保障用药安全有效。
[1]国家药典委员会,《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一部[S].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0.
[2]云南省大理州食品药品检验所.《常见中药材真伪鉴别彩照图集》第一册 [M].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