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证型客观化之消化性溃疡研究初探

2011-02-10 18:23赵雪莹柴剑波高彦宇李冀
中医药信息 2011年4期
关键词:胃酸证型脾虚

赵雪莹,柴剑波,高彦宇,李冀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消化性溃疡发病率较高,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通常指多种因素引起的深达黏膜下层的胃或十二指肠黏膜缺损。大量研究表明,中医药在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具有独特的治疗优势。

中医学在辨证论治消化性溃疡时四诊合参,而随着影像等现代医学检测技术的不断更新及中西医结合研究的不断深入[1],为了使诊断更加客观化,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探讨“证”的本质,在量化中医“证”的指标方面取得了一定的进展。现从四方面对此进行探讨。

1 胃动力学

胃动力学就是对胃的生理和病理情况下所产生的运动加以研究和检测。吕氏[2]对212例慢性胃痛患者经胃动图检测,诊断胃动力障碍169例,其中胃动力低下的中医分型实证占66.42%,虚证占33.58%。说明胃动力低下者实证较虚证多。李氏等[3]将十二指肠溃疡60例按中医辨证分型标准分为3个组,进行阻抗式胃动力检测,结果显示,脾胃湿热组表现为胃窦收缩频率、收缩力增强,液体、半液体排空加快。脾胃虚弱组,肝胃不和组表现为胃窦收缩频率、收缩力降低,液体、半液体排空减慢。脾胃湿热组表现为胃动力功能亢进,脾胃虚弱组和肝胃不和组表现为胃动力功能低下。韩氏等[4]应用胃阻抗检测技术探讨胃脘痛中医辨证分型与胃肠运动障碍的关系,发现181例患者的胃阻抗各参数均普遍较健康组低下(P<0.05或P<0.001),从而得出胃动力障碍的诊断,并以这种检测方法作为判断胃动力障碍疗效的标准。但未能对气滞或气虚做出区分。陈氏等[5]将消化性溃疡患者按照《中药新药治疗胃脘痛的临床研究方案》(卫生部)中医分型标准,并结合临床实际分为脾胃虚弱证组,肝胃不和证组,脾胃热证组,采用阻抗法测定胃动力。结果显示,脾胃热证组胃运动节律过速的比例明显高于肝胃不和证组、脾胃虚弱证组。提示溃疡病在不同病理状态下胃动力不同,表现出个体差异性。

2 胃酸与胃蛋白酶

胃酸与胃蛋白酶往往被认为是导致消化性溃疡的主要原因。牟氏等[6]发现,溃疡病基础胃酸量寒热夹杂型高于胃阴不足及脾胃虚寒型,脾胃虚寒型最低,但均高于正常组。最大排酸量及最高排酸量依次为寒热夹杂型>脾胃虚寒型>胃阴不足型,说明寒热夹杂型胃酸的分泌功能最强。周氏[7]对球部活动期溃疡的研究表明,此时胃酸分泌量(BAO、PAO)在脾虚与非脾虚证者均增高,说明活动期溃疡患者的胃酸变化主要表现在与“病”的关系上,而在非活动期,脾虚者胃酸分泌量明显低于非脾虚者,说明此时胃酸分泌变化主要表现在与“证”的关系上,为辨病与辨证的结合提供了依据。韩氏[8]探讨了胃脘痛中医辨证分型与胃泌酸功能的关系,发现虚证为主患者中胃酸分泌下降;肝胃气滞、肝胃郁热型为主患者胃酸分泌较高。董氏[9]进一步检测胃蛋白酶活性,发现脾虚胃热型最高,其次是脾胃虚寒型,因而提出,临床上应把抑制胃蛋白酶活性药物纳入溃疡病的治疗中。

3 幽门螺杆菌(HP)感染

危氏等[10-11]发现,慢性胃病的中医辨证分型与HP的感染高度相关,脾胃湿热者HP感染率高,脾胃虚弱者感染率低。邪盛者HP感染阳性率高,按阳性率高低排列,依次为:脾胃湿热>肝胃不和>脾胃虚寒。王氏等[12]对439例消化性溃疡患者的胃黏膜进行HP定性检测,结果表明,HP阳性者以实证为多见,HP阳性率在不同中医证候中依次为脾胃湿热>胃络瘀血>肝胃不和>脾胃虚弱。冯氏等[13]探讨了HP感染与消化性溃疡中医证型的关系,消化性溃疡患者HP阳性率为74.29%。其中脾胃湿热HP阳性率为87.14%,肝胃不和为42.86%,胃阴亏虚为54.05%。表明,消化性溃疡病人HP感染以脾胃湿热型感染率最高,提示脾胃湿热证易被HP侵入、定居、繁殖,同时HP感染又促进了脾胃湿热证的形成。郑氏等[14]以400例胃镜受检者作临床资料,通过对胃黏膜标本的HP检测,检出率为74.7%,脾肾湿热型、肝郁气滞型HP感染率明显偏高;胃阴亏虚型次之;脾胃虚寒型最低,差异显著。周氏[15]与郑氏关于不同证型HP检出率的研究结论基本一致,HP检出率依次为胃热炽盛型>肝胃气滞型>寒邪犯胃型>胃阴亏虚型>瘀阻胃络型>脾胃虚寒型>食滞胃肠型,胃热炽盛组与其他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说明胃热炽盛有利于HP的侵入,同时HP感染又促进了胃热炽盛证的形成,其原因可能是HP感染引起的黏膜炎症,溃疡多处于活动期,机体出现实热证候,表现为口干口苦,舌红苔黄等。

4 微量元素

董氏[16-17]通过检测不同证型胃液中微量元素含量发现,脾虚胃热型胃液钠、铜、锌含量及脾胃虚寒型铜、锌含量均低于正常值;肝胃不和型胃液中镁、铜、锌含量亦低于正常值;就铜、锌含量而言,脾虚证低于非脾虚证,脾虚胃热型又低于脾胃虚寒型,表明铜、锌缺乏是消化性溃疡的共同原因,同时与临床辨证分型有着密切的关系。胡氏等[18]对血清微量元素进行分析,发现脾胃虚寒及胃阴不足型血清铜、锌、铁含量比正常人明显降低,说明这些元素的缺乏不仅可促进虚证的形成,而且在溃疡病发生发展上也可能起到一定的作用。

5 小结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髓,“证”是一个综合概念,是对疾病某个阶段的病因、病位及病理性质的反映,并随着机体的功能改变而呈动态变化。随着对消化性溃疡中医证型研究的不断深入,我们可以从“微观辨证”的角度,运用现代检测技术,探讨中医辨证分型与客观指标之间的关系,并取得了一定进展。

但是通过各种现代医学检验手段所获得的某种微观指标具有单一性的特点,只能阐释“证”本质的一个方面,而中医的“证”是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有其明显的整体性,每个证候都涉及到多方面的病理改变而体现在多层次上的物质基础。所以,必须从多角度进行“微观辨证”方可达到真正客观化的目的。目前,“微观辨证”学的研究仍存在很多困难,如研究领域局限,标准难统一等。因此,今后应进一步从多角度、多层次及跨学科领域进行研究,揭示中医证的本质规律,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1]赵雪莹,柴剑波,高彦宇,等.影像检查与消化性溃疡中医辨证相关性研究综述[J].中医药学报,2011,39(3):93 -94.

[2]吕汉华.慢性胃痛辨证分型与胃动力障碍的关系[J].新中医,2002,34(8):25 -26.

[3]李桂贤,罗伟生,陈国忠,等.十二指肠溃疡辨证分型与溃疡分期胃动力学的相关性研究[J].辽宁中医杂志,2002,29(9):532-533.

[4]韩立民,张小萍.胃脘痛中医辨证分型与胃肠运动障碍的关系分析[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7,27(4):497 -499.

[5]陈国忠,李桂贤,罗伟生,等.95例消化性溃疡中医证型相关研究[J].江苏中医药,2007,39(3):18 -19.

[6]牟德俊,刘国荣,于瑞珍,等.消化性溃疡中医辨证分型与胃酸、胃泌素、环核苷酸关系探讨[J].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8(9):531.

[7]周福生.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脾虚证与组胺和胃酸关系初探[J].广州中医学院学报,1992,9(1):11.

[8]韩立民.胃脘痛中医辨证分型与胃泌酸功能关系分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3):539 -541.

[9]董明国.消化性溃疡辨证分型与胃酸分泌及前列腺素E2含量的关系[J].陕西中医,1993,14(1):41.

[10]危北海,刘晋生,罗小石,等.宏观辨证和微观辨证结合的研究[J].中西医结合杂志,1991,11(5):301 -303.

[11]危北海.102例CP与中医辨证的关系[J].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10(5):534.

[12]王立,赵荣莱,陈正松.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中医证型与HP的关系[J].中国中西医结合脾胃杂志,1995,3(1):27 -28.

[13]冯莲君,延文.幽门螺杆菌与胃脘痛中医分型的关系[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9(2):105 -106.

[14]郑惠虹,王明如.消化性溃疡和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中医证型关系的研究[J].浙江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10(5):270-271.

[15]周俊亮,潘奔前,刘友章,等.消化性溃疡胃镜表现与中医证型的相关性研究[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2008,3(13):212 -214.

[16]董明国.消化性溃疡中医辨证分型与胃液微量元素、前列腺素E2及 IgG 的关系[J].辽宁中医杂志,1993,20(8):1.

[17]董明国.消化性溃疡脾虚证胃液微量元素、前列腺素E2及IgG的变化[J].浙江中医杂志,1994,(12):557.

[18]胡补菊,柴可夫.消化性溃疡患者血清微量元素与中医辨证的关系[J].实用中医药杂志,1993,9(2):19.

猜你喜欢
胃酸证型脾虚
基于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的241例感染后咳嗽中医证素证型研究
基于自适应矩估计的BP神经网络对中医痛经证型分类的研究
8个月的胃酸反流经历 苦难终于熬出头了!
常觉得胃酸烧心,五种食物可以调理
瘦成一道闪电先过“脾虚”这关
为什么那么多人“脾虚”
脾虚多吃这5种食物
胃溃疡不宜少食多餐
辨证针刺治疗不同证型干眼的疗效观察
推拿结合热敏灸治疗脾虚湿滞型假性近视的临床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