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萍 贾秋菊
我科在鼻内镜引导下,行人工鼻泪管植入治疗鼻泪管阻塞,疗效良好,报告如下。
1.1 资料 2009年1月~12月来我科就诊的鼻泪管阻塞患者44例(44眼),其中男性18例、女性26例;年龄30~68岁,平均(48.45±15.26)岁。慢性泪囊炎28例、鼻泪管阻塞9例、鼻腔泪囊吻合术再阻塞7例。
1.2 方法 术前通过鼻内镜检查鼻腔结构是否异常、畸形。泪小点处表面麻醉,鼻腔表面麻醉,收缩鼻黏膜血管。用泪点扩张器扩张上泪小点。用空心泪道探针经泪小点、泪小管及鼻泪管探入下鼻道。插入导丝至下鼻道,在鼻内镜引导下从鼻孔内取出引导丝,同时观察引导丝是否从下鼻道引出。沿引导丝用鼻泪管扩张器从下鼻道逆行扩张鼻泪管,直到扩张器前端通过鼻泪管阻塞部位到达泪囊处,扩张后退出鼻泪管扩张器芯杆。将人工鼻泪管(湖南华福医疗器械科技有限公司)装入鼻泪管装载器内,沿引导丝送到鼻泪管扩张器外套底部。用人工鼻泪管推送器沿鼻泪管扩张器外套内逆行将人工鼻泪管送入泪囊,然后退出鼻泪管扩张器外套、人工鼻泪管推送器并抽出导丝。鼻内镜观察人工鼻泪管植入位置是否合适,必要时可取出再植入。
术后,患者常规使用麻黄碱滴鼻液和地塞米松滴眼液,3次/d滴鼻,应用1周左右。术后1个月内,每周1次行泪道冲洗,每2周随访1次,随访6个月。人工鼻泪管为硅胶材质,可长期存放。
39例患者无溢泪、溢脓症状;4例患者仍存在溢泪症状,但无溢脓;1例患者自觉鼻腔轻度不适感,于6个月后自鼻腔取出人工鼻泪管,症状消失,无溢泪及溢脓症状。42例患者泪道冲洗泪道通畅,无分泌物反流。有1例患者下泪小点出现增殖膜,用泪道激光将增殖膜打通后,泪道冲洗通畅。有1例为鼻腔泪囊吻合术再阻塞患者,术后2个月泪道冲洗不通畅,但无分泌物反流,取出人工鼻泪管再次植入。
术后有1例患者出现人工鼻泪管蘑菇头处长入肉芽肿,再次阻塞人工鼻泪管。有1例患者鼻腔黏膜损伤。
鼻泪管阻塞性泪道疾病是眼科常见病和多发病,患者溢泪、溢脓,影响日常生活和工作,严重者可导致全身感染。目前国内外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是鼻腔泪囊吻合术、泪道探通术、泪道激光术和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鼻腔泪囊吻合术操作复杂,手术后皮肤残留瘢痕,且存在一些禁忌证,同时双侧鼻腔泪囊吻合术极易导致鼻根部骨折、塌陷。泪道探通术和泪道激光术对完全性鼻泪管阻塞性泪囊炎疗效差、复发率高。鼻内镜下鼻腔泪囊造孔术,虽无术后皮肤瘢痕,但仍需钻通骨壁,同时造孔处发生软组织增殖、骨质增生引起再次阻塞。吴文灿等[1]在鼻内镜直视下行泪囊鼻腔造瘘术联合环形人工泪小管植入术,减少复发率,但操作复杂。近年来,开始应用人工鼻泪管植入治疗鼻泪管阻塞,手术成功率由 100%[2]至 82.6%[3]。肖远亮等[4]应用植入人工鼻泪管,治疗因鼻甲肥大引起的鼻泪管阻塞。植入人工鼻泪管手术具备操作简单、安全、省时、出血少、不改变原有的解剖位置、术后不留瘢痕等优点,属于微创手术。单纯性人工鼻泪管植入术仍存在着盲钩导丝引起鼻黏膜损伤。本研究通过鼻内镜引导下操作钩出导丝,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同时在术中可直视人工鼻泪管植入位置,成功率为88.6%(39/44)。
本研究仍存在6例患者未取得令人满意治疗结果,做如下分析。4例患者术后仍存在溢泪症状,均为老年患者,下睑皮肤松弛,眼轮匝肌或韧带的松弛致睑缘松弛,下泪小点失去虹吸作用,故仍存在溢泪症状。但其泪道冲洗通畅,说明泪道功能正常。可进一步行眼睑手术治疗。有1例患者出现溢泪,发现下泪小点出现增殖膜。患者自述术前曾多次在当地卫生所冲洗泪道,冲洗过程痛苦。考虑泪道冲洗时动作粗暴,损伤泪小点处黏膜,反复引起增殖膜,术后用泪道激光将增殖膜打通后泪道冲洗通畅。有1例为鼻腔泪囊吻合术再阻塞患者,术后2个月泪道冲洗不通畅,但无分泌物反流。将人工鼻泪管取出后,见管内有肉芽组织长入,阻塞管腔。清除管内肉芽组织后,将人工鼻泪管再次植入。术后1周内除常规治疗,还给予每日10%地塞米松生理盐水冲洗泪道,以减轻泪道组织炎性反应及肉芽组织形成;以后常规冲洗泪道。目前观察3个月,无溢泪、溢脓症状,泪道冲洗通畅。
术后部分患者出现鼻部少量流血,严重者可见鼻黏膜损伤。考虑由于下鼻道存在生理性弯曲,在逆行植入人工鼻泪管时造成鼻黏膜损伤。
[1]吴文灿,李宇蓉,颜文韬,等.鼻内窥镜微创技术在难治性鼻泪管阻塞治疗中的应用[J].眼科研究,2007,25(12):950-952.
[2]沈平,袁安,杨静.人工鼻泪管支架植入术治疗慢性泪囊炎[J].四川医学,2009,30(11):1755-1756.
[3]晏宏.人工鼻泪管介入术治疗慢性泪囊炎疗效观察[J].临床眼科杂志,2009,17(2):121.
[4]肖远亮,曾圆圆,陈曦,等.微创介入治疗鼻泪管阻塞50例效果分析[J].西南军医,2009,11(2):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