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天瑛
(梨树县第二人民医院,吉林 四平 136502)
近年来,随着骨折生物学观点的提出。交锁髓内固定已成为四肢骨折治疗的首选[1]。其手术创伤小,且不破坏骨折端附近的血运,被称为“生物性”固定技术,理论上优于髓外固定,其可减小力臂,减低内外翻成角及内固定失效的发生率,同时可控制断端旋转、防止肢体短缩,使同折固定更加固定、有效。梨树县第二人民医院自2003年1月至2008年1月采用交锁髓内钉固定治疗肱骨骨不连162例,取得的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梨树县第二人民医院2003年1月至2008年1月采用交锁髓内钉治疗肱骨骨不连162例,其中男性92例,女性70例,年龄20~59岁,平均年龄39岁,原骨折类型:横行40例,斜行25例,螺旋形47例,粉碎性50例。原行钢板固定7例,梅花针固定1例,螺丝钉加钢丝相扎2例,保守治疗,1例。骨折至本次手术时间,8~25个月,平均12.5个月,162例均作扩髓静力交锁固定。
臂丛麻醉或全麻后,取仰卧位,头转向对侧以增加肩部暴露范围,伤侧肩部稍垫高,伤肢放于胸前。以骨折部位为中心,侧方自远端延伸,绕经大结节中间的纵形切口,切开三角肌筋膜,可触及大结节,三角肌的切开勿>4~8cm,以免损伤腋神经,髓内钉插入部位应选择大结节顶部内侧,位于肱二头肌沟后方约0.5mm处,髓内钉插入时,助手用力使骨折端加压,先锁远端锁钉,打数次后,在骨折端紧密接触情况下,施行近端交锁,最好使近端包埋于骨面大约0.5mm。在此基础上,对所有病例施行自体髂骨移植,术后抗生素应用5~7d,口服中药方剂:骨折2号合剂50mL,3次/d。
162 例患者均骨折愈合,早期感染3例,X线示交锁髓内固定稳定有效,予以抗生素及换药治疗。术后12周取出远离骨折端锁钉,愈合趋势明显。
骨折不连接在肱骨中下1/3骨折常见,多见于横断性骨折端的分离移位内固定不正确。肱骨干骨折约占全身骨折的1.31%,肱骨骨不连最常发生于肱骨中下段,因肱骨干的主要动脉大多数只有一支,直接由肱动脉分出,通常在肱骨中下1/3交界处或中点附近的前内侧进入骨内,并在骨皮质内下行,如果营养动脉仅为一支,其穿入骨内后则在骨皮质内或髓腔内侧分出上行支和下行支,因此肱骨中段骨折,尤其中下1/3交界处骨折易于招致骨营养动脉的损伤。
肱骨骨折和骨不连以往多采用钢板内固定,AO的观点至少需6孔钢板才能提供牢固的固定,而骨折断端缺乏骨折愈合所需要的轴向加压力刺激而致骨吸收大于骨形成。所以适当的应力刺激有助于断端骨痂形成,促进了骨折愈合及恢复。再者使用坚强的钢板固定后,钢板下的骨骼会出现骨质的疏松,去除钢板后骨骼会产生再骨折的危险。
梅花针可保护骨断端血供,但不能有效地控制远、近端的旋转移位,不能起到一个良好的可靠固定作用。
梨树县第二人民医院对162例肱骨骨不连在使用交锁髓内钉固定时,全部扩髓,髓内的血供很快可恢复[2,3],骨碎屑有骨诱导作用,可促进骨折的愈合。另外髓内钉插入远端锁定后,倒打数次,可使骨断端紧密接触。并且静力交锁固定保证了固定的稳定性,其比普通髓内钉抗扭转及轴向压缩能力大大增加,对骨缺损能保持骨骼长度,能有效对抗骨折端旋转能应力,同时配的自体髂骨植骨,为骨折愈合提供了一个良好的环境,并且,静力交锁内固定并非绝对静止,螺钉和髓内钉的螺孔并非绝对适应,这种微动可形成骨折远近端间的活动,可刺激外骨痂形成及促进骨折愈合。肩关节活动受限是肱骨交锁髓内钉最常见的并发症,其主要原因是髓内钉的尾端没有很好地包埋在大结节内及肩袖的损伤,因而选择适当的插入点,从肱骨大结节顶部内侧,位于肱上头肌沟后方约0.5mm处,以减少对肩袖的损伤,远端包埋入骨内,以减少对肩峰下方的影响,同时早期的肩关节功能锻炼,可减低肩关节功能不良的发生率。
中药方剂骨折2号合剂,可补肝肾、强筋骨,促进骨折愈合。
综上所述,本组资料表明,如能熟练掌握操作技术,我们认为交锁内钉固定治疗肱骨骨不连具有骨折愈合率高,对肱骨骨不连是比较理想的方法之一。且骨折愈合率高,疗效明显。
[1]Schatzket J,姜春岩.AO/ASZF.原则与方法的变迁[J].创伤骨科学报,1996,25(3):205.
[2]Kessler SB,Nallfeldt KKT,Perren SM,et,al.Theeffeets of Reaming ang intramedullary nailing on fracture healing[J].Clin Orthop Relat Res,1986(212):18.
[3]罗先正同,张薇.髓内钉的生物力学设计[J].中华骨科杂志,1997,17(4):272-2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