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普外科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研究分析

2011-02-11 02:13:41陈荣玲
中外医疗 2011年9期
关键词:普外科头孢病历

陈荣玲

(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西药剂科 河南焦作 454150)

关于普外科Ⅰ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应用研究分析

陈荣玲

(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西药剂科 河南焦作 454150)

目的 分析我院普外科I类切口围手术期预防用抗茵药物的合理性与干预措施实施的效果。方法 选择我院2006年至2010年1~10月间全年患者的病历各60例,对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合理性进行研究分析。结果 2010年1~10月抗菌药物在选药、用药时机方面都较2006年合理,用药时间缩短。结论 通过医院加强对I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管理,可以降低抗菌药物的费用,改善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情况。

Ⅰ类切口 普外科 围手术期 抗菌药物 合理使用

围手术期预防性的采用抗菌药物,在预防感染、提高治愈率存在重要的意义。但是,抗菌药物如不当或过度使用,可以导致药源性疾病的增加,细菌出现耐药性,同时使患者的经济负担进一步加重[1]。为了给医院在抗菌药物规范管理及合理使用上提供参考,本文针对我院I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抽取我院2006年全年中60份病历及2010年1~10月间的60例普外科病历进行分析调查,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所有病历共120份,其中术后发生院内感染患者除外,分为A组(2006年全年60份病历)和B组(2010年1~10月60份病历),A组男28例,女32例,年龄2~89岁,住院时间5~31d;B组男24例,女36例,年龄2~87岁,住院时间4~29d。2组在一般资料上无明显差异(P<0.05)。

1.2 方法

手术切口的分类、围手术预防用药的适应症和药物品种的选择,按卫办医政发[2009]38号卫生部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简称卫生部38号规定)为依据[2],参考河南省外科住院病历抗菌药物使用专项检查表,对每份入选病例逐项填写其用药资料。

1.3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 13.0进行统计学分析,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

2 结果

2.1 用药情况

抗菌药物的使用次数,A组术前未用2例,使用58例,术中未用55例,使用5例,术后未用1例,使用59例。B组术前未用10例,使用50例,术中未用59例,使用1例,术后未用35例,使用25例。

抗菌药物使用率情况:A组头孢呋辛(Z)12.8%,克林霉素(Z) 11.8%,环丙沙星(Z)10.5%,头孢曲松(Z)8.6%,加替沙星(Z)7.2%,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Z)5.5%,头孢替唑4.9%,头孢他啶3.1%,洛美沙星(J)3.1%,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P)2.6%,B组头孢呋辛(Z)47.1%,头孢唑林(Z)26.5%,头孢唑肟钠(Z)11.0%,克林霉素(Z) 4.5%,头孢氨苄(J)4.6%,阿奇霉素(Z)1.7%,拉氧头孢(Z)1.7%,甲硝唑(Z)1.5%,头孢匹胺钠(Z)1.5%。其中,Z、J、P分别代表针剂、胶囊与片剂。

用药剂型:抗菌药物剂型以注射(滴注)剂给药为主,抗菌药物使用率:A组注射剂为82.8%(101/122),口服剂型为20.5%(25/ 122);B组注射剂为92.1%(70/76),口服剂型为7.9%(6/76),均为胃肠外科疝气修补术后使用。

联合用药情况:A组患者中单品种使用抗菌药物88.3%(53/ 60),2种联用11.7%(7/60),无3种及3种以上抗菌药物联合使用。B年组患者中单品种使用抗菌药物96.7%(58/60),2种联用3.3%(2/ 60),无3种及3种以上抗菌药物联合使用。

2.2 住院情况

A组平均住院天数为10.1d,抗菌药物药费比例为20.1%(抗菌药物占总费用的百分数),手术时间为90.2m in,术后抗菌药物使用时间为5.8d,平均使用抗菌药物种类为1.6种。B组平均住院天数为10.2d、抗菌药物药费比例为7.3%(抗菌药物占总费用的0/0),手术时间为79.8m in,术后抗菌药物使用时间为1.1d,平均使用抗菌药物种类为1.1种。

2.3 手术切口愈合情况

2组各60例手术患者中手术切口愈合率一致,手术切口甲级愈合均为99.7(58/60),乙级愈合为0.3%(2/60),且无继发的医院感染。

手术切口愈合等级分为:甲级愈合指愈合优良,没有不良反应的初期愈合。乙级愈合指愈合欠佳,愈合处有炎症反应,如红肿、硬结、血肿、积液等但未化脓;丙级愈合指切口化脓,需切开引流。

3 讨论

在外科手术中,合理正确的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的作用是肯定的,可降低手术患者感染的发生。《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中明确指出,接受清洁手术者,在手术前0.5~2.0h内给药,或麻醉开始时给药,使手术切口暴露时局部组织中已达到足以杀灭手术过程中侵入切口细菌的药物浓度[3]。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后4h,总的预防用药时间<24h,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h。使用时机不当造成术中体内药物浓度不足或错过了细菌发生污染或定植的时间.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国内外文献报告显示[4],术后48h未感染的切口,再继续应用抗菌药物已属无必要。

预防术后切口感染,应针对金葡菌选用抗菌药物;预防手术部位感染或全身感染,应依据手术野或可能污染的细菌种类选择抗菌药物。理想的围手术期抗菌药物应具有高效杀菌能力、抗菌谱广、高度的组织渗透力、有效浓度时间长、不良反应少及适当的价格等特点。广谱抗菌药物应用并不能降低手术部位感染的发生率,反而会导致耐药菌株的产生并引起继发感染[5]。

I类清洁手术预防性使用抗菌药物,使用一种抗菌药物即可。个别情况,如疝修补术部位靠近会阴部,有必要预防厌氧菌的感染,可联用甲硝唑或替硝唑。围手术期预防用药应保持连续性,预防使用抗菌药物期间不可更换品种。

通过我院2006年全年和2010年1~10月的病历比较来看,可以看出我院普外科用药逐渐趋于合理,同时也存在部分问题,而当前I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使用存在的主要问题是抗菌药物使用指征把握不严、部分围手术期给药时间仍不规范、部分无指征的联合用药和抗菌药物选择不当、以及术后给药时间普遍过长及抗菌药的不合理使用习惯。因此,应针对存在的问题有的放矢地制定可行的改进措施,并对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的重点科室重点管理;同时,充分发挥临床药师的作用,对调查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有效干预,与医护工作者共同促进围手术期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

[1]周彩虹.我院I类切口预防性应用抗菌药物分析[J].实用医技杂志,2010,17(7):629~630.

[2]毛小红,祁金文,王燕,等.某三甲医院I类切口围手术期抗菌药物使用分析[J].海峡医学,2010,22(5):214~216.

[3]苏玉严.临床药师促进普外科预防性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8,14(2):61.

[4]贺涣平.我院抗菌药物应用的合理性分析[J].西北药学杂志, 2004,19(5):228~229.

[5]王洪道,郝少君.外科患者术后抗菌药物应用情况调查[J].实用医药杂志,2006,23(12):1489.

R619

A

1674-0742(2011)03(c)-0045-02

2011-01-21

猜你喜欢
普外科头孢病历
强迫症病历簿
趣味(语文)(2021年9期)2022-01-18 05:52:42
“大数的认识”的诊断病历
为何要公开全部病历?
中国卫生(2016年10期)2016-11-13 01:07:44
藿香正气水和头孢一起吃能致命 这是真的吗
乐活老年(2016年10期)2016-02-28 09:30:32
两种深静脉置管方法在普外科静脉治疗中的应用比较
浅谈普外科中引流管的医学临床应用
Seminar教学法在普外科教学中的应用
村医未写病历,谁之过?
中国卫生(2015年10期)2015-11-10 03:14:32
无陪护护理在普外科病区的应用体会
注射用头孢呋辛钠静脉滴注致肝功能损害1例
中国药业(2014年12期)2014-06-06 02:17: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