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芬 陈一峰
院前急救是指患者从现场到医院之前就地抢救、监护、运送到医院的过程,包括了现场急救和运送途中的救治,是急诊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及首要环节。如何提高院前急救的救治质量,适应社会日益增长的急救医疗需求,就必须了解院前急救对象的特点和影响院前急救工作的关键因素,而院前急救疾病谱及其与疾病相关的因素分析为此提供重要的信息和依据。为此,本文对我院院前急救3999例次患者的救治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就如何做好院前急救进行分析、探讨,目的是提高院前急救的反应速度和现场急救处理能力,提高院前急救的成功率。现报告如下。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08年1月~2009年12月我院院前急救出车3999例次,其中2008年1824例次,2009年2175例次。2009年较2008年院前急救例次增加351例次。
1.2 方法
(1)根据要求设计规范化登记表,由120调度人员负责出诊前详细登记。
(2)出诊后通过出诊医生配合详细记录患者的诊治情况。
(3)对所有院前急救疾病谱按性别、年龄段、不同疾病进行统计。
(1)院前急救患者的性别分布情况 见表1。两年内院前急救患者为3999例次,其中男性2687例次(占65.9%),女性1312例次(占34.1%)。发病年龄小于19岁以下398例次(占9.9%),20~40岁1053例次(占26.3%),41~60岁1138例次(占28.5%),60岁以上1039例次(占25.9%)。
(2)院前急救病种构成比与排序。见表2。
(3)院前急救患者年龄与病种的关系。见表3。
创伤和急性中毒以20到40岁人群为主,心血管系统疾病、高原反应以40岁以上人群为主。
3.1 院前急救疾病谱排序意义 我院院前急救病种前5位是创伤、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高原反应和急性中毒。占总救治人数91.35%。院前急救疾病谱排序揭示具有以下重要实际意义:①创伤、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已成为目前院前急救的首要救治病种,对院前急救常见急危重症建立急诊诊疗常规,对急诊医护人员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培训,以全面提高院前急救水平[1]。②创伤位居疾病谱首位,在我国的死亡排序中,创伤已上升至第四位,提示创伤是院前急救工作和研究的重点,加强急救人员对止血、固定、包扎、搬运的培训,尤其是针对创伤失血、失血性休克、颅脑创伤意识障碍、循环、呼吸功能不全的判断、鉴别以及相应处理的培训极为重要;救护车上配备充足的绷带、纱布、夹板及扩充血容量的液体等急救设备,真正做到正确、及时、合理的抢救伤员,提高综合抢救能力。③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系统疾病、急性中毒等传统内科疾病分别在疾病谱中排第2、3、5位,目前随着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也随之不断提高,加之社会人口老龄化,心脑血管疾病发病率也呈现逐年上升趋势;而急性中毒病例较前有所下降,但中毒毒物谱同时发生了改变;故要加强心脑血管疾病以及急性中毒的研究,对急救内科医生侧重于这几类疾病的培训与考核,侧重点应放在心脑血管病的识别、心电图读图分析、徒手心肺复苏、气道开放、气管插管、除颤、控制心律失常、特殊毒物中毒救治等方面;以全面提高院前急救水平。④丽江地处高海拔高寒地区,随着其旅游业发展进程的加快,疾病谱呈现其特殊性,可见部分高原反应患者,共427例次,占10.7%,并呈逐年上升趋势,且发病者多为老年人,该人群多合并慢性心肺疾病或患有糖尿病等基础疾病,一旦发生高原反应,在缺氧、受凉、劳累疲乏等治病因素作用下,原有心肺疾患可能因此而加重,严重者可能因脑血管意外、心肺功能不全、感染、酮症酸中毒等情况危及生命。故应加强对急性高原适应证的研究及救护车装备,如配备简易呼吸机及便携式血氧监测仪,加强医护人员对其救治的重视,急救除了充分给氧、积极纠正缺氧常规处理外,要详细了解患者既往病史,认真全面体检,对可能发生的各种病情变化做到心中有数,提前处理。
表1 院前急救患者的性别分布[n(%)]
表2 院前急救前5位病种及构成比例次[n(%)]
表3 院前急救患者年龄与病种的关系[n(%)]
3.2 院前急救现场处理对策 能快速安全地把患者转送回医院进一步治疗,是院前急救的目的所在,应加强以下方面:①管理方面:加强对出诊人员,尤其是救护车司机对城市及近郊道路的熟悉;②保持通讯工具的畅通,出车后积极与病发现场人员取得联系并给予必要的指导,明确急救地点,避免接车地点误差,节省救护途中时间;③到达现场后,对患者进行初步检查,初步判断病情,并与患者及家属沟通,告知疾病可能的发展及预后,动员患者前往医院进一步诊治;对虽经现场处理但拒绝到医院进一步诊治者,一定要把病情的严重性和不可预见性告知患者或其家属,并书写成文资料,医患双签全名后妥善保存[2]。④健全“120”急救网络系统,应加强与基层卫生院,卫生所及县医院的联系、交流,帮助下级医院急诊科的学科建设,提高急诊急救水平,加强与110及119的协作,使之形成完整的急救网络系统,提高辖区内急救系统的应变和急救能力。
3.3 提高院前急救的专业技术能力 创伤后1小时是抢救的“黄金时间”,因而及时、正确的住院前创伤救治和急救车抢救,能挽救不少伤者生命[3]。院前急救应实行医生负责制,医生、护士和司机各有其责,但其是一个救治团体,在对患者救治中团队成员必须服从医生的安排,医生必须对整个救治过程负责。在救治过程中要求医生和护士正确掌握气管插管、徒手心肺复苏、电击除颤、止血、包扎、固定和搬运等七项急救技术,救护车司机要熟悉地理信息与交通状态,确保院前急救顺畅和减少空车率。院前急救中病人病情紧急危重、变化快,要求出诊急救人具有全面的知识、敏捷的思考,要简洁询问病史、迅速查体、综合分析、正确判断,采取综合有力的措施,解救危及生命的因素,在保持生命体征平稳的情况下及时转运。在院前急救转送急危重病人时要重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防颠簸、防窒息、防出血、防惊厥、防损伤;管理气道达到有效供氧;保持静脉通路通畅,有效补充血容量;观察神志,尤其是瞳孔变化。急性中毒也是院前急救中常见危重症之一,病情复杂,救治中应尽可能详细询问病史,收集可疑证据,熟悉各种中毒迹象,明确病因减少治疗的盲目性。院前对可疑中毒者不明中毒物者以对症处理为主,早期生命体征和器官支持为先。
3.4 加强公共健康知识宣教 本组资料结果表明,院前急救患者中男性多于女性,主要可能为青壮年男性在社会上流动性大,面临创伤等疾病的机会增多,因此要重视男性的安全防范教育,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加强对疾病的预防保健工作。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吸烟、饮酒、高胆固醇饮食等因素导致心脑血管发病率增高[4],随着人口老龄化,是老年急救患者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增加。且丽江地区的心脑血管疾病与其地理环境、气候及饮食习惯有密切关系。故应加强心脑血管病健康教育工作,对其家属进行急救知识普及及教育,注重第一时间救治,增强自救能力。
[1]肖莉,卓衍华.院前急救4761例次患者的疾病谱分析[J].西部医学.2010,22(3):452-453.
[2]李学哲.院前急救疾病谱临床分析[J].临床医学,2009,29(11):35-36.
[3]吕毅,孙斌.6074例次院前急救资料分析[J].中国医疗前沿.2009,4(3):110.
[4]祁永梅.西宁市10036例次院前急救流行病学分析及对策[J].航空航天医药,2009,19(8):135-136.