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春梅
(辽宁省鞍山市中心医院CCU病房,辽宁 鞍山 114000)
急性心肌梗死早期静脉溶栓治疗及其护理方法
谷春梅
(辽宁省鞍山市中心医院CCU病房,辽宁 鞍山 114000)
目的总结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早期给予溶栓治疗的护理方法。方法通过对40例救治的AMI患者,采用早期静脉内溶栓治疗,在溶栓前后采用不同的护理方法。结果经治疗护理、临床治愈36例,死亡4例,有效率90%。结论AMI患者及时溶栓治疗并在溶栓时及溶栓后给予严密监护、仔细观察、专人护理,能提高AMI患者的治愈率,减少并发症。
急性心肌梗死;静脉溶栓治疗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内科急危重病,静脉溶栓治疗是近年来AMI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溶栓的目的是尽早、尽快,充分而持久地使相关梗死血管相通。溶栓治疗时间越早,梗死范围越小,病死率越低。详细的病情观察、心电监护、溶栓后的护理及并发症的预防是非常重要的。辽宁省鞍山市中心医院于2008年1月至2010年1月,住院收治的AMI患者40例,应用尿激酶溶栓治疗,取得了较好疗效,现将护理方法介绍如下。
本组40例,其中男26例,女14例,年龄36~78岁,平均57岁。梗死部位分别位于:前壁20例,下壁10例,前壁+下壁梗死7例,急性广泛性前壁梗死3例。36例均发生于6h内,溶栓后全部再通,4例发生在6h以上者,无1例再通成功。
溶栓治疗 尿激酶(UK)150万~200万U加入生理盐水100mL稀释后静滴,于30min内滴完。此后6h腹壁皮下注射低分子量肝素钙4100U,1次/12h,连续注射5~7d。溶栓前口服阿司匹林0.3g,溶栓后0.15g,口服,1次/d,长期服用。
应迅速地把患者放置在CCU,在医护人员的严密监护下进行心电监护,护送时应避免振动,嘱患者绝对卧床休息,保持环境安静。允许患者表达内心感受,给予心理支持,鼓励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简明扼要地解释疾病过程与治疗配合,说明不良情绪会增加心肌耗氧量而不利于病情的控制。工作紧张有序,避免忙乱而带给患者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监护仪上的报警声尽量调低,以免增加患者心里负担。同时描记溶栓前心电图,作为溶栓后对照。
询问患者是否有脑血管病病史、活动性出血和出血倾向、严重而未控制的高血压、近期大手术或外伤史等溶栓禁忌证;治疗前常规检查血常规、出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及血型,心电图;并鼻导管氧气吸入2~5L/min,以增加心肌氧的供应,减轻缺血和疼痛。
①2个或2个以上相邻导联ST段抬高(胸导联≥0.2mV,肢导联≥0.1mV),或病史提示AMI伴左束支传导阻滞,起病时间<12h,患者年龄<75岁。②ST段显着抬高的MI患者年龄>75岁,经慎重权衡利弊仍可考虑。③ST段抬高的MI发病时间已达12~24h,但如有进行性缺血性胸痛,广泛ST段抬高者可考虑。
①迅速建立静脉通道,选择静脉通道时应注意选择粗大易固定,但不妨碍心电监护及血压监测的部位,在溶栓过程中应尽量避免不必要的穿刺,选用套管针进行穿刺,开通两路以上静脉通道。②根据医嘱,将尿激酶150万~200万U溶于生理盐水100mL中,30min内输入,严密观察有无胃肠道反应,寒颤、发热、皮疹等过敏反应,密切观察心率、心律、血压、出血及心功能的变化,耐心听取患者的主诉,观察病情变化,及时反馈给医师。
①严密监护,患者发病1周内,应绝对卧床休息,一切日常活动均由护理人员照料,避免不必要的翻动,防止情绪激动。②止痛治疗:遵医嘱给予盐酸哌替啶50~100mg肌内注射或吗啡5~10mg皮下注射,同时注意有无神志变化、血压降低和呼吸抑制等。③卧床期间预防便秘:合理饮食,及时增加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水果、蔬菜;无糖尿病者每天清晨给予蜂蜜20mL加温开水同饮;适当腹部按顺时针按摩以促进肠蠕动。无腹泻的患者常规应用缓泻剂,以防止用力排便导致病情加重。床边使用坐便器比床上使用便盆较为舒适,可允许患者床边使用坐便器,提供隐蔽条件,如屏风遮挡。一旦出现排便困难,立即告知医护人员,可使用开塞露或低压盐水灌肠。
2.7.1 出血
密切观察出血情况,如皮肤粘膜有无出血点、紫斑、血尿、血便、咯血、颅内出血等,一旦出血,应紧急处置。
2.7.2 低血压
应严密监视血压变化,在溶栓进行的30min内测血压,1次/10min,溶栓后2h内测血压,1次/30min,之后测量血压1次/h,血压平稳后,根据病情延长测血压时间。
2.7.3 再灌注性心律失常
在溶栓过程中,发现频发室性期前收缩、成对出现或短暂阵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多源性或Ron T现象的室性期前收缩及严重的房室传导阻滞时,应立即通知医师,遵医嘱使用利多卡因等药物,警惕心室颤动或心脏停搏的发生。监测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状况,因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时更容易并发心律失常。备好急救药物和抢救设备等。
通过对40例AMI患者早期溶栓治疗的观察护理,体会到溶栓的时间越早,冠状动脉再通率越高,时间就是生命,争取时间是溶栓成功的关键。
R542.2+2;R473.5
B
1671-8194(2011)03-014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