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中
(江苏淮安市急救中心,江苏 淮安 223001)
晕厥是指维持觉醒的脑干网状激动系统血流量一过性地减少或能量供应不足而导致的短暂意识丧失和姿势性肌肉张力降低或丧失,不能维持正常姿势而倒地,一般能够很快恢复正常,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综合征。其病因诊断困难,涉及而广,误诊率高,发病率及复发率高,且易导致的并发病多,具有致残甚至致死的危险。特别在院外急救中,由于院外环境复杂,急救人员接触患者时间短且没有特殊的仪器设备检查,对于晕厥的诊断及鉴别诊断较困难。本文总结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随救护车院外接诊的91例晕厥患者,就晕厥的诊断、鉴别诊断、风险评估及院外急救进行探讨,供同行参考。
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随救护车院外接诊的晕厥患者,共91例。其中男32例,女59例;年龄9~76岁,平均43.4岁。按诊时间5~20min,平均7min。
院外急救人员到现场后,经询问病史,体格检查,结合心电检查。其中心源性16例(17.58%),脑源性7例(7.69%),代谢性12例(13.19%),精神性39例(42.86%),其他17例(18.68%)。
1.3.1 常规处置
将患者置于空气流通处平卧体位,解开衣领,呼吸道有分泌物、异物、呕吐物者立即清除,有假牙者取出,以确保呼吸道通畅,吸氧,心电监护,同时安慰患者,解除其焦虑紧张情绪。
1.3.2 特殊处置
对一些器质性疾病引起的晕厥,针对病因采取积极的药物治疗。①心源性晕厥的治疗首先针对病因如心肌缺血、电解质紊乱等。缓慢性心律失常院前多选用阿托品、异丙肾上腺素等提高心室率;心动过速主要采用电复律或—受体阻滞剂、胺碘酮等。②脑源性晕厥如果颅压高者可选用脱水剂,如甘露醇,甘油果糖等。有抽搐可适量镇静剂,如苯巴比妥。③精神性晕厥,言语安慰患者,对情绪激动者,可选用镇静药物,如安定等。④其他原因晕厥者,可针对病因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如低血糖晕厥,可推注高渗糖;低血容量性晕厥,可补充血容量;血压降低的患者可应用升压药物,如多巴胺等。
91例晕厥患者,经现场评估及处置后,生命体征平稳,13例患者就地观察,78例患者送医院进一步明确原因及后续观察治疗。
3.1.1 主要症状
无论何种晕厥,发病多突然开始,有头晕、心慌、恶心呕吐、面色苍白、血压下降、呼吸减弱、意识模糊,持续数秒数分自然清醒,随之全身疲惫无力,稍后自动恢复,一般无抽搐和尿失禁,但常有外伤。
3.1.2 鉴别诊断
患者晕厥发生后,需要与昏迷、癫痫和眩晕所引起的倒地相鉴别。昏迷、癫痫患者意识丧失时间较长,癫痫患者有四肢抽搐,眼球上翻,口吐白沫等,眩晕患者一般无意识障碍而有视物旋转。而晕厥是一时性广泛或局部的脑供血不足或脑代谢物质浓度不足引起的可逆性大脑皮质功能紊乱所致的身体不能站立而昏倒[1]。
3.1.3 注意要点
诊断晕厥还需注意以下4项:①是否完全意识丧失。②是否发作较快且时间短暂。③是否完全自行恢复且无后遗症。④是否有肌紧张消失。如果该4项均具备,则晕厥可能性极大,如果≥1项不具备,诊断首先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意识障碍。
3.2.1 初步检查
对晕厥患者除常规的体格检查外,院外应常规进行12导联心电图检查。对评估中发现意识障碍或呼吸循环障碍的患者,应常规采用“OMI”,即吸氧(Oxygen,O)、监护(Monitoring,M)和建立静脉通道(Intravenous,I)的处理[2]。心电图、血压和血氧饱和度持续监测可以帮助我们判断患者的循环状况,这在院前是有条件完成的。
3.2.2 二次评估
在处理晕厥患者中的地位进行重新评估,应检出的患者:少数有致命性疾病的患者(如心律失常、脑动脉栓塞、主动脉夹层、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冠脉综合症),以及需要紧急干预的患者(如心动过缓或药物所致的体位性低血压)。
3.2.3 特别关注
尚需强调3个方面的问题:①是否为晕厥发作。②病因是否明确。③是否有心血管事件或死亡高危因素。
3.3.1 专业技术方面
我市120急救中心按照《江苏省急救医疗中心(站)建设管理规范》和《淮安市急救中心管理规范》的要求,定期组织业务学习,并加强各急救分站的急救人员的岗前和岗位培训,同时加强技能操作的培训,以提高院前急救人员现场处置能力。
3.3.2 设备保障方面
我中心值班救护车上配备了12导联心电图机、心电监护仪、除颤仪、呼吸机、吸引器等,并完善了急救单元配置,此举从设备层面上保证了救治的有效性。
3.3.3 卫生宣教方面
我中心经常组织急救人员走进社区、学校、大型厂矿企业、部队等进行卫生宣教,普及急救知识,提高初步急救技能,使院前急救社会化。
[1]高全杰.辨别晕厥 现场急救[J].家庭药学,2005(3):43.
[2]Cappell MS,Friedel D.Initial management of acute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from inital evaluation up to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J].Med Clin Noreh Am,2008,92(3):491-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