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 宇
(辽宁省鞍山市中医院影像科,辽宁 鞍山 114000)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的CT与MRI诊断
孙 宇
(辽宁省鞍山市中医院影像科,辽宁 鞍山 114000)
目的 探讨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的 CT及MRI影像特征及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24例FNH的CT和MRI影像表现并进行总结。结果 24例均为单发,病灶直径2.2~6.9cm,平均4.8cm。CT检查15例,平扫均为低密度,12例病灶中心见星芒状更低密度中央瘢痕。增强扫描动脉期病灶均明显强化,中央瘢痕无强化。8例病灶中央或周边可见迂曲增粗血管。静脉期病灶密度迅速减低,但仍维持较高密度。平衡期为等密度或略低密度。4例中央瘢痕延迟扫描呈延迟强化。MRI检查9例,平扫T1WI呈稍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4例可见中央瘢痕,呈条状长T1长T2信号。MRI病灶动态强化方式与CT相似。1例中央瘢痕呈延迟强化。结论 CT和MRI平扫及动态增强检查能显示FNH的典型征象,可提高诊断准确度。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CT;MRI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按病理学诊断标准是指肝实质增生并被星形纤维瘢痕间隔成结节状,并非真正的肿瘤。FNH病因不明,很少并发出血,也无肯定恶变,属于肝内少见的肿瘤样病变。近年来多种影像方法诊断FNH的研究较多,笔者就此做一综述,希望对本病诊断有所帮助。
搜集辽宁省鞍山市中医院自2002年1月至2009年12月经手术证实的24例肝脏FNH,共24个病灶,术前或行螺旋CT扫描,或行MRI检查。男5例,女19例,平均年龄35岁。腹部轻微不适8例,体检时无意发现16例。所有患者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及HBsAg检查均为阴性;血常规、凝血酶原时间未见明显异常。
1.2.1 CT检查
使用GE lightspeed plus 4层螺旋CT扫描机,扫描条件为120kV,250~300mA,层厚2mm,层间距2mm,螺距1。先常规上腹部平扫;增强扫描时,使用高压注射器,将非离子型碘对比剂80~100mL于肘静脉快速注射,流率为2~3 mL/s,动脉期25s左右开始扫描,静脉期60~70s,平衡期120s,延迟扫描3~5min。扫描范围同平扫。
1.2.2 MRI检查
使用1.5T超导MR仪(Siemens Symphony)。横断面快速小角度激发(fast low angle shot,FLASH)T1WI序列:TR136ms,TE4.8ms,层厚6mm,层距1.8mm;快速自旋回波(TSE)T2WI+FS序列:TR3500~4500ms,TE70ms,扫描范围同T1WI;冠状位(TFI):TR4ms,TE2ms;钆喷酸葡胺(Gd-DTPA)动态增强方法:经肘静脉快速手推注射Gd-DTPA(剂量0.2mmol/kg),推注时间5~8s,注完间隔6~8s后采用T1WI序列作动脉期第1次扫描,屏气时间为16~22s,层厚及层间隔同平扫;间隔5~6s作静脉期第2次屏气扫描,间隔40~50s作平衡期第3次屏气扫描;延迟扫描3~5min。
24例FNH均为单发结节,圆形或类圆形,位于肝右后叶10例,右前叶5例,左外叶5例,左内叶4例,病灶直径2.2~6.9cm,平均4.8cm。CT检查15例,平扫病灶均为低密度,中心区见星芒状更低密度区12例;增强扫描动脉期所有病灶均明显强化,12例伴有中央瘢痕者,强化不均匀。病灶中央或周边可见迂曲增粗血管8例。静脉期病灶密度迅速减低,但仍维持较高密度。平衡期为等密度或略低密度。4例中央瘢痕延迟扫描呈延迟强化。MRI检查9例,平扫病灶均呈T1WI稍低信号,T2WI稍高信号。4例病灶中心区可见星状中央瘢痕,呈长T1长T2信号。MRI病灶动态强化方式与CT相似,动脉期呈均匀或不均匀明显强化,静脉期呈轻-中度强化。1例中央瘢痕呈延迟强化。
肝脏局灶性结节增生(FNH)是肝脏的一种肿瘤样增生性病变,其发生率约占所有肝脏肿瘤及类肿瘤样病变的0.9%,仅次于海绵状血管瘤[1]。对于本病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近期有学者通过DNA多态性分析发现FNH病灶中的肝细胞呈多克隆来源,从而认为它是肝细胞对局部血管异常产生的一种反应性增生,而非真正意义上的肿瘤[2]。本组影像学表现也发现多数病例都有异常血管,符合这一观点。1975年,“FNH”被世界卫生组织(WHO)使用,并在1976年被国际肝脏研究协会采纳,沿用至今。典型的FNH诊断并不困难,需与原发性肝癌、血管瘤及肝腺瘤进行鉴别,目前主要依靠多种影像学联合检查并结合临床及病理检查来明确诊断。
FNH的CT表现:平扫FNH多呈圆形或类圆形等或低密度灶,境界清楚,无包膜,中央瘢痕呈星芒状低密度。动脉期病灶快速强化,除中央瘢痕外,多由中央向四周的均匀强化而表现为高密度;静脉期强化程度下降,但仍呈高或等密度;平衡期典型者表现为以病灶瘢痕为中心的车辐状强化和病灶周围包膜的环状强化,表现出典型的“轮辐征”[3]。强化模式以“快进慢出”为特点,部分可见离心性强化易于鉴别诊断。FNH最重要的影像学特征是中央瘢痕的延迟强化。无中央瘢痕的FNH在动脉期明显强化,静脉期及平衡期轻-中度强化。部分病灶周围见异常供血血管。
FNH的MRI表现:平扫病灶呈类圆形稍长T1稍长T2信号,边界清楚;伴有中央瘢痕者,信号欠均匀;中央瘢痕表现较典型,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但如果瘢痕内纤维成分较多,血管组织少或有血栓机化时,T2WI也可呈低信号。注入对比剂后,病灶动脉期明显强化,伴有中央瘢痕者,强化不均匀(瘢痕无强化);静脉期及平衡期轻至中度强化或无强化;延迟扫描中央瘢痕延迟强化。MRI是目前诊断FNH的较好方法,灵敏度和特异度相对较高。
在FNH的诊断过程中需要与以下疾病进行鉴别诊断:①与肝癌鉴别:发病年龄上FNH以青壮年多见,肝癌以中老年为主。FNH大多没有肝炎、肝硬化病史,且肝功能基本正常。FNH增强方式多呈“快进慢出”特点,典型者中央见低密度瘢痕区,呈延迟强化。肝癌增强方式为“快进快出”,部分有假包膜征。肝癌多伴AFP增高。②与肝腺瘤:肝腺瘤多发生在育龄期妇女,有长期口服避孕药史;肿瘤生长缓慢,但有低度恶变倾向,易自发破裂出血,较大时需切除。肝腺瘤在动态增强上与FNH相仿,强化值较FNH低,密度不均匀[4]。鉴别要点为肝腺瘤缺乏FNH中央瘢痕,并需结合临床。③与肝血管瘤鉴别:典型的肝血管瘤强化方式呈向心性强化,动脉期为周边结节样或环状增强,静脉期逐渐向中心充填,平衡期基本完全填充。而FNH则相反,呈离心性强化,从中心向周围弥散,中央瘢痕延迟强化,以此可以鉴别。
综上所述,FNH在CT与MRI上具有特征性的征象,二者对其诊断率均较高。“快进慢出”的强化方式以及中央瘢痕的延迟强化,为其主要影像学特征。了解这些特征,可提高对FNH的诊断准确率。
[1] Nguyen BN,Flejou JF,Terris B,et al.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 of the liver: a comprehensive pathologic study of 305 lesions and recognition of new histologic forms[J].Am J Surg Pathol,1999,23(12):1441-1454.
[2] Dicarlo I,Urrico GS,Ursino V,et al.Simultaneous occurrence of adenoma,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and hemangioma of the liver:are they derived from a common origin?[J].J Gastrocnterol Hepatol,2003,18(2):227-230.
[3] 王斐,鱼博浪,张明等.CT诊断肝脏局灶型结节增生1例[J].放射学实践,2004,19(6):458-459.
[4] Brocatelle G,Michael P,Grazioli L,et al.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CT findings with emphasis on multiphasic helical CT in 78 patients[J].Radiology,2001,219(1):61-68.
R575
B
1671-8194(2011)04-0110-02
10.15912/j.cnki.gocm.2011.04.0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