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侃,阮新民
(广东省中医院心血管二科,广东广州 510120)
冠心病是由于冠状动脉功能性改变或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冠状血流和心肌需求之间不平衡而导致的心肌损害,包括急性、暂时性和慢性的情况,常由动脉粥样硬化引起。20世纪以后,冠心病成为西医学最蓬勃发展的学科之一,人们对其了解日益完善,大大的降低了冠心病的死亡率。除了西医学有大量的研究外,中医学在此领域也有一定的研究进展,然而冠心病的中医研究过程存在不少矛盾与冲突,笔者在此作一些探讨,以供同道参考。
冠心病属中医学“胸痹心痛”、“真心痛”、“厥心痛”范畴,但冠心病与“胸痹心痛”、“真心痛”、“厥心痛”等概念是有区别的,有些冠心病患者并没有胸痹心痛、真心痛、厥心痛等症状,而诊断为胸痹心痛的患者却也并不一定就是冠心病,这样一来,对于中医学而言,“冠心病的中医研究”是一个荒谬的说法,因为中医学中并不存在冠心病一说。随着科学的发展,中医学吸收各种学科的优点,冠心病的引入确实是给纯粹的中医学掺入杂质,但在一定条件下,杂质或许会成为珍珠,为了保持中医学的纯粹而抗拒冠心病的概念似乎是一种无必要的努力。“有容乃大”,科学并没有规定冠心病一定属于西医的概念,冠心病的概念并不独为西医所特有,中医学也可以引入冠心病的概念,这是对中医学认识的扩展,冠脉造影、心电图等检查是现代中医诊疗工具的发展,对种种新的事物、冲突采取守旧的态度并非是件好事。
对于冠心病的诊断应该采用冠心病的诊断标准,而对于“胸痹心痛”、“真心痛”、“厥心痛”也必然采用相应的中医诊断标准,使中西医各得其所。临床中往往有医者引用冠脉造影、心电图、心肌酶谱等现代医学的检查来诊断“胸痹心痛”、“真心痛”、“厥心痛”,然而也有医者对这种诊断方法不屑一顾,科学的发展并没有规定冠脉造影、心电图等检查都必须拒之于中医门外,正如手、耳和眼睛并不代表中医,然而中医的切诊、问诊与望诊却是诊断的重要手段,因此手、耳和眼睛可以称之为中医学的诊断工具,那么冠脉造影为何不能成为中医的工具呢?在此只提出所谓中西医的思维并没有严格的界限,而且在很多情况下是互通的,所异者只是其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目前,冠心病的中医辨证分型正处于研究阶段,从八纲辨证、脏腑辨证、气血津液辨证、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研究,辨证分型之初衷在于“规范化”,然其不免陷入机械思维之中。从中医历史来看,六经辨证为中医辨证论治之始,其源于当时“伤寒病”肆虐而发展的一种“规范”的临床诊疗思维,而后世的八纲辨证、脏腑辨证及卫气营血辨证的发展是因为临床上单纯的六经辨证并不足以解决很多问题,这几种辨证方法的发展无一不是对中医辨证思维的有益补充。现今临床上机械地将冠心病分为几种固定的证型,如此分型是因为这些证型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然而其对中医辨证思维的发展却极无益处,其最有用之处只是表明了将八纲、脏腑、气血津液等辨证混合后还可以单独作为一个辨证。
中医学在研究冠心病诊断方面往往采用全部或部分的西医诊断标准,特别是冠脉造影,其被称为是“金标准”,在疗效评价方面却甚少使用这个“金标准”,而往往采用“多元”、“综合”的评价方法。现代医学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从某种程度而言让中医学有更大的空间,因为单一的评价标准对于中医学来说并没有任何优势可言,对于生存质量、终点事件等标准中中医学却并不一定劣于西医学。从某种角度而言,中医学采用西医学的评价标准是一个不好的现象,虽然西医的一些药物、治疗方法在新的评价标准下也已经证明是错误的,而且已不在临床上使用了,但新标准也并非公平。中医学能够在优胜劣汰的自然选择中生存至今,而且在现代科学高度发展的今天还越发光芒,至少可以证明它的存在是有道理的。
中医学的客观化研究起源于对中医主观性质的诘难,然自其出生之日起对客观化研究的反对之声就没有停息过。中医学起源于古代机械唯物主义哲学,而用现代科学的客观化手段来研究无异于是用数学的方法研究语言,只是目前中医客观化的研究却有越演越烈之势,其根源在于对“客观”的迷信。所谓科学,应该是普遍性与特殊性、客观与主观的辨证结合,对任何一方的偏颇都会偏离真理的方向。正如现代医学既往对疾病的器质性变化过于强调一样,其将会逐渐认识到疾病在解剖、影像、检验等方面的解决并不是临床的“金标准”。对于冠心病冠脉造影并不是评价冠心病疗效的最终标准,生存期、生存质量才是冠心病疗效的更重要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