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举择 王昌俊 黄旭晖
广东省人民医院(广东广州510080)
刘和强系广东省医学科学院广东省人民医院资深主任中医师,从医40余年,在消化、呼吸、心脑血管、糖尿病、儿科系统疾病的治疗有一定造诣,对肿瘤治疗亦有独特的经验。吾辈侍诊多年,受益良多,兹列医话几则,以飨读者。
1.1 支饮危候-控涎丹治疗 陈某,男性,81岁,因反复咳嗽气促2个月,颜面、颈、腹部、下肢肿胀10d入院,西医诊断为右上肺癌并纵隔右肺门淋巴转移,上腔静脉阻塞综合征,呼吸衰竭。患者虽经吸氧、抗炎、解痉排痰、支持疗法治疗3d,病情仍逐渐加重。一诊症见咳喘气短,咯痰不利,倚息不得卧,颜面肢端黧黑,动则喘甚,饮则呛咳,舌质紫黯胖润苔白滑厚,脉弦滑促。刘师认为患者为支饮危候,乃顽痰、寒饮壅塞胸膈之间,阻于心,上迫于肺,外溢肌肤皮肉所致,急需涌吐痰饮,予控涎丹加味:白芥子30g,大戟30g,甘遂30g,淮山药60g。上药研成粉末,分成6份,每次1份,每日2次,用蜜糖调服。服上药2h后,先呕吐胃内容物,后呕吐白色痰涎达半痰盂,呕吐的同时,泻水样便达10多次。翌日,颜面、颈、缺盆肿胀明显消退,气促好转。二诊,刘师嘱患者坚持控涎丹加味粉末内服,同时恐患者有耗气伤阴之虞,嘱其频频呷西洋参水益气养阴。其后患者每日仍呕吐痰涎及胃内容物约300~1000mL,泻水样便3~4次。持续治疗6d后,肿胀消失,气促明显改善,痰涎明显减少,精神好转而停药。随即行上腔静脉造影并将支架植入阻塞段。
1.2 治疗病毒性脑炎-泻下法治疗以清热化痰,息风开窍 郭某,女性,15岁,因发热、神昏,谵妄、频频抽筋10d入住儿科病房抢救。患者入院后诊断为病毒性脑炎,行西医常规治疗5d,期间服用安宫牛黄丸,每日2粒,共服6粒,病情改善不明显。初诊症见高热、神昏、谵妄,呼之能应,旋即昏蒙乱语,面色红赤,四肢频频小抽搐(每10分钟抽搐1min),大便4d未行,小便黄,舌质红苔黄稍干,脉洪大滑。刘师诊断为温病神昏证,究其病因病机,正是外感时邪疫毒,入里成痰化热,气营两燔,旋即内陷心包,痰热阻窍,热积肠间,腑窍皆不通之故。刘师认为温热时证一旦出现神志不清,谵语妄言,或昏谵不语者,多系病势深重,趋入险境之征兆,非重击(刘师强调为击打之意)不能起沉疴。刘师考虑患者神志模糊,若用吐法祛邪恐误吸入肺,故用泻下法清热化痰,息风开窍,达到祛邪外出之妙。处方:羚羊角30g(先煎),天竺黄10g,川贝母 10g,天然牛黄 0.2g(冲服),天然熊胆 0.2g(冲服),石菖蒲 10g,生石膏 30g,生地黄 20g,黄连 10g,赤芍 10g,大黄10g,麦冬 15g,郁金 10g,桔红 5g,全蝎 10g,金银花 30g。 每日 1剂,分2次鼻饲。患者当晚泻下烂便3次,热势稍减,翌日肢体抽搐减少。守方治疗3d后患者热退,抽搐消失,神志逐渐转清。复诊,刘师认为患者乃稚弱之体,目前邪去身安,泻下法须中病即止,停用原方,转凉血养阴,益气化瘀药继续巩固治疗。最终患者病愈出院。如此危重证,原方1剂为16味中药大方,价达每剂1500元之多。方虽价贵,但患者用药后出现泻下,随即热退身安,神志随泻下而转清,取得立竿见影之效,缩短了住院周期,减少了后续费用。
《素问·至真大论》云 “治有缓急,方有大小”,“霸道”是指治疗急重危候必须急治,用猛峻剂投入。而吐法和下法是常用的八法之一,是驱邪外出的重要手段,施于临床始于仲景。刘师认为急重危候多是痰湿,积滞、热毒、寒饮阻遏阳气,如不立即祛除,厥证、闭证、脱证会接踵而至。在上焦可以用吐法,“因而越之”或“清而泻”;在中下焦可以“通而泻之”或“温而泻之”,最终使病邪通过吐下方法得到祛除,气机得以通畅,阳气方能顺接,防止厥、闭、脱证的出现。下法古今广泛应用,现代多用于急腹症及邪热内犯气营,而胃肠燥热、积滞之神昏证,唯用吐法治疗危重证的报导较少。刘师集合古今医家对吐法的阐述,认为吐法的适应症乃实、积、寒、痰填塞上脘及胸膈以上之证。上焦的急证危候,其实应用吐法祛邪大有可为。如支饮危候,如仅是催吐而不涌吐,病邪仍是壅结而不散,必须重击涌越,方能立起沉疴。
何谓疑难病?疑者诊断疑惑不清,难者治疗有难度。刘师强调谨察病机,重视分辨,在治疗疑难病上每获奇效。
2.1 从主证出发,审病机,先议病后议药 多汗证-真武汤和桂枝汤加味治疗。蒋某,男性,71岁,因纵隔淋巴瘤扩大切除术后,多汗多尿半个月入院,经多方诊治效不佳。刘师会诊,一诊见患者处于空调房间内下半身汗出彻衣,诉日夜更换3次,但不觉烘热,小便频而夜尿清长达8次之多,肠鸣而大便溏薄,患者面色白,动则气短,口干频索热饮,间咯白色泡沫痰。舌质淡红,苔白,脉缓弱。四诊合参,刘师诊此为多汗证,认为患者经黄芪桂枝汤治疗3剂无效,说明该证不全属营卫不和的表虚证。依“诸病水液,澄澈清冷,皆属于寒”的旨义,此多汗证虽无畏寒肢冷的外寒候,但有肾阳不足内寒证。刘师紧抓住肾阳不足,水液清冷的病机,提出患者是阳气亏虚生内寒,气化无力,津液失却正常的输布而致多汗,理应从肾阳不足,痰饮内盛,津液失却正常输布论治,遂以温阳散寒固表之品为主药,兼加收敛外越阳气的敛阴精药山茱萸肉、乌梅,全方温阳而固阴。处方:熟附子20g,白术20g,炙甘草 5g,茯苓 20g,白芍 15g,山茱萸肉 15g,桑螵蛸 15g,巴戟天10g,乌梅10g,桂枝10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温服。3剂后汗出消失。二诊守方5剂后大便转成形,口干索热饮证除,夜尿由8次转为2次。三诊证未变,守上方加减更进7剂后,患者精神明显好转,动则气短减轻。四诊转真武汤善其后而收功。
刘师教导,疑难病,证候繁多,应从证候中抓住其主证,通过主证,就能审察病机。这是临证的关键。病机清楚,理、法就应运而生,主方主药继而解决。正如《皇汉医学》所云 “临证察机,使药要和”,故疗效显著也。
2.2 辨清病位,证候明了,疗效立显 顽固心绞痛-乌梅丸治疗。何某,女性,40岁,主诉半年来间歇夜间心胸憋闷,气促,继而压榨样疼痛,坐后缓解。患者曾作冠状动脉造影为冠状动脉狭窄,未作支架植入,除服常规西药外,先后用益气活血汤、瓜蒌薤白桂枝汤、当归四逆汤治疗,疗效不佳。来诊时,刘师详问其心痛发作多在戊亥时,且有乍寒乍热、欲便之症。舌质暗红苔薄白,脉弦细数。刘师诊其为心痛证,根据发作时间和发作时症状特点,判断为阴寒内盛,阳气将复而未复的邪正交争所致。刘师指出患者心中烦热为阴火升腾,形成上热下寒,阴寒难消,阳气将复未复的病机,恰与乌梅丸的厥阴经病位相符,断定此心痛是厥阴经证。刘师未按益气化瘀治疗,却用乌梅丸治疗,处方:乌梅10g,桂枝 10g,黄柏 12g,党参 20g,熟附子、川椒、炮姜各 6g,大枣、麦冬、丹参各15g,水煎日晡时服。患者3剂服后乍热乍寒证候消失,二诊再进8剂后心胸憋闷消失,可以安睡。三诊守上方加减巩固治疗1个月,之后转服复方丹参片。10年后患者因他病来诊刘师,谓10年来未见心绞痛再发作。
刘师谓疑难病除抓主证审察病机外,还应从症状中,了解这些症状是何脏何腑,是并经还是合病,再根据脏腑经络提纲脉证中梳理出病位,然后立方用药,直达病所而奏效。正所谓“谨守病机,各司其属……盛者责之虚者责之……疏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其功立现。
2.3 抓住病性,治疗顽固性黑便 治贵权变是辨证的精髓之一。失治、误治或者抗生素、激素、免疫抑制剂使用过久,都会导致证型发生转变。关键是要抓住转变后疾病的性质,就等于抓住了病的本质,疑难病也就变成了易治之症。这反映了刘师治疑难病抓住病性的诊疗思想。
如刘师曾治疗16例顽固性上消化道出血患者,患者均经常规西医治疗后,仍黑便不止,病程达半个月以上,外科则因患者全胃和或十二指肠球部有广泛出血灶而放弃手术治疗。刘师认为,此类疾病不论是何种原发病,据其表现,要紧抓气因血泄的气虚证为主要表现,同时因出血日久,内夹瘀血兼证存在。刘师进一步指出大凡顽固性上消化道出血者,时间持久,出血灶范围弥漫,中气虚元气夺是为出血主要原因。只要患者有气虚神疲的定性存在,用汤散结合治疗,其出血就可迎刃而解。治疗上刘师喜用独参汤,方选红参15~30g炖汁代茶呷服。药方以补中益气汤合白芍20g,阿胶10g,石斛10g,重用黄芪30g为主。内服溃疡Ⅱ号散(乌贼首、甘草、蒲黄、五灵脂)以化瘀止血。随访刘师所治疗的16例患者,一般7d可以大便转黄,10d左右粪便潜血阴性,仅1例因转移性胃癌侵犯胃中动脉出血而无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