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 勇 冯乃兵 娄 静
(山东省章丘市中医医院,250200)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是一种常见的周围血管疾病,易发生肺栓塞等并发症,严重威胁病人生命。治疗不及时、不系统会引起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DVTS),患肢肿胀,沉重不适,给患者的日常生活带来不便。我院2009年1月~2010年8月应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45例,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本组共45例,男性13例,女性32例;年龄 23~64岁,平均43.7岁;右下肢11例,左下肢34例,均经血管多普勒彩超及下肢静脉造影明确诊断;中央型15例,周围型9例,混合型21例;术后发病27例,外伤后发病12例,其他原因6例;发病时间8 h~10天。
病人绝对卧床,患肢制动抬高,有条件的于下腔静脉放置滤器,防止血栓脱落,引起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
1.西医治疗:一般应用溶栓、抗凝、祛聚等药物,常用的溶栓药物为尿激酶,抗凝药物为肝素、华法林等。我院经过多年的治疗,经验如下:①溶栓药物尿激酶40万U加入生理盐水250 ml静点,每日1次,每次于1 h内滴完,连用7天后改尿激酶为20万U静点,再连用7天后停药。②抗凝药物肝素为高分子量药物,具有较强的抗凝作用,但用量不好掌握,容易引起出血,现很少应用。低分子肝素其优点是皮下注射,吸收缓慢且均匀,可使血液处于有效的低浓度抗凝状态,持续时间较长,效果好,且不易出现出血等并发症。我院一般用低分子肝素钙(钠)5000 U皮下注射,12 h 1次。同时口服华法林,一般用量首日为5 mg,以后维持量在3.75 mg,3~5天后查凝血四项,如PT在 20~25 s左右,则停用低分子肝素,继续口服维持量华法林约半年,注意每周复查凝血四项,根据结果调整用药。③下肢深静脉置管微量泵入尿激酶及肝素。一般经过小隐静脉或腘静脉置管,直达血栓处,使溶栓药物及抗凝药物直接作用于血栓处,不仅减少了溶栓抗凝药物的剂量,溶栓效果好,缩短了疗程,而且减少了全身出血并发症的发生。其缺点是置管过程中易导致血栓脱离,引起肺栓塞,故一般需要在下腔静脉放置滤器,费用比较昂贵。④于患肢足踝处浅静脉处穿刺留置针,足踝至膝上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用微量泵持续交替泵入尿激酶及肝素,溶栓抗凝药物通过交通支进入深静脉,作用于血栓,发生肺栓塞及出血的几率大大降低。
2.中医治疗:①根据辨病辨证,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急性期应用清热利湿、活血通络之中药。以四妙勇安汤加减:金银花 30 g,玄参 30 g,当归 15 g,赤芍15 g,川牛膝 15g,黄柏 10 g,黄芩 10 g,栀子 10 g,连翘 10 g,苍术10 g,紫草10 g,红花6 g,甘草6 g。水煎服,日1剂。②外敷法:常用芒硝500 g加冰片10 g搅匀装袋,均匀摊平,外敷于患肢,并适当加压包扎,每小时用干布擦干患肢,并将布袋晾干,再次外敷于患肢,定期更换布袋内药物,一般外敷5天左右。此药具有清热利湿、消肿止痛的作用,对于急性期患者,特别是下肢青肿者,疗效显著。
治疗标准:痊愈:患肢无肿胀、疼痛,彩色多普勒显示深静脉主干通畅;显效:患肢肿胀明显减轻,较久站立后胀痛不适,彩色多普勒显示深静脉主干部分通畅;有效:患肢肿胀、疼痛有一定程度减轻,但留有较重后遗症,彩色多普勒显示深静脉无血流信号;无效:患肢肿胀、疼痛仍明显,甚至有加重趋势。
本组病例痊愈16例,显效24例,有效5例,总有效率100%。
DVT的形成与血管内膜损伤、血流缓慢、血液高凝状态三大因素有关,发病急骤,患肢肿胀、疼痛,血栓脱落容易发生肺栓塞,严重威胁病人生命。DVT属中医学“股肿”、“肿胀”范畴,急性期多属湿热下注型。治疗DVT的原则是溶解新鲜血栓,防止血栓再次形成、延伸,提高再通率,迅速恢复静脉血流,维持静脉瓣膜功能,减少静脉高压引起的长期并发症。通常治疗越早效果越明显。早期应用尿激酶溶解新鲜血栓,应用抗凝药物防止新鲜血栓形成,往往能够取得良好效果。但静脉主干再通率较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遗症(DVTS)几率较大,远期效果往往不佳。我院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取得了满意效果。中药方中金银花、连翘、黄芩、黄柏、栀子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玄参、当归、赤芍、红花、紫草清热凉血,活血通络;川牛膝引血下行,活血通络;苍术利湿消肿。本组病例均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明显,症状体征基本消失,下床活动后稍胀感不适,下肢静脉彩超大部分静脉主干再通。跟以往单纯应用溶栓、抗凝药物相比,中西医结合治疗深静脉主干再通率明显大于单纯应用西医治疗,值得临床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