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红
(广西省南宁市红十字会医院 南宁 530000)
近年来,随着手术和麻醉技术的不断进步,以及各种社会因素的作用,剖宫产率不断升高,但剖宫产毕竟是有损伤的手术,切口愈合不良是剖宫产较常见的并发症,主要包括切口脂肪液化、感染、裂开、血肿等。一旦出现腹部切口愈合障碍,轻则给产妇带来痛苦,延长住院时间,重则危及患者生命,甚至会引发医疗纠纷。因此,如何预防及减少术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的发生,积极采取有效预防、治疗方法,具有较大意义。现将我院2006年6月至2010年6月56例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病例治疗体会报道如下,以供参考。
选择我院2006年6月至2010年6月收治的56例剖宫产术后腹部伤口愈合不良产妇。年龄24~36岁,平均年龄27岁。其中初产妇40例,经产妇16例,腹部横切口45例,腹部纵切口11例,均为足月分娩。
56例患者中,体温>38℃者或者持续2d以上者39例,最高39.0℃,术后4~7d切口出现红肿、硬结,有热痛及脓性分泌物溢出,取分泌物做细菌培养,结果显示均有细菌生长,诊断为感染所致;体温<38℃17例,切口无红、肿、压痛,但切口有黄色渗液,内见漂浮脂肪滴,诊断为切口脂肪液化。
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规定:乙、丙级视为愈合不良,即切口局部红肿、硬结、血肿、渗液为乙级;切口化脓为丙级。此外切口完全、不完全裂开也视为愈合不良。
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出现红肿、硬结,可给予庆大霉素局部封闭、利凡诺湿敷、微波理疗,如术后3d发现切口红肿有渗液,用生理盐水及甲硝唑、庆大霉素等冲洗,坚持每天换药,尽量彻底清除不新鲜的坏死组织及异物,然后局部挤压使渗液排出纱条引流,待腹部切口无异常分泌物并长出新鲜肉芽组织后,用蝶形胶布拉拢固定并关闭腹部切口,隔2~3d再换药,二期缝合术切口术后8~9d拆线,蝶形胶布拉拢切口待其愈合。
经治疗后,56例患者均于7~30d治愈出院。
随着麻醉技术、手术水平的提高,输血技术的完善和抗生素的正确使用,剖宫产术确实是一种比较安全的分娩方式,尤其是对有明显适应证的孕妇。剖宫产作为产科常见的创伤性操作手术,其腹部的切口大多愈合良好,但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仍有部分发生切口感染、脂肪液化,腹部切口愈合不良是最常见的术后切口并发症。
(1)正常妇女阴道内寄生大量致病菌和非致病菌,但妇女阴道有自净作用,羊水胎粪中含有抗菌物质,妊娠和正常分娩不会给产妇增加感染的机会,只有当机体免疫力、细菌毒力和细菌数量三者之间的平衡失调时才会增加感染的机会,如胎膜早破、产程过长、多次肛查、阴道检查、孕期卫生不良、严重贫血等,使存在于周围环境或产妇阴道内的病菌繁殖,并发生感染,从而导致腹部切口愈合不良;(2)孕前及孕期过度营养摄入,致腹壁脂肪堆积,缝合时难以消除脂肪层死腔,脂肪组织血供少,影响操作而延长手术时间,且脂肪过厚,在切割时容易残留脂肪孤岛以致难以避免缝合缺陷,导致脂肪液化,渗液积于较深处不易流出并发感染;(3)术中使用高频电刀不当及缝线过密可影响组织血运,导致组织缺血、坏死及缝线异物反应;(4)孕期合并贫血病及其他基础病,加之术中出血或术后进食差,机体抵抗力下降,切口感染的机会均增加;(5)手术时间延长使切口暴露,牵拉损伤组织使局部抵抗力低下影响切口愈合;(6)夏季温湿度增加有利于微生物生长繁殖。
剖宫产术后感染的特点是以G+化脓球菌、大肠杆菌、厌氧菌为主的混合性感染,故应选用广谱抗生素加抗厌氧菌类。庆大霉素可直接作用于细菌的核糖体,从而抑制蛋白质的合成,起到抗菌作用,对多种G+杆菌,如大肠杆菌等有明显的抗菌效果。甲硝唑近年来广泛用于抗厌氧菌感染。糜蛋白酶为从牛胰脏提取的一种蛋白酶,能迅速分解蛋白质,局部应用有清除血块、脓性分泌物和坏死组织的作用。本组患者在术后3d发现切口红肿有渗液,我们采取局部挤压使渗液排出,纱条引流,待创缘新鲜后蝶形胶布固定;切口积脓发现后及时拆除缝线,彻底清创,待脓液清除后,甲硝唑液冲洗,彻底清除坏死组织及松动缝线后用干纱布引流3~4d,待渗出减少,组织血运良好,局部应用创愈膏放于切口底部,纱条放于切缘,无菌敷料固定,根据渗出多少决定换药时间,切口裂开积极纠正并发症同时行二次缝合。
(1)孕期应进行均衡及适度营养,并配合适当锻炼,控制体重增长过快。(2)术前及术后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纠正贫血,加强营养,增强抵抗力。(3)进入产程的孕妇,特别是已破膜者,尽量减少不必要的阴道检查、导尿和肛查,如需阴道检查,应做好无菌操作;对于难产的孕妇应及时行剖宫产,避免产程延长。
[1]周玉衡,肖秀丽.剖宫产术后切口愈合不良16例诊治体会[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10(8).
[2]孙秀丽,黄丽君,张华,等.剖宫产术后腹部切口愈合不良72例治疗体会[J].新疆医学,2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