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诊静脉注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致不良反应52例的观察及护理

2011-02-11 02:53:20植少娟区正红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1年20期
关键词:类抗生素过敏史溶媒

植少娟 袁 碧 区正红

1.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广东 广州 510130;2.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中心注射室,广东 广州 510130

头孢菌素类药物已广泛应用于我院各科室中。我院门诊常用的这四种头孢菌素类药物属于第一代和第三代头孢菌素。第一代头孢菌素抗菌谱与广谱青霉素同,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具有杀菌作用;与青霉素相比,特别对产青霉素酶的金葡菌、痢疾杆菌、流感杆菌有较强活性;抗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肠球菌属的活性不如广谱青霉素;对肠杆菌属、绿脓假平胞菌、沙雷菌属无效;对青霉素酶稳定,易被广谱-内酰胺酶分解[1]。第三代头孢菌素作用特点:抗金葡菌等革兰阳性菌活性不如第一、二代,但头孢唑南、氟氧头孢除外;对革兰阴性菌作用优于第二代;多数品种对广谱-内酰胺酶分稳定,但可被超对广谱-内酰胺酶分解[1]。但随着临床应用的增多,其不良反应(ADR)的报道也逐渐增多[2]。本院门诊2007年10月至2009年9月2920例患者门诊静脉注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发生不良反应52例,现将其观察及护理情况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院2007年10月至2009年9月本院门诊静脉注射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患者2920例,发生不良反应52例,其中过敏反应29例 (55.77%),发生率0.99%,胃肠道反应14例 (26.92%),发生率为0.48%,其他不良反应9例(17.31%),发生率为 0.31%,男 28例 (53.85%),女24例 (46.15%),年龄17~76岁,其中,<20岁6例(11.54%),20~59岁30例 (57.69%),>60岁16例(30.77%)。患者性别、年龄差异与不良反应的发生无显著性关联。不良反应发生的时间为1min~24h,其中<4min为45例,1~24h为7例。

1.2 调查方法

详细记录患者资料,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诊断、过敏史、用药时间、药物名称、用药剂量,用药途径溶媒用药后反应,以及不良反应及其表现,处理过程和转归等。

2 观察结果

2.1 发生药物不良反应原患疾病分布 52例患者中以呼吸系统感染 (31例)为主 (包括上呼吸道感染,肺部感染,慢性支气管炎),尿路感染 (9例),皮肤感染 (10例),肾囊肿 (2例)。

2.2 给药途径,时间及溶媒 52例均为静脉注射给药,以0.9%氯化钠或灭菌注射用水为溶媒溶解后立即使用。

2.3 不良反应涉及的药物 52例头孢菌类抗生素不良反应中涉及到的药物头孢替唑15例 (28.85%),头孢硫脒16例 (30.77%),头孢曲松钠11例 (21.15%),头孢唑肟钠10例 (19.23%)。

2.4 药物不良反应的临床表现 52例患者中不良反应发生时间最早为首次用药1min,最迟为用药24h。29例过敏患者中,20例患者出现皮肤发红,皮疹,伴瘙痒。9例表现为头晕,脸色发白,胸闷,气急,出汗,14例表现为恶心,呕吐,伴或不伴腹泻的胃肠道反应,9例表现为血管注射部位疼痛。未见过敏性休克,所有患者经停药或对症处理后,均恢复正常。

2.5 过敏史 52例头孢菌类抗生素不良反应的患者用药前均已进食,20例诉以往所用抗菌药物名称不详及过敏史不明确,32例患者诉无药物过敏史。所有药物用药前未作皮试。

3 护理

3.1 向患者做好解释工作,用此药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安慰患者,解除心理焦虑,使其安心接受治疗。静脉注射前请患者进食,禁止空腹注射,以防空腹时机体对药物的耐受性降低,产生晕针现象或假过敏反应,甚至诱发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危及患者的生命安全。

3.2 用药前详细询问病人的过敏史、家族史、用药史。已知对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过敏者禁用。对于有青霉素过敏史、高敏体质者、有药物过敏史者,要尽量避免使用,必须使用时应作皮肤过敏试验,皮试结果的判断,按青霉素皮试的规定[3],且皮肤试验浓度为300~500ug/mL,不宜用其他药物代替。并作好急救准备,以便及时抢救。

3.3 头孢菌素类药物属于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有β-内酰胺环,β-内酰胺环不稳定,易受亲核性或亲电性试剂的影响,在酸、碱、糖类和多元醇、某些金属离子中易发生水解和分子重排而导致其疗效降低和过敏反应的增加,在溶媒选择和使用时注意,PH值接近中性的0.9%氯化钠注射液是大多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的最佳溶媒[4-5]。注射用头孢曲松钠说明书注明:静脉注射的头孢曲松钠选择灭菌注射用水做溶媒。故执行医嘱的同时也要根据药物说明书,熟悉头孢菌素类药物的配伍禁忌,掌握其药物特性,在使用过程中应注意不同药物之间的化学反应,合理选择溶媒及溶媒的剂量,不能盲目执行医嘱,预防和减少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拮抗作用、不良反应和毒性。

3.4 根据患者的不同个体差异和病情、头孢菌素类药物的生物半衰期、药时曲线合理安排给药时间,使药物在患者体内达到最佳血药浓度,取得最佳疗效。

3.5 注射用头孢菌素配药时护士要严格查对制度,认真执行无菌操作,应注意溶解后立刻使用,新配制的溶液室温下放置不宜超过6h,或在2~8℃条件下保存不宜超过12~24h。配置药液多为5%~10%的浓度,常用1g药粉加入生理盐水或注射用水10mL,静脉注射时尽量缓慢注射,注射时间不能少2~4分钟,在注射治疗过程中应注意调整注射部位和注射方法,尽量避免同一部位反复注射,避免因药液浓度过高或注射过快对静脉血管刺激引起血管注射部位疼痛、血栓性静脉炎。本次观察9例患者血管注射部位疼痛时,经减慢注射速度后,症状缓解,未发生静脉炎。

3.6 静脉注射因避免了影响药物吸收的各种因素,其血浆药物浓度迅速达峰值产生疗效。但血浆浓度过高也可使不良反应迅速发生[6]。故静脉注射过程中及静脉注射后20min,密切观察患者情况,避免不良反应发生。本次观察29例过敏患者,由于及时发现过敏症状,立即停药,给予平卧,及时通知医生,按医嘱给予对症处理,症状缓解。未发生过敏性休克。14例胃肠道反应患者停药后症状消失。

3.7 在用药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的用药情况,向主管医生反馈患者用药后的反应,及时调整给药方案。

3.8 抗生素的滥用与医生的用药习惯以及患者对抗生素用药知识欠缺有关。有些患者来到医院就要求使用抗生素。他们只懂得起作用的一面,不懂滥用会带来什么危害的另一面。护士应向患者介绍合理用药知识,让患者理解医生用药方案,不提出违反抗生素用药原则的不合理要求,同时消除病人的误区,减少盲目和滥用抗生素。

目前,头孢菌素类药物以其抗菌谱广、杀菌力强、耐酸、耐酶、毒副作用相对较少等优点而广泛应用于临床。由于临床上出现了扩大使用范围和滥用现象,导致细菌对头孢菌素的耐药率明显升高,不良反应增多,同时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7]。作为护理工作者,观察、了解、监测这类药物的不良反应,做好针对性的处理和有关知识的宣教对于头孢菌素类药物的合理应用是非常重要的。不仅有利于不良反应的早期发现和防治,也有利于防止医疗纠纷的发生。

[1]王秋芬.几种常用抗菌药物的抗菌特点[J].中国实用医药,2009,4(16):247-248.

[2]孙媛媛.头孢菌素类药物的临床不良反应与防治[J].中国实用医药,2009,4(10):147-148.

[3]梁欣,纪立伟.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进行皮试问题的探讨[J].中国临床医生,2009,37(7):60-61.

[4]李赞东.注射用抗菌药物溶媒的临床使用合理性问题[J].广西医学,2009,31(9):1373-1375.

[5]金晓芳.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静脉输液溶媒调查分析[J].中国现代应用药学杂志,2007,24(7):667-668.

[6]戴明祥.100例头孢菌素药物的不良反应分析[J].内蒙古中医药,2008,24(2):24-25.

[7]柯红玲.合理应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J].实用医技杂志,2007,14(35):4844-4846.

猜你喜欢
类抗生素过敏史溶媒
过敏史减弱呼出气一氧化氮对慢性咳嗽患者痰嗜酸性粒细胞的预测作用
附带溶媒药品有效期的风险防控管理
水产品中三种糖肽类抗生素检测方法的优化
新癀片外用制剂镇痛模型的溶媒筛选及研究
沉默
扬子江(2020年4期)2020-08-04 09:43:38
注射用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与常用注射液的配伍稳定性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不良反应与过敏问题临床探讨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分析
临床药师干预前后中药注射剂溶媒选择的合理性分析
广西产黄杞叶不同溶媒提取物中二氢黄酮醇的定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