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春雁
(重庆中医院,重庆 400011)
《内经》是中医经典之首,分《素问》、《灵枢》各 9卷 81章。其中《灵枢》亦称针经,是针灸医师必读的著作,其阐述的针灸治疗原则,仍是指导临床实践的圭臬。笔者于年初在瑞士进行针灸医疗,运用《内经》有关针灸理论,治疗痛证疗效颇佳,特录于下。
Bucher Judith,女,48岁 ,形体略瘦小,2010年 2月4号初诊,患者不明原因逐渐出现左胸疼痛 1天,胸痛不敢呼吸,不敢举手过肩,前后串痛,咳嗽加剧,转侧牵扯疼痛,静止时疼痛减轻,查体胸 5、6、7椎旁左侧压痛,考虑胸椎小关节错位,俗称岔气,针右侧窍阴,随咳进针,针下重捻,病员高声呼痛,背汗出,疼痛当即缓解6成,于背后痛点局部针刺,留针加照 TDP,1次痊愈。
《黄帝内经·素问第六十三·缪刺论》云:“今邪客于皮毛,入舍于孙络,留而不去,闭塞不通,不得入于经,流溢于大络,而生奇病也。夫邪客大络者,左注右,右注左,上下左右与经相干,而布于四末,其气无常处,不入于经俞,命曰缪刺。”即是说缪刺治疗的病症主要以奇病、突发病、筋骨病为主。后文又说:“邪客于足少阳之络,令人胁痛,不得息,咳而汗出。刺足小指次指爪甲上与肉交者,各一痏,不得息立已,汗出立止,咳者温衣饮食,一日已。左刺右,右刺左,病立已,不已,覆刺如法。”结合临床,胸胁痛不得息正合胸椎小关节错位症状表现,笔者针刺胸部岔气数人,体壮者皆 1次而愈,唯针刺窍阴穴需强刺激,疗效方著。
Battig Ruth,女 ,59岁 ,退休,形体瘦小,胖 ,面红,唇如胭脂色,紧张,双手不时动作,假发,右侧颅骨缺损,右面颊下青,左颊黑红,坐着紧张,常头汗出。2010年 2月 17日初诊,患者左大腿前外侧伏兔、风市上下,左小腿内侧三阴交到太溪一线疼痛 10月,逐渐加重,在家庭医生处吃止痛药,打止痛针维持,半夜经常痛醒,患者既往 20岁肾上腺切除,29岁外伤开颅,10年前发现骨髓瘤,放疗 1次,现全身骨头都有,目前稳定,查体局部皮肤发红,风市上下多处压痛,不固定,未扪及明显包块。舌红嫩苔薄,脉弦有力数。中医诊断:左腿痛(骨岩放疗后),考虑阴虚肝郁火旺,先以热熨配合针足阳明胃经、少阳胆经、厥阴肝经局部穴位,如足三里、梁丘、髀关、三阴交、阳陵泉等穴,治疗 3次疼痛缓解不明显,后考虑患者面红头汗脉数,为三阳经经气亢盛,且痛点多而游移,遂加三阳经根结穴位历兑、窍阴,右足至阴、睛明、头维、听宫,治疗 2次疼痛缓解大半,后治疗 5次疼痛消失,巩固 2次而愈。
Bucher Celin女,30岁,家庭主妇,形体瘦,腰以下发胖,脸瘦,面红,左眼角略发青。患者 2010年 2月24日初诊,右腰疼痛,放射右腿后侧、外侧膀胱经少阳经疼痛 1月,右第 4腰椎旁开 4寸痛,诉 1年前生小孩后锻炼扭伤腰部,推拿加针刺腰 2、3、4夹脊穴、环跳、委中、风市、阳陵泉、临泣,治疗 4次疼痛缓解约 2~3成,后考虑疼痛巡行在少阳经上,遂加窍阴、听宫调理足少阳经,2次疼痛缓解 6成左右,后共治疗 10次而愈。
《黄帝内经·灵枢第五·根结》云:“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阳明根于厉兑,结于颡大,颡大者,钳耳也。少阳根于窍阴,结于窗笼,窗笼者,耳中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故开折,则肉节渎而暴病起矣,故暴病者,取之太阳,视有余不足。渎者,皮肉宛膲而弱也。阖折,则气无所止,息而痿疾起矣。故痿疾者,取之阳明,视有余不足。无所止息者,真气稽留,邪气居之也。”即是讲人体阳气阴气相互维系,如环无端,而阴阳中又依照其作用偏性分为三,阴阳中各分三气有开阖枢的功能,而其功能的总开关在于根结,治疗根结能调整该经经气,起到执简御繁的作用,上例病人阳经经气旺盛,痛点众多且游移,常规针刺不效,故加根结以总束其机而效。
Gruter Kurt男,52,瑞士人,形体适中,肌肉尚丰隆,面红,2010年 2月 3日,患者诉双臀部疼痛 5月,不敢久坐,坐下 20 min就必须站起休息,或者更换体位,查双侧坐骨结节处深压痛,病人酷爱骑自行车,考虑双侧坐骨结节炎,与 5寸毫针深刺局部,至骨膜,接电针疏密波,治疗 15次疼痛基本消失。
《黄帝内经·灵枢第七·官针》云:“凡刺有五,以应五脏,一曰半刺,半刺者,浅内而疾发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以取皮气,此肺之应也……五曰输刺,输刺者,直入直出,深内之至骨,以取骨痹,此肾之应也”本例患者骑乘单车,久坐久压,骨与车座抵磨,血气不周,故疼痛难释,故运用输刺法,直刺至骨,泄其邪气,故愈。
Zemp Thomas,男 ,56岁,工地工人 ,面红 ,平头,表情郁郁,四肢发凉,形体壮实。患者 2010年 1月 28日初诊,诉反复右侧颞部疼痛 5年,加重 2周,长时间打止痛针和吃止痛药,近两周晚 10点加重或晨 2点左右痛醒,必再次打针方可缓解,无法工作。查右侧颞部头维至听宫、脑户一片区域胀痛,头维上 1 cm、听宫两处压痛,考虑患者长期工地工作,数冒风雨,风寒客于足少阳经脉,羁留不去,头部皮薄肉少,邪气直入至筋骨,故成痼疾,先针听宫、头维、风池、风府、临泣、窍阴、太冲、率谷,通其大经,针 2次后患者疼痛变化,痛点集中在头维上 2 cm骨缝处,疼痛程度反加重,此正气胜邪,邪气收聚,正邪交争,故痛剧,嘱患心安,上述针刺加局部扬刺,先泄后补,5次后疼痛消失,唯局部压痛存在,病人欣喜异常,继续治疗 3次,共治 10次痊愈。
《黄帝内经·灵枢第七·官针》云:“凡刺有十二节,以应十二经。一曰偶刺,偶刺者,以手直心若背,直痛所,一刺前,一刺后,以治心痹。刺此者,傍针之也……五曰扬刺,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搏大者也。”临床发现对于痛点局限用扬刺法易于取效。
Ruttimann Hans,男 ,65,金匠,兼职网球教练 ,经常打网球,每周 3次。形体偏瘦长,说话声低,文质彬彬,面色红白,右颧骨下偏后有黄豆大红斑。2010年 3月9日初诊,患者右肩疼痛 4年,晚上睡觉不能靠右侧睡,查体手前举、后伸、外展活动自如,右手肩髃、肩髎,臂臑压痛,舌质淡,舌中有纵向裂纹,苔白厚,脉右寸略弱,其余尚和。考虑慢性肩周炎。初诊以常规治疗局部推拿加针刺局部配外关 TDP照射 2次,后患者来诉每次治疗后当天晚上症状加重,第 2天方缓解。反复思量,方悟患者肩痹日久,如其负痛不动,肩活动当受限,现每周 3次网球,手三阳经气耗散,且反复诊脉,右寸不起,正合陷下则灸之,遂于原穴用补法,加灸肩髃、肩髎、臂臑,嘱治疗期间停打网球。治疗 8次而愈。复诊手寸亦起。
《内经·灵枢》多处提到“虚则补之,陷下则灸之”后世医家也提到“针之不为,灸之所宜”,多使用灸法而取效。临床体会“陷下”有元阳下陷,有中气下陷,有清阳下陷,有经气下陷,使用灸法疗效明显,本例为经气耗伤之经气下陷,用灸应手取效。
heini doris,女,55岁,形体适中,面色略苍老。2010年 2月 20日初诊,患者反复头痛 1月,前额头目内攒竹到天柱一线痛,天天痛,无一时减轻,1周前开始吃止痛药,站立时重,觉头胀痛,行动晃头时加重,静止不动时减轻。病人有偏头痛历史 5年,一般发作时交替两侧头痛。查体:风池、天柱压痛,其脉寸口大于人迎 2倍以上,几乎摸不到人迎,弱,缓,不躁。考虑足太阳虚,少阴实,补太阳,泄少阴。针攒竹、天柱、颈白劳、肩井内下、风池,平补平泄,泄阴包、太溪,补至阴、阳陵泉,第 1次针后人迎脉略起,疼痛缓解 4~5成左右,针 5次人迎略等于寸口,疼痛消失而愈。
《灵枢·终始第九》曰:“持其脉口人迎,以知阴阳有余不足,平与不平,针道毕也”,“气口候阴,人迎候阳也”。古代针灸师触诊患者寸口、人迎来判断阴阳盛衰,气口(寸口脉)候阴气,人迎(人迎脉)候阳气。被称为人迎寸口诊法。《灵枢·终始第九》还说:“阴盛而阳虚,先补其阳,后泻其阴而和之,阴虚而阳盛,先补其阴后泻其阳而和之。”此“阴阳”即指脉口(寸口)和人迎脉,虚实指两处脉动程度的比较,即,若寸口(阴)脉动 >人迎(阳)则说明阴(经)盛而阳虚,则先补疾病有关的阳经,再泻疾病有关之阴经。反之,若寸口脉动 <人迎,说明阳经之气盛,阴经之气相对虚。则补疾病有关之阴经后泻疾病有关之阳经,即先补弱的一方阴或阳经,再泻其相表里之阳经或阴经。《灵枢·经脉第十》又云:“膀胱足太阳之脉,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其支者,从巅至耳上角……是动则病冲头痛,目似脱,项如拔,脊痛,腰似折,髀不可以曲,腘如结,踹(腨)如裂,是为踝厥……为此诸病,盛则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盛者,人迎大再倍于寸口,虚者,人迎反小于寸口也。”本例患者膀胱经病变,若为足太阳经气实,人迎当大于寸口 3倍,而患者人迎反小于寸口,说明膀胱经虚。故用补阳泄阴之法,效如反掌。
以上为笔者依《内经》有关针灸理论临床运用体会之管见,不足之处,希望与同道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