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峰 任爱娟
不同剂量氯胺酮辅助用于剖宫产术的观察
王利峰 任爱娟
目的观察小剂量的氯胺酮用于硬膜外腔阻滞不全时对行剖宫产术产妇及新生儿的影响。方法将氯胺酮按不同剂量静脉注射辅助用于硬膜外腔阻滞不全时行剖宫产术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进行观察比较。结果以0.5 mg/kg的0.5%氯胺酮静脉注射辅助麻醉效果肯定,不良反应小。结论 以0.5 mg/kg的0.5%氯胺酮静脉注射辅助用于硬膜外腔阻滞不全可以在基层推广使用。
氯胺酮;剂量;剖宫产
硬膜外腔阻滞用于剖宫产术阻滞不全会延缓胎儿取出,使新生儿Apgar评分下降。笔者以不同剂量的0.5%氯胺酮辅助用于硬膜外腔阻滞不全时的剖宫产术,观察发现0.5 mg/kg是一较为合适的剂量。
1.1 一般资料 25~30岁足月妊娠初产妇80例,ASA I级,胎心正常,术前禁食4~6 h,不予任何药物。
1.2 方法 80例产妇均在硬膜外腔阻滞下行剖宫产术,入室后,均予静脉输注平衡液500 ml,取L2~3穿刺,于硬膜外腔置管,以1.6% ~2%利多卡因为局麻药进行阻滞,术中均予常规吸氧,静脉输注平衡液。其中A组(20例)为硬膜外腔阻滞满意,不用辅助药而完成手术;B、C、D组(各20例)为硬膜外腔阻滞不全,分别以0.5%氯胺酮按0.25 mg/kg、0.5 mg/kg、1 mg/kg缓慢静脉注射辅助麻醉完成取胎操作,胎儿取出后,三组产妇均给予芬太尼0.1mg、氟哌啶2.5 mg而完成手术。术中监测各组产妇HR(心率)、SBP(收缩压)、SpO2(血氧饱和度),新生儿由产科医师进行即刻、1 min、5 min、10 min Apgar评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
2.1 B、C、D组产妇静脉注射氯胺酮1~2 min后大部分进入全麻状态,手术操作顺利,从切皮到胎儿取出时间为(3±3)min,术后3 d随访各组产妇均正常,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小剂量氯胺酮辅助麻醉效果确切。
2.2 D组有2例新生儿出生后5 min内有轻度精神症状,其余各组均无精神行为。各组新生儿Apgar评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 d后随访各组新生儿均正常。表明小剂量氯胺酮辅助麻醉下对胎儿无抑制。
2.3 5 min内各组HR、SBP监测数据显示:A组随阻滞的完善HR明显加快,SBP明显降低,与B、C、D组及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组内无明显变化,D组则出现SBP上升的表现,组间及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氯胺酮的心血管兴奋作用可以减轻硬膜外阻滞的循环抑制作用。D组SBP监测5 min内组内上升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实为D组拮抗效应过强。
2.4 各组SpO2监测显示绝大多数产妇在常规吸氧的情况下,血氧饱和度均可保持在(98±1)%。表明小剂量氯胺酮对产妇无呼吸抑制。
2.5 D组呼吸道分泌物增多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2例产妇于注药后因舌后坠,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发生呼吸道急性梗阻,及时处理后,SpO2迅速回升。B组虽能使大部分产妇进入睡眠状态,且呼吸道分泌物少,但产妇表情痛苦、幻觉、幻语及四肢异常运动的例数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不同剂量氯胺酮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不同,C组副反应小,麻醉效果确切。
产科麻醉必须考虑到麻醉药的抑制作用对母婴的影响。小剂量氯胺酮缓慢静脉注射很少或完全不引起呼吸抑制,并保持完整的喉反射[1],氯胺酮具有催产、消除宫缩痛、可以增强子宫收缩力、不引起子宫血管收缩,对新生儿无抑制[1,2]。氯胺酮透过胎盘是一个被动扩散过程,其进入胎儿体内的量及速度主要与母胎血药浓度梯度有关。以小剂量低浓度的氯胺酮缓慢静脉注射,就可以减低母胎血药浓度梯度,实现减轻药物对新生儿作用之目的。
氯胺酮的心血管兴奋作用可以减轻硬膜外腔阻滞引起的循环抑制作用,此可使产妇在术中保持稳定的心率、血压及组织灌注,避免因硬膜外腔阻滞引起的血压下降、胎盘血流减少,所导致的胎儿宫内缺氧及相应并发症的发生。
在本文D组中的个别病例,如产妇的呼吸道梗阻、新生儿精神行为等症状,虽无统计学意义,也应引起足够的重视。使用该药时应常规准备吸痰器、气管导管、喉镜等抢救物品,必要时可术前肌肉注射阿托品,以减少呼吸道分泌物,使产妇有一个良好的通气保障。
综上,以0.5 mg/kg的0.5%氯胺酮缓慢静脉注射辅助用于硬膜外腔阻滞不全的产科麻醉既能起到良好的麻醉作用,又能降低用其副反应的发生。
[1] 周福纲,姚林富.静脉麻醉药.临床麻醉学.天津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98.
[2]李树人.产科麻醉//刘俊杰 赵俊.现代麻醉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800.
032200山西省汾阳市文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王利峰);山西省汾阳医院(任爱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